“画龙”巧“点睛”
2018-03-01何长平
文/何长平
成语“画龙点睛”原指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中心,使要旨明确而生动传神。
在文章中,“画龙点睛”一般出现在结尾处。比如:“早晨,风很大,我蹬着自行车向学校骑去。偏偏是逆风,真不好骑……我看见旁边骑自行车的人们身子前倾,两条腿一上一下用力地蹬着,每前进一步都是那么不容易……我学着他们的样子,使出浑身的力气拼命地蹬车。说来也怪,我忽然觉得风好像小了许多。”如果仅写到此,那只是记叙了上学途中骑车逆风而行这件事,显示不出文章的精华所在。这位善于写作文的同学,就很注意“点睛”,加上结语:“由此我深深地懂得: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进,就像逆风骑车,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逆风骑车的人。”通过这“画龙点睛”之笔,从平常的生活小事引出深刻的道理,使文章由事及理,有了闪光点。
晋代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我们写文章时,也应用心揣摩,做到 “画龙”巧“点睛”,让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在具体运用中,“画龙点睛”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点理”,就是点明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走向生活》一文的结尾:“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这句话写出了自己明白的道理,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具有提纲挈领、总结全文的作用。
二是“点意”,就是在结尾处点出一种意境,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如《白杨颂》一文的结尾:“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几句话,通过意境点明了《白杨颂》暗含的希望。
三是“点题”,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点明题目的意思,深化主题。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的结尾写道:“我爱故乡的杨梅。”仅一句话,既点明了题目,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