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食用玫瑰主要病害田间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8-02-28任建青李荣琼陈杉艳
叶 玉,任建青,李荣琼,陈杉艳,王 艺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4)
【研究意义】食用玫瑰(Rosarugosa)是蔷薇科蔷薇属落叶直立灌木,原产于中国。近年来食用玫瑰产业发展迅速,玫瑰花需求量远高于现有产量,玫瑰加工企业还在不断增加,食用玫瑰种植生产前景广阔,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1]。云南省是中国食用玫瑰主要栽培地区,2014年种植面积超过2 000 hm2[2]。昆明是云南省食用玫瑰的主产区,栽培品种主要有安宁八街玫瑰、金边玫瑰、百叶玫瑰和墨红玫瑰[3]。白粉病和黑斑病是目前昆明地区食用玫瑰的主要病害且日益严重。白粉病为害植株的叶、嫩梢和花,严重时叶片白粉斑连成片,叶扭曲,花蕾表面布满白粉,花朵畸形[4]。黑斑病传染力强,病情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枝条光秃,树势衰弱乃至全株枯死[5]。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技术不到位,这两种病害将迅速流行,造成毁灭性危害。严重影响玫瑰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食用玫瑰产业重大经济损失,打击农户种花的积极性。【前人研究进展】各地对食用玫瑰病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研究较多[4-10],但对其田间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成果与昆明气候环境及种植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本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引种到昆明市宜良县种植的8个食用玫瑰品种的白粉病和黑斑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在昆明地区种植的食用玫瑰发生的病害预测预报及制定科学防控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食用玫瑰品种:安宁八街玫瑰、金边玫瑰、墨红玫瑰、平阴玫瑰、紫枝玫瑰、百叶玫瑰、大马士革玫瑰、苦水玫瑰。树龄均为2年。
1.2 试验方法
1.2.1 调查时间及地点 白粉病、黑斑病发生规律调查试验设置在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宜良基地,东经103°17′,北纬24°98′,海拔1535 m,年平均气温15.2 ℃,年降水量1200 mm左右。调查于2015年2月至11月进行。
1.2.2 试验方法 每个食用玫瑰品种选择5株进行调查,每隔10 d调查1次,记录病害等级。温度和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天气网页。采用SPSS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 病害等级标准 按病斑叶片数占整个调查植株叶片数的比率划分。白粉病等级标准: 0级:无危害;1级:5 %以下;2级: 6 %~10 %;3级: 11 %~25 %;4级: 26 %~40 %;5级: 41 %以上。黑斑病等级标准:0级:无危害;1级: 2 %以下;2级: 3 %~5 %;3级: 6 %~10 %;4级: 11 %~20 %;5级: 21 %以上。
1.3 田间管理
4月前采用滴管浇水5次,4月后根据降雨情况进行浇水。2014年冬季施有机肥和普钙1次。萌芽期、开花前期和落叶后分别施复合肥(15∶15∶15)各1次。2014年冬季喷洒3度的石硫合剂1次,杀灭病芽中的越冬的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减少侵染源。开花前期采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农药预防病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病害田间发生规律
2.1.1 食用玫瑰白粉病 如图1所示,昆明地区食用玫瑰白粉病初发期在6月下旬,表现为新叶叶尖出现白色粉斑,条件适宜时快速扩散,受害叶扭曲变形。发病峰值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新叶和老叶的叶面出现白粉层,叶色变灰枯黄,花蕾畸形。不同食用玫瑰品种白粉病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安宁八街玫瑰发病程度最重,6月25日病级达到1级,7月25日病级达到3级,并持续发病到8月14日。墨红玫瑰和紫枝玫瑰发病程度次之,7月5日病级达到1级,并持续发病到8月14日。金边玫瑰、百叶玫瑰、大马士革玫瑰、苦水玫瑰和平阴玫瑰基本不发病。8月中旬后,白粉病的病害等级不升反降逐渐减轻至0级,之后也没有再发病。
2.1.2 食用玫瑰黑斑病 如图2所示,昆明地区食用玫瑰黑斑病初发期在4月下旬,表现为老叶上出现紫褐色至黑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发病高峰在7月下旬至叶片落完。不同食用玫瑰品种黑斑病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安宁八街玫瑰、金边玫瑰和墨红玫瑰发病较早,4月26日发病达到1级,8月4日后3个玫瑰品种发病达5级,其中安宁八街玫瑰最先达到5级,为黑斑病的高感品种。百叶玫瑰、大马士革玫瑰和苦水玫瑰6月5日发病达到1级。由于这3个品种株丛萌发枝量大,株间通风不畅,后期发病迅速,7月25日后发病达到5级,其中大马士革玫瑰最先达到5级。紫枝玫瑰对黑斑病的抗性稍好,7月5日发病达到1级,9月23日发病达到5级。平阴玫瑰为黑斑病的高抗品种,7月5日发病达到1级,病害等级一直保持。食用玫瑰黑斑病发生程度在田间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直到叶片枯黄脱落,枝条光秃。
