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是匠心
——云南省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纪实
2018-02-28杨健生
■ 杨健生
2018年上班第一天,对云南档案数字化工作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虽没有仪式,也没有宣言,但经过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云南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就此跨入最后的攻坚阶段,终于突破数十年来困扰我们的档案查阅利用难题,面对档案排架长度超三十公里的海量馆藏,实现精准查询及便捷利用,可以3秒准确找到档案,1天完成一个人物年谱简编,3天完成一本专题档案汇编。同时,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也进入到示范引领阶段。
今天,云南省档案馆已经拥有近1亿页数字化档案,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数字化档案总量超过4亿页。2017年12月下旬,楚雄州档案馆成为西部第一家、全国第十六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在经济欠发达、人才短缺、基础薄弱等困难面前,云南档案人迎难而上,死死扭住数字化战略方向,终于积沙成塔,形成数量庞大、价值独特的数字档案资源,全面覆盖云南百年历史,容纳过去100年云南每一天发生的重要事件,记录过去一个世纪中每一个在云南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我们可以自信地讲:云南的数字档案资源已初步具备为总结经验提供素材,为发现规律提供智慧,为延续历史提供凭据,为各项工作提供保障的能力。
查询电子档案
数量庞大当然值得高兴,但更欣慰的是我们找到了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的有效方法。质量是产品的灵魂,只有高品质的数字化成果才能满足精细管护档案的需要,才能实现精准查询利用,支撑起信息时代的档案服务。我们追求高品质档案数字化成果的道路曲折漫长,在不断的否定和持续完善之后,终从探寻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的迷途中突围。回首走过的历程,一个个瞬间,如同阑珊处的点点灯火,标记下我们留下的脚印,也点亮我们的未来。
“完美”的质量管理体系
2014年,刚过完春节,一本登记册摆到我们面前,这是自2009年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以来,档案利用工作中发现的数字化档案错误登记,记录的错误有200余处,目录错字、目录与图像对应不符、图像不完整、漏扫等,涵盖所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类型。
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多数同志认为,这样低的错误率是非常可喜成绩,因为当时我们完成的档案数字化总数近5000万页,4年下来,所登记的错误仅占总数的百万分之四,如果按错误类型分别测算,各类错误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有的同志对以上观点进行论证:这么低的错误率体现我们自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时,就高度重视的科学精神。我们组织具有工程项目咨询甲级资质的机构,牵头数十名专业人员,形成近10万字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省发改委组织权威专家论证,对项目建设中的技术、质量管理等进行了严密的规划,设置完善的制度和管控措施。我们配备足够数量的监管人员,经常检查和督促数字化公司落实“工作流程单”管控制度,实施后一流程监督前一流程质量,以及最后总质检把关的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建立有专家质量验收制度,以1万卷档案为一个批次,从全省随机抽调专家,抽查20%数字化成果,合格率达到98%以上,才通过验收。我们从前期规划、制度设计、加工管理、监督措施和验收保障等方面,构建起覆盖数字化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这个体系很完备,值得信赖。
有的同志进一步阐述:2012年我们成立课题组,依托已经开展的2000万页档案数字化加工质量管理经验,形成“档案数字化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研究”课题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档案科技成果二等奖,省内外很多档案馆都向我们索要研究成果,《中国档案》杂志还在2014年1月刊登该研究成果介绍,向全国推广。随着抽调专家参与验收,这套办法在全省应用,同样行之有效,我们的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不容怀疑。
最后大家认为:尽管质量已经非常好,但“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正视出现的错误,要好上加好,遂第一次调整质量验收方法:一是质量验收抽查比例提高到25%;二是吸纳课题评审时,资深档案专家提出的建议,采用“定长抽样法”选取验收档案。
提高5%的抽查比例大大增加验收工作强度,但工作辛苦亦当然,因大家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验收专家自觉将验收工作的时间延长到晚上9点,连续开展了3批次数字化成果验收,均取得满意的合格率。
我们很迷茫
很快就到了2015年,春节后,两份过去一年使用数字化档案所发现的错误登记册又摆在面前。“档案利用工作登记错误200余处”“开放鉴定和数转胶工作登记错误300余处”,错误数大幅增加。数字化中心的所有人脸色阴沉,一年的辛苦努力却得到这么个结果,“好上加好”去哪里了?
