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研究
2018-02-27谢玲帅辉明朱俊朱娴
谢玲 帅辉明 朱俊 朱娴
摘要
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划和特点、其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应用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并以创新2.0模式为框架,设计建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促使应用型高校精准服务对象,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有序,科技、社会和经济不断进步。
【关键词】创新2.0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 评价机制
1 引言
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地获得提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文章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地方上应认清自身的区域属性,对应自身的特色定位和发展,在创新2.0模式的驱动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紧紧对接区域中小微型企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分析和评价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因素,为制订因时制宜的评价指标奠定基础。
2 目前的问题
所谓创新2.0模式,是将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改变,从而能够消化分析社会分工的需求。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即是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服务面向精准定位,从而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社会运转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并以配套政策为支撑,以政府平台为载体,并鼓励创新教育与创业精神。这就意味着,从原来的产学研,加强了一头一尾的“政”和“用”,即加强政策导向、政府平台,强化需求分析;同时鼓励和追求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从而适应创新2.0模式的新形式。
但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和相关评价体系,对转型后的应用型高校而言,缺乏普遍适用性,同时也缺少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以及对某个领域的深入探讨。从而带来的后果是:
(1)在强调政策导向、政府平台、需求分析的创新2.0输入端,由于当前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意识还不够强烈、对应的政策制定没有配套到位,出现了忽视需求分析、纯粹是为了名誉或职称评比或是升职中保留自己的职称而进行的科研项目。这样的科技成果从根源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成果转化的价值。
(2)在鼓励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2.0输出端,应用型高校会因现有评价体系,使师资投入、工作重心在教学一科研这条平衡木的两端做平衡。正是因为现有评价体系的普适性,影响了本应站在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前沿的应用型高校的锐意进取精神。
对此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其自身特点较为明显,普遍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适用。而反过来说,合适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可以有助于明确科研项目的目的、激励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从而在输入端、输出端都响应创新2.0所提倡的“政产学研用”新模式。
3 “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3.1 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
3.1.1 定性方面
政策是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政府、地方,还是高校的配套政策,对于应用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来说,皆是重要的保障。可以从根源上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政府的引导加上高校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产生正反馈,往良性方向发展。
社会需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创新2.0的机制下,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和发展不容忽视。应用型高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对接中小微型企业,做科研项目时要重视该项目转化后的应用能力和产业化前景,以社会需求为内驱力,满足市场需求。
3.1.2 定量方面
硬件因素: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古人云:万丈高楼平地起,勿在浮沙筑高台。科技基础设施是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学科融合、是凝聚精干科研群体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温床,能为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有资金的持续定向投入。所谓持续,是指对资金的使用做长远的、合理的规划,做到细水长流,以保证满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定向,是指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应用,从而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顺利运转,满足科研学习的根本需求。
软件因素: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参与其中,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项目确立到产出成果,最后市场化并获得效益都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所以科技研发人员参与的数量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另外,在成果推广的营销工作中,还需要从事科研工作者具备另一种专业素质:优秀的市场营销能力。这是要求具备能依据科研成果选择恰当的营销策略、制定推广方案的组织能力。只有具备专业素质并且配置合理的科研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2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评价体系的设计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进行设计,一方面,着眼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从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另一方面,针对3.1节中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因素,设计指标体系。具体来说,该指标体系具有一个一级指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两个二级指标: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若干三级指标,可根据高校自身定位和发展进行引导性删减,设立不同的指标。下面分别对两个二级指标进行阐述。
3.2.1 应用研究
主要考查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主要参考指标是发表相应的论文、专利、著作,包括数量、级别、论文引用次数、科技成果鉴定数量、专利数量、科技成果获奖情况等。
3.2.2 科技成果转化
主要考核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能否服务于区域内中小微型企业,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参考指标是产学研平台服务情况、社会效益及贡献、横向项目到校金额、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3.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考核认定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考虑各项指标对于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在该体系中,可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利用权重来指征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层次分析法可将复杂的问题划分为多个层次,判断比较每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矩阵中数值由相关专家打出,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其所对用的特征向量,得出不同的权重。该方法可以避开传统的由专家赋权导致的主观偏差,做到主观与客观间的统一。当然,各高校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可以算出教师个人总得分,也可以根据某几个关键的指标确定教师在不同岗位中的作用。
4 总结
“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是适用于创新2.0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机制。首先通过系统分析法,能够明确界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需求范围,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具体工作量化,利于操作和执行,并能够带来激励方式上的创新激发,从而解决传统评价机制因量化不清晰,而导致分解执行不利的问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科学、准确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新瑞.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2]徐亚兰.基于中美比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3]李冬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Z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