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文化自信

2018-03-01夏一璞

今日中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革命

文|夏一璞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既奠基于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又启智于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

2013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既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不断摸索出的社会进步方向。经过近5年来砥砺奋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中日趋成熟。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完整地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在这一理念中,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得以丰富与升华,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人类的发展与命运前途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思索忧虑的命题,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是先贤的理想,“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是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期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哲学底蕴,又充满时代的创新气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方案将全人类的命运统合一体,将全人类的利益相兼并育,将全人类的互通互联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形式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大同思想的升华,更是依据时代的要求,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扩展,是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深入阐发,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既奠基于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又启智于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共十九大报告里,他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此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运行中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革命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精神的意志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与中国的大国担当。三种文化统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的根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构想的思想源泉、精神气质和理论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思想渊源: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人类命运和社会图景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

忠恕之道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立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概括了君子为人为政的德行,分为两个层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君子要尽可能多地去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让自己和他人共享通达。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亦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明确传达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政治多极化取代单边政治,文化多样化超越文化霸权,信息网络化打破信息资源壁垒,人类前所未有地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客观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与此同时,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也越来越多,复杂程度越来越深,只有秉持地球成员之间“共立”“共创”“共享”“共达”思维,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融洽、和谐与进步。

2017年12月12日,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并致辞。大会主题是“合作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君子在兼济他人的同时要谨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尊重接纳他人的欲望,决不能把自己不愿承担的后果强加到他人头上。肇始于文艺复兴的政治现实主义狭隘地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解释为对抗、排斥的零和博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国的兴盛发达是以别国的衰落为代价。经济全球化深刻调整着全球利益格局,尤其是进入网络与人工智能时代,四通八达、咫尺天涯,各国利益高度融合,结成互相连接的利益链条,某一国的风险必将以蝴蝶效应造成全链条的系统性风险,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至此,“以邻为壑”“祸水外引”的政治策略已然过时,古老东方的儒家智慧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朱子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这是“尽己”;“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这是“推己”。但同时“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是忠与恕的结合。

“和而不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终极价值追求,“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深刻的哲学认识。

哲人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地存在于这个自然环境并不算友好的世界,就在于相异的个体能够取长补短,彼此欣赏、接纳,以求同存异的精神包容冲突、放大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那样,“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人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化与多样性是万物初始阶段的本来面目。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来源于对事物本质属性和本原状态的忠实表达,而不是基于文化自大、文化霸权的一元独断论。新时代不仅是智能科技的不断发达、人类行动的彼此互通,更是国与国之间开放包容,文明与文明之间和谐互鉴,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传统文化以“和”的胸怀实现人类心灵深处的契合,推进文明密码的沟通,消融国家文化对抗的壁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价值遵循。

精神支持:革命文化

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反抗侵略,追求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史。伟大的革命实践锻造伟大的革命灵魂,伟大的革命灵魂铸就伟大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理想追求、意志品格、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是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还是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一座座闪耀中华、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

2017年12月18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起源地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本论坛是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以“探寻中华起源,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以“新时代、新文化、新发展”为主题,为中国和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尽管革命文化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特征,服务于不同的历史实践,但核心灵魂始终是不屈不挠、百折不弯的革命斗志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情怀。中国古人讲“浩然之气”,中国共产党讲革命精神,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即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一往无前的信心,坚持到底的恒心,矢志不渝的初心。革命精神不仅在革命斗争年代支撑着一代代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解放不懈奋斗,更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精神支撑。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同样有赖于革命精神的坚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深刻指出,“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天下一家、天下大同是古已有之的理想图景,人类在数个历史阶段都憧憬过实践这一理想,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幻化为美丽的乌托邦。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南南合作、南北平等共赢、建立开放的区域合作等方式,切实可行的科学构想。理论指导的科学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来源,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气来源。

革命情怀不是诗,浪漫空想不能成就伟大事业;革命情怀总关情,对人类命运深刻的觉悟与同情是人类探索美好理想未来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凭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赢得了独立解放,赢得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时刻,必将凭借这股子干劲、这份坚韧赢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

精神内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民主富强和谐为基础、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概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是对革命文化的深刻发展。与前两个文化形态相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一元三面向”的鲜明时代特征:“一元”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三面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一时代特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紧密联系。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观,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呼应时代召唤应运而生的倡议,二者具有一致的时代性。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强势打破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界限,人与人,国与国进入到相互依存的发展逻辑链条之中。“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求是》2013年第4期)。如何回应这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考验国家民族智慧的关键问题。到底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袖手旁观,还是主动适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自信已经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2017年11月1日,江苏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孔子园举行首届师范生祭拜孔子仪式活动,学校师范生们通过举行祭拜孔子、国学礼仪展示、拜师礼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观,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际观的大智慧与大格局之体现。中国的发展首先是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摸索出来的伟大思想结晶;中国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属于世界发展的一部分,这是改革开放伟大建设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中国要想得到更好更持续更符合人类总体利益的发展,必须从思想到实践上理解认同国家间、民族间、文化间的差异性与相互依存关系,自觉以差异性和整体性辩证统一的国际主义思想指导国际交往。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际自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题中之意。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文化观,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科学设想。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搭车论”,还是扶持欠发达国家的“独行快,众行远”理念,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大国担当,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命运前途深深的关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积淀,是融于民众血脉中的历史记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间最深刻的交往是民心交融、情意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深刻的联合是人类心灵的契合、人类文化的互相欣赏、互相借鉴。中国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霸权。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体系的肯定与欣赏,也是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尊重与接纳。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中国提出绝非偶然,中国文化自信天然地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有机联系。坚持中国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革命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