图1 食用玫瑰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Fig.1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powdery mildew of Rosa rugosa in the field
图2 食用玫瑰黑斑病病田间发生规律Fig.2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black spot of Rosa rugosa in the field
2.2 主要病害影响因素研究
2.2.1 温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病害的初发期影响明显,高温导致病害潜育期和繁殖周期缩短[11]。昆明地区2015年的气温与往年差异不大。3月后气温逐渐升高,7月后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气温偏低。对食用玫瑰白粉病发生程度与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白粉病发生程度与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382,对应的P<0.05,说明白粉病的发生和病害加重与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关系密切。白粉病发生日最低气温为17~20 ℃,日平均气温为22~25 ℃。白粉病发生程度与日最高气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90,对应的P>0.05,相关不显著,可能与昆明地区白粉病病菌比较耐高温天气有关。
对食用玫瑰黑斑病发生程度与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黑斑病发生程度与日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320,对应的P<0.05。说明黑斑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日最低气温关系密切,发病初期日最低气温达到13 ℃以上,黑斑病病菌孢子就可以萌发。发病高峰期的日最低气温为15~18 ℃。黑斑病发生程度与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相关系数R≤0.239,对应的P>0.05。黑斑病发生程度与日平均气温关系不明显,发病的日平均气温为16~25 ℃。黑斑病发生程度与日最高气温呈负相关,差异不显著。高温对黑斑病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0 ℃以上的高温天气不利于黑斑病病菌的存活。
表1 食用玫瑰白粉病发生程度与温度、降雨量的相关性
注:**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Notes: **meant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mea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same as below.
表2 食用玫瑰黑斑病发生程度与温度、降雨量的相关性
表3 不同品种食用玫瑰叶面特征与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
2.2.2 降雨量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湿度对病害的发病高峰和严重程度有较大影响,高湿有利于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多雨年份常常引起病害的流行[11]。昆明地区2015年降雨量比往年较多,3月开始出现零星降雨,5-6月降雨量逐渐增多,7-8月降雨量达到最大,9月后逐渐减少。对食用玫瑰白粉病发生程度与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白粉病发生程度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588,对应的P<0.01,说明降雨量是白粉病的发生和病害加重的主要影响因子。月均降雨量达到100 mm左右白粉病可开始发病,月均降雨量230 mm时安宁八街玫瑰发病程度达到3级。但连续的强降水,白粉病病害等级并没有进一步加重,反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直至病症消失,后期也不再发病。
对食用玫瑰黑斑病发生程度与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黑斑病发生程度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315,对应的P<0.05,说明黑斑病的发生程度与降雨量关系密切,雨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月均降雨量达到50 mm左右黑斑病可开始发病,降雨量高峰时除紫枝玫瑰和平阴玫瑰外的其他品种病害等级均达到5级。而且发病程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叶片落完。
