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北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省政协委员献计“高质量发展”
2018-02-28王洪海
文/王洪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出席河北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下苦功,唯有如此,河北经济方能实现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跨越关口上新阶。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创新竞进、协同融合、改革开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改善民生、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坚决去产能 培育新动能
涞源,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小县,不久前,把贡献了全县1/3财政收入的奥宇钢铁彻底关停了!要知道,从2017年11月份起,钢市演绎了新一轮价格猛涨,螺纹钢等建材价格一度超过4750元/吨,比上年年初大涨40%。业界人士分析,只要开工,钢厂就能赚钱。在淡季不淡、钢市愈火的大背景下,涞源县的这份决心更显难得。
年终岁尾,河北去产能好消息不断。去年10月份,邯郸、唐山等钢铁重镇提前完成2017年钢铁去产能任务;11月份,霸州市提前一年完成两家钢铁企业去产能,成为无钢县级市;12月份,保定关闭涞源奥宇钢铁,成了全省第一个无钢设区市……红火钢市下,去产能路上的河北,决心坚定、力度不减。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河北以化解钢铁产能为“牛鼻子”,“6643”工程超额完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18.9%提高到88.9%,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0.9%提高到69.3%。
委员们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摆脱依赖低成本竞争、依赖资源大量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落实“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一方面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近年来,河北经济发展朝着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的方向迈进。与2012年相比,七大支柱产业中钢铁和石化两大产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等其他产业比重提高。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比2012年下降6.4个百分点。2017年1-11月,高耗能行业生产降幅扩大,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同时,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实现从无到有,2016年产量分别达到3620辆和135辆。2017年1-11月,汽车发动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高端产品增加值增速超过50%。
省政协委员、跃迪集团董事长吕洪涛从行业角度出发,建议振兴河北汽车工业,加强汽车产业自主研发力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形成核心竞争力,使新能源汽车成为河北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河北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河北省内的汽车整车厂就有40多家,但是由于发展散乱等原因,河北汽车产业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吕洪涛表示,一方面,河北强大的钢铁产业能给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优质的钢材;另一方面,保定、廊坊、泊头、清河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正逐步向专业化、模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为整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再加上,河北紧邻京津,区位优势明显。“我国有广袤的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低速新能源汽车、皮卡、小排量轿车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这也正是目前河北汽车产业的优势。”
“过去的一年,河北产业调整有三大可喜变化,一是工业‘换帅’,装备制造业超过钢铁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二是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三是结构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二产。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成绩。”省政协委员、承德市工商联主席董旭明说。
产能坚决去,饭碗不能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越是经济转型时期,越是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2016年,我省出台《关于做好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了内部退养、促进转岗就业创业等10项安置政策,并认真落实。
“在这一过程中,我省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职代会稳定器、润滑剂、减震阀作用,注重引导职工参与,并不断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积极帮助企业安置下岗职工。”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副主席韩立群建议,在去产能过程中,落实职代会审议建议、审议通过、审查监督等职权,依法让职代会充分发声,对于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冀中能源邯矿集团康城矿受资源枯竭等因素制约要关闭,涉及全矿1116名职工的分流安置,该矿依法认真履行民主程序,提交职代会公开公示、依法表决,赢得了职工支持和理解,实现了全矿职工顺利安置分流。”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行走在香河机器人小镇,你会惊叹于科技创新的魅力:用机器人给家具喷涂料,良品率高,污染更少;食品、药品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人比人手更灵活的“指尖”,能更快速高效地分拣;医疗器械、文创装饰、工业模具等,通过3D打印,都可以复制原型……从三年前的一片寂静,到如今崛起京津冀区域内门类最齐全的机器人产业高地,香河机器人小镇新产业的从无到有,折射的是我省新动能由弱变强的过程。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1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在2018年1月9日的河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演活动中,有989项创新成果亮相。一项项的成绩,是河北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果。创新投入连年增长、激励政策接连出台,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为河北经济发展注入巨大的“创新动能”,使河北的“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落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和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年内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43%左右。
“这是一项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衡量国家或地区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王素君介绍,河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奋力追赶发达省份和国家,但仍比较落后。“据统计,此前河北的这项投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87%。而研发经费投入能力不足,是困扰创新型河北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报告中的这一部署,让委员们备受鼓舞。他们认为,报告释放出了重要信号,河北将加快在创新发展之路上的追赶。委员们建议,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既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更多企业掌握技术“撒手锏”;又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消除产学研各自为战现象,健全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十八湾”,真正形成产学研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力,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
