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作业”打开融合共生的新世界
2018-02-27顾惠芬
【摘 要】“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研究从学生“作业最让我们不幸福”的現实呼声出发,努力把握儿童的幸福观,整体、持续地重构作业系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座谈、材料分析等,发现该研究对教育性实践的培育、家校关系的更新、社区教育力的提升、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幸福感。
【关键词】幸福作业;综合创生;融合共生;新世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0-0057-03
【作者简介】顾惠芬,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31)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在中国,亿万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与作业为伴。一方面,作业是学生进行各学科学习的基础性构成,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学科作业真实地占据着学生的生命时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然而,当前的作业形态,能担得起这样的“重要”期待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龙小”)持续开展了5年的“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研究,重点讨论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幸福关照:作业改革朝向美好那方
1.基于对学生体验的关照。
一方面,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人们的基本认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样重要的作业却成了学生在访谈中“最让我不幸福”的事物。通过问卷调研,我们进一步发现学生的“不幸福”感受主要集中在“量大费时”“单调无趣”“被动划一”“碎片割裂”等方面。
2.基于对研究领域的关照。
一方面,千千万万的小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做作业,数百万小学教师几乎每天都在布置和批改作业。另一方面,虽然人们对作业问题的关注度普遍有所提高,但现有的学术著作、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促成作业研究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的学术平台也极其罕见。这种实践的“大众化”与研究的“小众化”发人深思。研究的“弱视”与“弱势”,也导致学生、教师在低水平“作业”中难以获得幸福感。
3.基于对场域关系的关照。
一方面,家庭作业所处的时空非常特别,既是学校教育面向家庭的延伸,又是家庭教育面向学校的开拓,两者在这里连接并都能意识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对作业负担的抱怨在信访信箱、网络论坛中一声又一声……家庭作业,原本最应该成为学校、家庭友好结盟的“主阵地”,却成了现实中的“主战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多元矛盾因此而频频爆发,更别谈“幸福”了。
二、系统建构:幸福作业的复杂演进
1.学期常态作业的改革。
2014年9月,龙小四年级8班率先改革语文家庭作业。通过调研,学校了解到学生对“幸福作业”的追求——一举多得、轻松高效、亲子共赢,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作业的设计:将语文作业与学生的班级、家庭、社会生活关联,学科关键能力训练融入其中,形成一周7天的项目化结构,三方正式建立“幸福作业”的合作约定。他们共同参与作业的实施和评价:以书面信函、QQ群等,建立“幸福对话”互动机制;与班级建设整合,开发了全学科参与、贯穿学期长程的“幸福导图”评价机制;开发了“幸福班报”阶段推进机制并由此衍生了“幸福作业讲评课”这一语文教学与班级建设整合的新课型。
2015年1月起,学期中的幸福作业改革逐步实现了从语文学科组,到数学、英语、综合等学科的拓展,并尝试了国庆等小长假作业的改革。
2.寒暑假作业的改革。
2015年暑假是“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的探索期,龙小四年级8班学生改革“幸福作业暑假版”,以小队的方式,开展“走进社区,幸福牵手”的项目研究,并在9月开学初进行了现场展示和研讨。2016年寒假,该班学生引领改革全校学生的“寒假幸福作业”。两轮研究,借助材料展示、“小队海选”为主要方式的展评活动初步建立起假期与期初生活的联系。
2016年暑假,“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进入成型期,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学生暑假生活与期初生活重建”全国现场会,形成了假期作业研究的基本模型:以“各学科关键能力与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为设计思路,以“学期末+假期+学期初”为建构视野,以学生、家长、教师“三力共驱”,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三环交融”为合作模式,以假期作业成果与班级、年级、学校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等全面勾连为期初展评框架……