“数字化公司人员变动频繁,新手太多,业务能力下降。”
“数字化员工都想当老好人,后一环节监督前一环节质量流于形式,公司还大幅减少总质检,降低成本,造成加工环节质量管理水平下降。”
“有的验收专家同情数字化公司工作人员,认为他们工作辛苦,待遇不高,担心验收不合格会影响他们生活,有时发现错误只让公司修改,却不计进质量验收错误率。”
“质量验收抽查比例还是太低。”
“有的数字化公司走邪门歪道,利用协助调取抽验档案的机会,私自记录验收专家调卷单,集中大批人员针对被抽查档案进行突击改错,打了验收专家一个时间差,蒙混过关。”
大家仔细回想发现的一些现象,最后将问题聚焦到质量验收工作环节,认为质量验收是保证质量的要点,我们的验收方法总体上没有大的问题,但在执行环节存在一些漏洞,决定第二次完善质量验收办法:一是将质量验收抽查比例提高到30%,每天验收工作时间延长到晚上11点;二是验收专家不直接与公司发生联系,错误登记表由验收专家签字后,交数字化中心严格计算合格率并统一向公司反馈;三是严格监督,禁止数字化公司人员记录验收专家调卷单。
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质量验收报告
随即我们使用调整后的专家验收办法连续组织了2批次质量验收工作,所发现的错误率较过去略有上升,但合格率仍在99.9%以上,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在数字化公司的人员结构、工作流程等基本面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这个结果意味着我们所完善的验收方法,没有起到提高数字化成果质量的作用。
我们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努力又一次失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们茫然了。
站在崩溃的边缘
尽管挫折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发出“穷冬急风水,逆浪开帆难”的警告,但挫折也明白告诉我们,曾经信心满满的档案数字化质量存在问题,必须“逆水行舟用力撑”,争取质量管理的突破,否则“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景象就可能发生。然而问题到底藏在哪里?数字化中心再次分析情况,展开激烈讨论:
“质量验收中用计算错误率的方法来衡量质量水平不够科学。一是提交验收的数字化成果基数太大,所发现的错误数一放进去,错误率就是一个很微小数字,形成合格率很高,但实际错误量不少的反差;二是把合格率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尺,实际是一种数字游戏。发现的错误是不是被准确登记?计算错误率以什么为基数?发现的错误点放到那个项目上计算错误率?这些都有很大的“灵活掌握”的空间,所以验收计算的合格率不能严谨反映档案数字化成果的质量水平;三是对整批档案计算合格率,当质量问题集中存在于某一部分成果的时候,因整体错误率较低,掩盖了该部分成果错误相对较多的问题。”
“我们的质量验收主要以人工抽查为主,对于数据格式、文件损坏、画幅数量计算等检查,存在盲点。”
根据查摆问题所分析的原因,我们第三次完善专家质量验收方法,放弃计算合格率,改用“规定具体的错误数量上限”作为验收把关的标尺。具体操作方法调整为:以1万卷左右档案作为一个验收批次,再以连续的500卷档案为一组,每组由一个专家采用“定长抽样法”抽查30%,当任意一个检查项目的错误量累计超过规定数量时,则该组全部打回公司,且不告知具体的错误点,由其全部质检并完善后,重新提交验收,直至合格。同时,与有关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检测软件,对人工不便检查的图像数量、扫描参数、文件格式、挂接准确性、目录完整性与规范性等进行技术检测。
2015年9月,我们使用调整后的专家质量验收方法又组织一次验收,很快就见到了效果,专家们不断传来“捷报”,每天都有提交验收的成果被打回公司,到第7天,该批次档案总共被分为21组,竟有13组被打回,剩下的3天,专家们悠闲地品起咖啡,享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轻松。然而,面对这样“前所未有”“优异”的质量验收水平,数字化中心却傻眼了,因为公司已经无力完成改错,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提交验收,而且即使延长1个月也无法完成,更令人遗憾的是,技术检测软件这个大魔王还没有“上阵”展示威力,本次质量验收工作就已经难以为继。
真是个令人尴尬到无地自容的结局!
“都怪数字化公司,不严格管理,平时耍滑头,害己害人!”
“我们的要求太高了,都是人嘛,哪能不出错。要突破人的极限,只能是一种境界,不能作为普遍要求,追求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自己为难自己,瞎折腾!”
档案数字化专家验收
“就是,还不停的加班,周末也要上班,这下好了,自己把自己折腾得里外不是人。”
“合格指标不算高,现在是把画幅数作为基数来测算,所以觉得要求高,但如果把文件份数作为测算基数,就验收所发现的错误数量来推算,我们形成全部数字化成果至少有上万件存在大大小小的毛病,这样的质量水平恐怕不能容忍!”
“我们每年1000万页甚至1500万页的档案数字化加工进度太快了,搞这么快,超出了质量管理能力,所以才出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慢工出细活!”
“慢下来?不可能!还有那么多档案需要数字化,难道用数字化引领档案事业跨越发展只是我们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慢下来,我们还怎么抓住发展的机遇!”