2.2.3 叶面特征 白粉病和黑斑病均为真菌病害,发病主要在叶片上。病菌必须有效附着并通过叶片自然孔口才能进入到叶片内部。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食用玫瑰品种的叶面特征,发现白粉病和黑斑病的发生程度与叶面光泽度、褶皱、绒毛等存在一定关系。如表3所示,叶面光泽度与白粉病、黑斑病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叶面有光泽,病害发生严重,叶面无光泽,病害发生较轻。叶面绒毛和叶面褶皱与白粉病、黑斑病发病程度呈负相关,叶面无绒毛无褶皱的品种病害发生较重,叶面有绒毛有褶皱的品种病害发生较轻。
3 讨 论
白粉病和黑斑病为昆明地区食用玫瑰的主要病害。白粉病田间初发期在6月下旬,发病峰值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但未达到病级最高峰。随着雨季高峰的到来,白粉病病害等级呈逐渐减轻趋势直至病症消失,后期也不再发病。黑斑病田间初发期在4月下旬,发病高峰在7月下旬,黑斑病病害等级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直至叶片落完。昆明地区田间种植食用玫瑰的白粉病和黑斑病发生原理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但发生规律有所不同[4-13],昆明地区这2种病害比国内其他地区发生早,危害持续时间长。本研究发现降雨量过多不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白粉病分生孢子因吸水过多而破裂,大大降低孢子的数量和存活率有关,这与冯知朝[14]、马冬梅[15]等的研究相符合。而黑斑病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黑斑病孢子会随雨水冲刷溅落于叶面,分生孢子大量吸水萌发,病害扩散迅速且发病程度严重,这与杜爱华[7]等的研究一致。
S.Reddy等研究表明叶面蜡状沉淀物的物理特性及角质层的厚薄可影响黑斑病菌的侵入[16]。本研究提出食用玫瑰不同品种叶面特性与白粉病、黑斑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可为抗病品种选育从形态特性等方面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于叶面上的绒毛、褶皱、蜡质层或刺激物等是如何影响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和菌丝的附着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 结 论
不同食用玫瑰品种在昆明地区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程度有较大差异,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安宁八街玫瑰、墨红玫瑰和紫枝玫瑰上,其余品种均未发病。黑斑病主要发生在安宁八街玫瑰、墨红玫瑰、金边玫瑰、百叶玫瑰、大马士革玫瑰、苦水玫瑰、紫枝玫瑰上。平阴玫瑰发病最轻,为黑斑病的高抗品种。温度、降雨量和玫瑰植株叶面特征等是影响食用玫瑰白粉病和黑斑病发生程度的因素。其中,温度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
[1]靳 松,陈泽斌,夏体渊,等.食用玫瑰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6):2701-2705.
[2]陆继亮.云南食用玫瑰产业发展需循序渐进[J].中国花卉园艺,2014,11:34-35.
[3]任建青,叶 玉,王 艺,等.昆明高原特色食用玫瑰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63-64.
[4]左维刚,陈泽斌,徐 艳,等.食用玫瑰白粉病综合防治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4,36(6):27-29.
[5]贾慧春.月季、玫瑰黑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园艺,2008(8):33.
[6]朱秒芳,张清华,张春艳,等.玫瑰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56-157.
[7]杜爱华,高九思.玫瑰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44.
[8]王正明.5种杀菌剂对玫瑰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云南农业科技,2009(3):53-54.
[9]李伟霞,靳爱花,高九思,等.豫西地区玫瑰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128-129.
[10]寇 灿,樊丹敏,莫新春,等.云南食用玫瑰有机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5(5):89-90.
[11]姬朝峰,吴玉民,李 涛.气候条件对玫瑰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108-109.
[12]徐 琼,吴步梅,张文利,等.苦水玫瑰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甘肃林业科技,2013,38(1):38-40.
[13]董桂芝,王庆文.传统玫瑰黑斑病的防治[J].农业知识,2005,11:23.
[14]冯知朝.月季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综防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2(2):46-47.
[15]马冬梅,王卫红,解 荣,等.月季白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4(7):101.
[16]S.Reddy,林文有.抗、感黑斑病的玫瑰叶面特征及其对真菌侵染的反应[J].国外农学·植物保护,1993,6(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