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最后的夜晚》与“毕赣印记”

2018-02-27锦鑫

齐鲁周刊 2018年52期
关键词:文艺片野餐意象

锦鑫

2015年,26岁的青年导演毕赣,凭借其编剧导演的电影《路边野餐》,斩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奖等奖项。3年后,他携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归来。

这部几乎占领跨年档的文艺片在12月31日登陆全国院线。电影有着浓厚的“毕赣印记”,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但是,它仍然是一部观影门槛较高的作者电影,它的文艺气质里是否潜藏着票房曲线与大众口碑直线下滑的隐忧?

地球最后一个夜晚,你想做些什么?

“希望能够买到《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点的电影票,然后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看,在电影结束最后时刻相拥、接吻,到第二年。”进入2018年12月后,这段话像病毒一样开始在微博、朋友圈、抖音、微信群和微信私信中扩散。发酵两周之后,《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场已一票难求,闲鱼上出现了标价300元两张的倒票黄牛及代购。

与此同时,另一段喝酒小视频开始在京城年轻人的朋友圈刷屏。他们一口气喝完一杯名为“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烈酒,然后大声念出片中台词:“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像小鸟一样,总在我胸口跳伞。”把这段视频发到朋友圈,就可以免单。这是Mandrill酒吧老板,兼《地球》主演黄觉推出的活动。看《地球》加喝“地球”成为潮流,顺势带动了网上的“地球”酒杯代购生意。

截至发稿前预售票房破亿,想看人数、百度指数、预售票房均位列同档期第一,一部原本小众的文艺片预售成绩超过了《毒液》5800万的预售票房,就连主创团队自己也始料未及。毕竟,导演毕赣上一部《路边野餐》票房不过646.4万,而现在的预售成绩已经创下文艺片最高预售纪录。

这部由黄觉、汤唯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男人重回贵州故乡,开始一段寻找12年前恋人的梦幻之旅,其中充斥着各种隐喻和诗意。毕赣自己也不愿用太多语言去概括影片的剧情,“描述一部艺术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很难”。但他解释了为影片中汤唯饰演的女主人公做的人物设定:影片前半部分,她是那种黑色电影中的蛇蝎女人,甚至没有自己真实的名字;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是真实的她,有了一个真实的名字,也有了职业和小小的梦想。

毕赣称其为“是在电影里才会有的一种女人,飘渺、虚无,让人捉摸不透”。当他开始考虑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汤唯的脸,“再想不到比她更合适的女演员了”。

别的导演都在捧自己的“X女郎”,而毕赣导演“一心只捧”老姑父。

在《路边野餐》中,因为资金有限,毕赣用的均为非职业演员,这其中包括了他的亲人,比如饰演男主人公陈升的,是自己的姑父陈永忠。通过拍摄《路边野餐》,毕赣和姑父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很深的默契。在请他出演这部影片时,他对姑父说,不要做《路边野餐》中的事情了,接下来要做更多不同的事情。所以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他让陈永忠饰演一个反派角色。为了这个角色,陈永忠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一场戏一场戏地去试。

毕赣说,不管是选择职业演员还是非职业演员,他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即从面孔出发。

一部关于梦和记忆的电影

经历了“洗脑式”的宣传,看了一个讲正常故事的预告片,当你美滋滋地走进电影院,可能发现自己被“骗”了。

实际上,《地球最后的夜晚》并不是一部商业爱情片,仍然是一部观影门槛较高的作者电影,核心受众与前作《路边野餐》相似,受众错位潜藏着票房曲线与大众口碑或直线下滑的隐忧。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2D+3D电影,观众先看到的是2D的部分,观影到中途,会进入到3D电影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是一个曾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引发热议的长达60分钟的长镜头。

“我的电影中各种对立的电影词汇、桥段、元素和经验都会相互碰撞, 2D和3D只是其中的一种。”毕赣说,《路边野餐》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很多人误以为里面的那个长镜头是一个梦,这是一个超现实段落,但它肯定不是梦,又有梦的特征和质感。在他看来,《地球最后的夜晚》到了后半段,是一部关于梦和记忆的电影,记忆的质地、梦的质感,跟3D的立体感非常像。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在《今日影评》说:因为黄觉戴上了眼镜,带着大家一块戴上眼镜,这个动作是跟电影中人物達到相同的一个过程,营造出一个3D沉浸式梦幻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个3D效果,《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尤其最后长达一小时的长镜头,跟男女主角的步履行进时,可能达不到一个真切、曼妙的感觉。

2016年上映的《路边野餐》让毕赣一跃成为著名的青年导演。毕赣作品都有非常强烈的作者印记。取景在家乡贵州的小城,电影中掺杂自己写的诗,使用长镜头让梦境与记忆交叉。