数字化中心的同志们激烈讨论甚至争吵起来。体无完肤的挫折让我们怀疑一切,望着窗外洒落的沥沥苦雨,徒有秋风悲画扇,最后只剩下沉默。
迈步重头越
管好质量是我们的责任,挫折再大,对高品质的不断追求还要继续下去,更重要的是要直面问题,把自己摆进去,放下面子,打开里子,找问题的根源。2015年欢乐的国庆节来得正逢其时,我们得以冷静下来思考。收假后,局领导找数字化中心负责人谈话:
“假期里我每天都在思考。”他凝重地讲:“能暴露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是好事,说明我们以前的工作有短板,也证明质量验收是总揽档案数字化质量的关键。”
数字化加工场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是严格要求错了,也不是合格指标高了,更不是数字化加工进度快了,相反我们的质量还是不够,把关的力度还不够严,加工进度距离事业发展需要还有差距,于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敢于否定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质量验收的具体方法,一言概之,就是不实。一是分批验收不能压实责任。积累一定成果数量,分批验收,滞后于数字化加工进程,所验收的实际是几个月前的数字化成果,公司人员流动频繁,只需考虑眼前,不会关心长远,因而质量验收的压力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公司人员的责任,特别是难以成为一线员工的责任,所以加工过程质量管理一定会出现松懈,问题积少成多,积重难返;二是按比例抽查验收看上去合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应该抽查多大比例?具体抽查哪些对象?抽查的对象是不是一定会覆盖错误点?错误会听指挥进行理想的平均分布?这些疑问都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所以按比例抽查验收并不能保障档案数字化成果的质量水平。”
“档案数字化工作要以零错误为目标,质量验收是尽可能接近这个目标的措施,而不是为了得到验收工作数据。”他对下一步质量管理提出意见:“质量验收不搞抽查,要与数字化加工进程同步,要100%检查和改错,验收结果要由数字化中心及具体实施人员共同承担责任。通过质量验收的数字化成果,每积累一个硬盘(2T),立即移交,使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100%通过才算合格”。
随即数字化中心第四次完善质量验收方法,实施监管人员与数字化加工过程同步的100%质量验收制度。确定公司每完成50至100卷/盒档案数字化加工,就有序提交监管人员进行质量验收,监管人员逐件逐页进行人工质量检查,数据管理人员使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双重把关,再由公司逐个修改错误,最后由监管人员和数字化中心签字盖章出具质量验收报告,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和改正错误。同时还建立保障措施,实施数字化加工调卷量精准管控制度,规定数字化公司调用的档案不得突破规定数量,如库存量达到上限,则必须将通过质量验收的档案归还,才能新调用一定数量档案,以督促公司严格管理加工质量,并及时、有序提交验收。
到2016年3月,按100%质量验收的要求,监管人员基本消化完新办法实施之前存量数字化成果,质量验收全面实现与数字化加工同步。新的质量验收办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档案数字化加工安全、进度与质量管理得以协调推进,数字化公司的加工工作平稳、高效运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更令人高兴的是,2017年初,各处室提交的数字化档案错误登记中,只有1个为新质量验收办法实施后的形成数字化成果。
至此,我们全面放弃曾经广获赞誉的分批组织专家验收、按比例抽查、计算合格率的质量验收方法,完成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痛苦过程,重新建立起一套以“零”错误为目标的数字化成果质量验收方法。之后,我们又根据监管人员工作任务过重,难以持久的实际,引进质量监理公司代替监管人员实施验收工作,监管人员转为随时检查监理公司验收成果。继而又发现的数字化公司减少质检人员,将质检工作转嫁给监理公司新问题,又补充建立“质量问题打回”的控制措施。在质量验收过程中,监理公司和监管人员经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及时向数字化公司反馈、提醒,并进行业务讲解、培训。我们终于实现质量验收工作与数字化加工紧密衔接,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质量管控机制,得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品质成果。
民国档案查阅系统
同步验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虽找到一套尽可能接近“零错误”的档案数字化加工质量管理办法,然而艰苦探索之路,让我们深知质量管理之路永无尽头。今年,我们将借国家档案局开展的副省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之机,对实施新质量验收办法之前形成的6000万页档案数字化成果进行一次100%的质量检查和完善,巨大的工作量前所未有,也一定会有新问题在不远处等着我们,但无论会发生什么,都不会再让我们茫然无措。因为我们已经懂得:做好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不需要炫目的理论,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需要复杂的流程,要的是落到实处的责任;不需要花哨的统计,要的是朴实无华的勤奋;不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的数据,要的仅仅是简简单单的“零”。归根到底,做好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就一个“真”字功夫,做好档案工作也就是这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