2017寒暑假及2018寒假是“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的深化期,学校与国际儿童救助会、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起“你好,寒假”“你好,暑假”公益性项目,形成了由自发参与的教师、学校近200个研究单元组成的全国研究共同体,促使学校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优化了期初的“寒暑假生活成果博览展销”机制,从政府层面推动建立了“龙虎塘街道学生寒暑假生活促进委员会”,开发了“班级成长导师团寒暑假生活与期初生活重建研究手册”,完善了面向学生、家长、班主任的研训机制……
三、生态形成:融合共生的新世界
通过问卷、访谈、过程观察、学生的自我报告等,我们发现,“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对教育生态的建设和优化带来了新空间,实现了新可能。
1.作业研究的新形态可以成为现实。
就研究体系而言,建立了“解放儿童、成就儿童,帮助学生享受优秀、幸福的人生”的价值取向,渗透了学生立场、家校合作、综合创生等前瞻性理念,形成了“自主合作、整体结构、全纳共生、愉悦体验”四大特征,开发了“学期作业项目化”“假期作业主题统整模块化”新样态,孵化了“三力驱动、三环交融”的操作模式……就研究过程而言,呈现了“学术性与实践性深度融通”的新格局:学生、家长、教师、高校教授、杂志主编、社区社会人士……多元主体的合作提升了研究的综合性,而所有主体的参与和发展,又呼应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中充分使用问卷、访谈、材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数据的意识得以增强,长程设计、综合融通等思维方式也得到提升;数10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教育期刊上,学校多次开放现场,相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学知识的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尤其是“寒暑假研究”,更是从人的生命全程视角明确提出了“第四教育世界”的理论顶层架构。
就研究效果而言,学生、家长都在问卷中表示了较高的满意度,更有学生直接表达,希望更多中国学生乃至全世界学生都能“幸福作业”,从而“享受幸福生活,走向幸福人生”。
2.良好的家校新关系可以成为现实。
一是合作内容指向生活世界,“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强调学科关键能力和面向生活的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交融为作业基础,又以提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社会生活质量为目标之一。
二是合作方式的多元創生,在共读共写、调研对话、培训沙龙中,形成理念、认知的共鸣;借助“互联网+”虚拟空间、活动现场物理空间、“集结令”等,实施跨班、跨年级、跨地区的联动,实现实践行动的“同频共振”;在共同参与过程评价、寒暑假生活成果博览展销中,实现成果共享、反思共进。
三是关系的改善,“幸福作业”重建了民主合作的关系,学生、教师、家长作为平等的研究主体,全程参与作业的策划、实施、评价。历次的问卷调研中,对“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了”一题,学生、家长的认可度均在90%以上。
3.社区教育力的提升可以成为现实。
其一,实现了社区与学校教育互动共生的制度创新。学校推动成立了“龙虎塘街道学生寒暑假生活与期初生活促进委员会”,由政府颁发聘书,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研究骨干组织在一起,制订了共同参与研究的工作机制,使得街道每个部门都能积极为学生的假期作业提供丰富资源,并能共同参与寒暑假作业的策划讨论、过程实施以及期初的“成果博览展销会”。
其二,实现了对社区教育水平的影响。学生、家长、教师在与社区联合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实践“作业”过程中,通过邀请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组织的调研分析、学术沙龙等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活动,不断提升社区人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
4.成长共同体的发展可以成为现实。
研究中充分发挥每个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成长共同体。如与国内外学者、杂志主编、非本校的校长与教师等组成的“你好,寒暑假”全国项目组,班级层面形成的“班级成长导师团”。又如具体实践中生成的以学生为主体,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多元组织:基于活动内容自主选择的项目组、特别行动小队等,基于功能类型的玩伴团、学习小组等,基于场域定向的家庭式小社团、“互联网+”主题分享团……借助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使每个个体的生命成长与群体的共同发展成为可能。研究已经体现出在学生立场与学生领导力、财经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家长与社区、社会人士的教育自觉唤醒,班主任领导力研究,校长思维品质提升等内涵的突破。
“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研究,基于当下,朝向成就幸福的“美好那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融合共生的“新世界”。我们衷心期待这一研究,能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带来新启迪,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