“中央和省里都发出明确信号,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这将有利于金融资本转向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省政协委员、秦皇岛银行副行长李国强建议,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应大力发展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相对而言,金融机构更乐于选择资产状况良好、收益稳定的成熟型企业,而能够提供直接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等,则更乐于选择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初创企业。”
科技创新不能“单兵突进”,当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方能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这一轮创新的最大特点,是资本力量的介入。”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廊坊市委主委王伟刚关注到,共享经济发展迅速,背后正是资本力量助推之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他呼吁,河北应该加强政策研究,鼓励资本力量投入到创新中来。
而在王素君看来,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一要注重政策的普惠性,简化申报流程,降低申报成本,优化申报条件,完善相关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二要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扩大财政科技支出作为激发经济增长的战略投资,把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纳入政府预算支出目标考核体系,创新财政科技支出方式,加强政策系统设计,保证财政科技支出政策与科技、产业等政策的衔接。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高端人才,而人才确实是我们的一大短板。不仅企业感觉创新人才短缺,一些来自高校的委员也表示,省内高校在引进“三高人才”(指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人才)方面存在困难。一些院校常会出现计划引进10人,结果只来了三五个的情况。这种状况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省内院校科研能力不足,学科建设滞后,不能形成有实力的科研团队,难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更好的智力支持。
因此,直面“一流大学建设河北空白、一流学科建设河北仅一个学科入选”的现实,民盟河北省委集体提案建议,落实科教兴冀战略、人才兴冀战略,加快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也为河北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从人才供给链的层面提供支持。
加快营造良好环境
2017年,我省塞罕坝林场出名了。塞罕坝地区原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除了十万亩的天然次生林以外,一片荒芜,有人说,“塞罕坝最丑陋的季节是春天”,但现在这里已成为“为北京阻沙源、为辽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色明珠。她不仅吸引了全球目光,更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向世界提供了环境治理的中国经验,传递绿色发展的中国理念。
高质量发展有很多衡量指标,但其本质特征就是要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当中环境是第一位的。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高质量是绿色发展的内在属性。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启动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河北”。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天蓝、地绿、水秀”要求,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超额完成大气“国十条”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9.8%。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启动实施。
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布局、高位推动下,借势中央环保督察,我省环保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强化关停、治污淘汰、严查重处力度空前,全省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因为“环保风暴”受影响,反而呈现出增速“稳中有进”、质量“稳中向好”的态势,在保持经济总体稳定的同时,全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均取得了可喜进展。
委员们认为,强化环保力度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还会倒逼经济“丢包袱”、调结构,提升了发展质量,实现了环境改善、经济增长、民生福祉的“同频共振”,我们要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更加坚定地走好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8年年1月1日起,《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绿色税法,环境保护正式纳入了税收执法范畴。“从长远来看,随着环保税的开征,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排污治理的投入,并享受到税收减免,为排污企业带来利好,并激励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甚至会逐步改善当地的产业格局。环保税的开征对保护改善环境,打造绿水青山,推进生态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省政协委员、邯郸市地税局局长王宏顺建议,应进一步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加强税法宣传,开通绿色通道,增设咨询专岗,确保环境保护税开征顺利、征管推进有序、社会效应彰显。
环保本身也是产业。“我省‘十三五’期间环保投资预计为3000亿元,环保产值目标占河北GDP的2%-3%。数据说明河北环保产业极具前景。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发展河北的环保产业?”省政协委员、河北海鹰环境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跃勇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环保标准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规范河北环保产业市场,强化标准标识监督管理,让市场秩序井然有序,对产品质量好、污染减排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的设备厂家和工程项目进行分类分级补贴,促进先进环保产品和处理工艺的推广;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及政策调控体系。
针对我省环保产业存在的大企业规模不大,小企业数量众多,总体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等问题,董跃勇还建议,让行业协会牵头,积极发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整合省内环保资源,大力扶持一批优秀的环保企业,加快培育环保龙头企业,有效提升河北环保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委员们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更要着力抓好重点工作,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全省上下要以坚定的信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蓄起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从而让河北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