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图书馆服务策略
2018-03-01谭亮,黄娜
谭 亮,黄 娜
(邵阳学院图书馆,湖南 邵阳 422000)
1 引言
2018年1月31日,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约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97.5%,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力量,是一个思维活跃、感觉敏锐,接受新事物强大的群体,其潜在的信息消费需求巨大。而互联网时代信息选择的多样化、便捷性和无边界性以及信息传播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当代大学生已逐渐习惯了互联网所提供的“唾手可得”和“无所不及”的信息消费享受,他们的信息消费也进入了信息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新阶段,而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却不能提供这样的信息消费体验,这让图书馆作为传统知识中心和学习中心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国务院在2015年7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大学生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并指导高校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优化图书馆资源结构、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生信息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问卷调查由邵阳学院图书馆于2018年6月份发起,历时一个月。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校本科学生,调查范围覆盖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邵阳学院等15所本科院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关注的信息类型、信息的获取方式、信息消费态度及上网约束力等十几个问题,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并以此为依据为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和电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校内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校外发放电子调查问卷200份,有效纸质问卷收回99份,有效电子问卷收回191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6.7%。调查的样本人群可按性别、年级、专业、学校类别进行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男女生以及文理科比例相对均衡;在年级方面,本次问卷调查尽量保持各年级数量的一致性,但恰逢大四学生离校,造成该年级比例相对偏低;在学校类别方面,由于校内发放调查问卷的比例相对较大以及电子调查问卷的诸多不可控因素,造成学校类别比例存在一定波动。
2.2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2.2.1 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的途径及方式分析。从表1和图1可以得出,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类型主要以网络信息消费为主,信息消费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手机来进行。由于信息量大,获取方便快捷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上网漫游费用的下调以及无线Wi-Fi的大量铺设,大学生通过手机进行信息消费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此外,从图2可知,大部分大学生信息消费的主要途径为百度搜索,其次为豆瓣、天涯、贴吧等论坛及微博、空间等社交网站,运用数据库获取信息者为极少数,仅占4%。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方式及途径过于单一,大多借助搜索引擎,而对专业数据库的使用率较低,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表1 问卷调查样本人群分析表
图1 大学生信息消费类型(多选)调查结果统计
2.2.2 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态度偏好分析。图4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诸多内容中,学习/查资料、看电视剧,听音乐以及上网聊天的学生人数位居前三,分别是 218人(75%),239人(82.4%)和207人(71.4%)。而从信息消费的关注点上来看,大学生对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全面性等三个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高,对信息的新颖性和准确性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如图5所示。此外,由图6可知,倘若信息需要收费,在参与调查的人数中,仅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会继续获取该信息,有近一半的学生明确表示会选择放弃获取该信息,剩下的则视情况而定。
图2 大学生信息消费方式调查结果统计
图3 大学生信息消费途径调查结果统计
图4—图6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不高,有目的的获取信息的意愿不强烈,信息消费盲从无目的。此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大学生对于学习资料的需求多为被动型,而对于娱乐信息的需求则以主动为主,且数量相对较多。
图4 大学生信息消费内容(多选)调查结果统计
图5 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关注点(多选)调查结果统计
图6 对信息收费的态度调查统计
2.2.3 对大学生信息消费体验分析。图7数据表明,有将近70%的大学生不能准确的表达个人的信息需求,其内在因素还在于信息敏感程度不高,不知道到哪里、通过用什么方法去寻求信息。从图8可知,在所收回的290份调查报告中,大学生信息消费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会正确表达个人信息诉求;2)对检索工具不够了解;3)在检索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搜索技巧;4)面对繁杂的信息,缺乏鉴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图9、图10的统计结果显示,仅有少数的大学生对个人信息消费表示满意。而在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做到对网络信息采取谨慎的态度,能够去理性分析和思考,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抱着一种高信任的态度,这也是导致每年大学生被骗频发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和不受时空限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大学生查找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偏弱、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不断下降以及部分网络信息自身存在的缺陷,例如没有经过评估、并非完全免费、没有组织序化、保存和使用时间没有保证等,造成了大学生信息消费满意度和可信度不高,信息消费体验较差。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其查找信息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图7 大学生对个人信息需求的明确程度调查统计
图9 对查询结果的可信度调查统计
2.2.4 大学生上网约束力分析。图11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两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73.11%,上网时间超过四个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30.25%,而在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约束力调查统计中,只有30%的学生能够做到严格约束自己,67.50%的学生会有所控制,剩余2.5%的学生则随心所欲(图12)。统计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信息消费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心理上对于网络过度的依赖,存在着网络成瘾及个人信息道德失范等诸多问题。网络如水,人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网络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生们是否拥有较高的信息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10 对查询结果的满意度调查统计
图11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统计结果
图12 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约束力调查统计
2.3 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信息消费对网络形成高度的依赖,并希望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全面、权威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馆等传统的服务方式地位在不断下降。但由于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不明确,信息能力不强,遇到需要解决信息问题时,过度依赖搜索引擎,对专业数据库及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较少,导致信息利用盲从无目的,信息获取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有效利用各种工具去搜集、获取、加工有价值的信息,真正做到服务于生活和学习。此外,根据此次调查统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手机上网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几乎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对手机过度沉迷已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手机上网行为,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特征
3.1 信息消费碎片化