毕赣电影中的意象,构成了他诗化电影风格的一部分,也给观众带去了回味和解读的空间。在《路边野餐》里,意象有钟表、火车等,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出现了苹果、焰火、手表、晃动的水杯等意象。毕赣说,这些意象的使用,有些是最初写在剧本里的,有一些则是在拍摄现场即兴加入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有一场戏,有焰火和手表的意象,焰火这个意象,就是即兴加入的“手表和焰火,这两个意象看起来很矛盾,一个象征永恒,一个意味着短暂。”毕赣说,“其实我拍电影时很克制,一般不会让演员再说出我能用镜头表达的东西。但那天拍到那场戏时,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还是应该抒情一些。所以我不仅用了这两个意象,又让演员们又说了一遍它们的含义。”

在影片中,还有一场戏,是黄觉和汤唯饰演的男女主人公要逃亡,两人身处险境,像到了末日的感觉。剧组开着车,出去找这场戏的景。他们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条铁路,沿着铁路往前走,在铁路旁边发现了一栋房子,觉得它就是合适的拍摄场地。火车经过时,这栋房子里面会很吵。毕赣最初的设想是,火车经过,屋子里的灯和其他很多道具会晃动起来,制造一种末日的感觉。但到了拍摄时,他跟主创交流后发现,之前设想的那些意象很难实现,也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文学化。于是最后选择了一个道具,就是在桌上晃动的一个杯子,来表现那种末日感。

“这个场景和毕赣最喜欢的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片段相似,毕赣是在这个场景中利用杯子向塔可夫斯基致敬。看过塔可夫斯基的观众当然明白,然而大部分观众却是不清楚的。”沙丹说。

如果你喜欢文艺片,看毕赣的电影是一种享受,但对大部分观众来说,这种作者印记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些观影障碍。

“不偷不抢不下跪”——尊严与面包如何兼得?

“文艺片是票房毒药”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默认事实,即使有名导、一线明星加持,也大多票房惨淡。有舒淇、张震加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仅6140.5万票房,流量女王杨幂的《宝贝儿》止步于2471.2万票房,最近上映的《你好,之华》有岩井俊二、陈可辛加周迅的豪华班底,也仅仅收获8013.7万票房。“破亿”对绝大多数文艺片而言已经是可喜可贺,更多的文艺片徘徊在千万以下。

大多数文艺片在宣传时也会极力避免“文艺片”标签,而将自身归入“剧情片”“犯罪片”“喜剧片”范畴。此前登陆冷门的11月档,在《毒液》光环下以7亿多票房逆袭的《无名之辈》也是主打《瘋狂的石头》式“荒诞喜剧”加“催泪”元素,而避开了文艺标签。

在宣发上,文艺片往往走向卖惨路线,尊严与面包不可兼得。2016年《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直播下跪,呼吁院线经理增加排片。有此先例,中国电影“一跪再跪”:2017年,有二次元属性的小众青春片《闪光少女》宣发团队集体下跪,以评分对比排片量,在海报上打出“对不起,请大家不要因为我们的失误而错过一部好电影!”的口号。

除了卖惨以外,原本阳春白雪的文艺片有时也会走向对立的土味营销。例如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深入山西农村,在墙上刷上“看江湖儿女,得金童玉女”“看江湖儿女,没有剩男和剩女”等标语,但无论是与核心票仓不符的土味营销、还是与锦鲤杨超越的“破壁合体”、与《环球时报》胡锡进的口水大战,虽然引发了高关注度,却未能有效转化为购票热情。

扎堆网综是近年来文艺片导演们找到的新宣传思路。例如冯小刚登上《中国有嘻哈》宣传《芳华》,姜文登上《创造101》宣传《一步之遥》。而向来低调的毕赣也于2018年11月25日登上了《吐槽大会》,三句不离《地球最后的夜晚》。

但“槽点不多”的毕赣亲自上阵倾力宣传并未激起太大的水花,当期的流量和热搜主要集中在了蔡明身上。12月的“跨年吻”成为《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大的突破口。前几日,毕赣在一个沙龙上对“跨年吻”营销相关质疑回应称,“这是一部非常艺术化的电影,我的宣发同事不偷不抢不下跪,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知识做一件事情,我没有觉得他们有任何过错,我非常尊重他们。”

利用电影自身内容和名字、结合上映档期,最终精准挖掘到“跨年吻”这一票房灵药的宣传点,《地球》广泛击中了当下城市年轻族群的心理,并占尽同期缺乏强竞争力影片上映的优势,排片率一枝独秀,最终创造堪比春节档大片的预售成绩。虽然其他文艺片未必有这样的档期优势,但让宣发费用不足的小众电影被更多观众看到,除了分线发行、路演助推、走长线口碑逆跌等方式,或许如何挖掘普通观众深层次心理需求,进而扩大营销,而不是精英式自嗨,才是最值得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文艺片野餐意象
一起去野餐
消费社会下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文艺片出路探析
野餐
野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