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27王水萍张帆
王水萍 张帆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产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些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主要针对“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5-014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互联网+”时代行业的发展为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足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就成了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对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紧跟时代的步伐,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人才能力的全面提升,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 “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本身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比如“互联网+支付”成就了支付宝,“互联网+商品交易”成就了电商平台,还有“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等等,这些都是跨界融合产生的新生事物,跨界融合,创新协同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发展。“互联网+”使资源增长从粗放型转变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来,他通过创新互联网思维转变了互联网传统思维模式,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另外,“互联网+”开放生态,尊重人才。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很多传统行业进行了质的发展和变革,因此,在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运行模式,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的创新人才。
2 “互联网+”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浪潮中,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1) 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到各行各业,计算机专业人才也被广泛需要,这就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由原来的单一技术型向“计算机+其他专业”上转化,需要我们培养出创新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 影响了师资队伍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需求动态,将新知识、新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要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影响了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大量使用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教、学生记的模式会逐渐从大学课堂消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所以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前纯粹等着教师去教的学生,现在的老师也不能光靠一本教材、一份教案就能完成整个的教授过程。“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课堂,进而出现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项目驱动等等模式也需要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
4)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如今互联网信号覆盖大学校园,便捷的上网工具和上网途径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网络已经成了大学生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了解时事的重要平台。所有的信息网上一应俱全,“不会不知道的问百度”,这也成为时下学生的口头禅。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的学习,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课堂上、校园里随处可见拿着手机聊天、打游戏、刷微博、发微信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 传统的计算机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行业需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时,没有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对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导致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这就使得市场实际需要的专业化创新型人才数量要远远高于符合条件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从而导致虽然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却仍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就业的尴尬现象,因此,高校有必要时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来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才能够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信息行业的发展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感到学无所用。
2) 教学内容陈旧
就目前高校开展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来看,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经常是学生还在学习的技术已经被市场淘汰。虽然在课程设置时也许是正流行的技术,但是由于需要学生学习三年或四年时间,又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飞快,这样就会导致在学生毕业时所学的会被市场淘汰,造成学生毕业时经常感到所学的没有用,而岗位需要的又不清楚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内容无法跟上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学生接受的知识和实践训练落后于市场的实际要求,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所学的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3) 师资建设滞后
高校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另外,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也不能够及时了解计算机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也就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这样就无法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满足最新的行业需求。
4)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虽然也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比如翻转课堂、项目驱动等等,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口号喊得响,但实际操作起来依旧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而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依旧没有完全走出“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多都是在高校中闭门造车或是通过互联网找一些案例,但实际上与企业实际的项目还是有所不同,这就使得教学环节依旧与企业实际项目流程脱节,使得学生依旧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毕业后难以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
4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使之能够符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要想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就是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信息行业的人才需求就打上了“互联网+”的标签,我们要认真进行市场分析和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多学科协同的“互联网+”体系为依据,以“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高素质实践型创新人才,满足“互联网+”的时代需要。
2) 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要将“互联网+”所带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去,从而进一步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要依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要符合“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融入先进的前沿的技术和主流的技术。通过课程的不断调整可以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陷入“学的不能用,用的没有学”的尴尬局面。
3)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不间断的工作,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工作。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教师的自身能力更要不断提高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互联网+”背景要求教师要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够学会,不再紧紧依靠老师的教,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足够的大才能够应付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前沿的、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学习,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教师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另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进行创新方面的培养,将创新理念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去。
4) 改革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高校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成学习者的向导、参谋、设计者、协作者和激励者。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会某一项技术或软件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将创新的理念融入课程讲授,将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和流程搬到课堂中来,以充分有效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问题,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行业。
5) 搭建实践平台
“互联网+”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调发展,我们在创新培养模式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学习能力,要利用“互联网+”搭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实践、毕业设计、企业实践等多层次创新实践体系。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利用校企聯合办学构建在线平台、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打造校企协同、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6) 转变教育理念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教与学的模式都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也应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在教的同时要重视课程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理念从一门课程转到一个专业上来。另外,也可以借助线上资源,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互为补充,这样就能够形成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最大作用,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7)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项目驱动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专业课程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所以传统的考试方法不能全面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评价方面,除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将实践能力、项目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组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结合,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团队协作过程等。
“互联网+”为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所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就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信息行业的发展变化,以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进一步改革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课程体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注重学生实践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凌,杨有,魏延.基于胜任力视角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2):28-30.
[2] 李芒,周溪亭,李子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7(2).
[3] 奚春雁.计算机教育:“互联网+”的期盼[J].计算机教育,2017(1).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