3.1.1 信息消费内容碎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简短且分散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分布在互联网的各个地方,各类型门户网站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模块,文章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传递的信息越来越简短;其次,当我们浏览某一个网页或某一条信息时,注意力时常会被夹杂的其他信息所干扰,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一个网页跳转到另一个网页,无法长时间专注在同一个问题上,导致整个的阅读被完全打乱,使得获取的信息内容呈现出间歇性和跳跃性。此外,智能手机、新媒体软件的大量使用,也让用户信息消费内容趋向碎片化。因此,消费内容的碎片化也就成为了大学生信息消费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征。
3.1.2 信息消费时空碎片化。微信、微博、腾讯QQ等的传播形态及种种功能彻底改变了大学生信息接收的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一特征。从消费行为来看,大学生信息需求多在碎片化时间内实现,例如吃饭、课间、逛图书馆等,整体的时间被分割成无数个零碎的时间片段。而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恰好能用来打发这些零碎的时间。此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空间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学生主要通过前往图书馆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如今,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只要一部手机,大学生就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信息。因此,获取知识的时空屏障正在逐渐消失。
3.2 信息消费个性化
大学生信息消费的个性化表达是其信息消费的主要表现特征。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用户个性、爱好、习惯兴趣、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差别,加之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不同,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则不同,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已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为鲜明的标签之一。他们对个人信息消费行为完全具有掌控权,并通过关注、分享、收藏、转发、定位服务等方式进行信息消费,我所寻找的就是我最想要的,这种理念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消费观念的主流,以往一统天下的大众信息消费模式被打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意识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消费时代悄然到来。
3.3 信息消费盲从化
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目的是研究、求知、证实、解惑和娱乐。但由于大学生自身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获取能力较差,除了搜索引擎外,对一些专业数据库非常不了解,个人的信息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往往是别人使用什么检索网址,他们就选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消费普遍存在一种从众的心里,而这种从众心理又会造成盲从,而盲从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人信息消费目的不明确,个人信息消费满意度不高。
4 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
4.1 以成果为导向,深化文献检索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运用准确的方法找到想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合理地分类、管理,从而利用并产生价值,完成这个过程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即信息素养。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最受重视的七大素养之一。由此可见,信息素养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图书馆作为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通用做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献检索》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教学,引入新型的“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其具体实施框架可以总结为“一个目标、两个条件、三个前提、四个原则、五个要点”(图13)。基于成果导向的文献检索教学改革强调如下几个问题:1)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能力?2)大学生为何要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能力?3)大学生如何拥有这样的信息素养能力?4)如何鉴别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大学图书馆要通过信息素养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的组织、获取和评价,并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成功奠定基础。
图13 Spady成果导向金字塔
4.2 以平台为依托,推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处理速度不断加快,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不断提高,为用户的阅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这些便捷的技术条件,促进了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则越来越受到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84.9%是18—49周岁人群,而大学生作为这一群体的一部分,其信息消费习惯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对电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要求,各高校图书馆在保证评估指标达标的基础上,用来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基本很少,但如果将这些分散的金额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组建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不仅能丰富各成员馆的数字资源,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提高各高校图书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以湖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为例:目前36个成员馆通过分摊费用,能同时获得几十个数据库的使用权,大大丰富了各个成员馆的数字资源。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湖南省高数图数字资源的访问量和下载量有了几十倍增长(如图14)。按照梅尔卡夫法则(Metcalfe law):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即V=n的平方(V表示网络的总价值,n表示用户数),各个成员馆通过有机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网络价值,从而推动信息消费的正自乘效应(如图15)。
图14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访问统计(2006—2015)
图15 信息消费自乘效应
4.3 拓宽信息服务领域,提升信息服务质量
当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消费者把目光投向智能手机,利用手机进行与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信息查询。据统计,在中国目前有81%的人使用手机上网,77%的人使用手机搜索,68%的人在手机上使用APP应用程序。目前APP营销之所以变得越来越火的原因除了用户众多外,还因为其与PC版普通网络营销在用户体验、设计风格、登录方式、互动性等方面相比更具有优势。它是在碎片化时间下的及时信息推送和互动的模式,更容易与潜在用户以及准用户进行深层次交流,从而最终产生消费行为。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策略,将目光投向APP营销,打造一款针对图书馆资源查询的手机客户端APP(图16),提供一站式的搜索服务。这样既迎合了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又可以突破资源访问受IP地址的限制,使用户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图书馆的任何资源。
图16 移动图书馆APP服务框架
4.4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学图书馆变革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信息传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应当从侧重于馆员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到侧重于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的转变,从关注图书馆员的工作到关注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转变。然而,在现有体制下,高校图书馆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竞争的压力,从而也就不会主动去改变。因为一旦改变,原有的各种平衡将会被打破,必然会滋生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从领导到普通馆员普遍都抱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心态。而在影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馆员素质恰恰是最重要因素,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馆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必须重新审视其使命和服务方法,加强馆员教育,提高馆员认识,以“互联网+”背景为发展契机,重新定位自身价值从而实现转型和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