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原理助力“C语言程序设计”的有效教学
2018-02-27曹利敏
曹利敏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2-0076-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且不易查出。而中职学生整体上理解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时不得要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有效性,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有效教学需要遵循四条原理。
一、情意原理:让学生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
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又是一门逻辑系统性较强的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上有迫切的需求,首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这一门课程学习后能解决哪些问题。为此,笔者在本课程开始的第一次课截取他们目前爱玩的游戏中的一小段落加以解析,让他们知道任何软件的运行都是在程序控制下完成的,而程序的编写就是体现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的认识,又理解了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知道学习这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程序是控制计算机执行的基础,而编写程序的语言多种多样,比如C、C++、JaVa、PHP等。建立了一定的算法思路,以后的语言学习将轻松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序进原理:教学内容先易后难
编程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高深莫测的,他们在学习时往往产生畏惧心理。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首先,课堂知识点的举例,应该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比较多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开始,让学生建立程序的概念和模式。比如在学习输出函数printf时,可以从数字、各种不同符号的输出入手,讲解不同的输出格式是怎样实现的,通过观看直观的运行结果来掌握printf函数在C语言中的应用。其次,在同一类问题中也要体现先易后难、逐层递进的原则,使学生产生主动分析和探究的意愿。
三、活動原理: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采用过程模拟、讨论等方法
课堂上师生是共组的学习共同体,其根本特征有三个:“积极学习”“生成内容”“分享成果”。其中,“积极学习”是基础,“生成内容”是关键,“分享成果”是焦点。与其说学习共同体是知识探究的组织与平台,不如说是师生、生生间主体性互动的舞台。比如循环结构程序编写中讲到“求最值”的算法时,请6个学生玩“掰手腕”的游戏,模拟“打擂台”的过程,学生边参与游戏,边思考如下问题:你看到不断重复的是哪些现象?共掰了几次最终决出了决胜者?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量?游戏结束后学生回答上述三个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总结得出算法思路并细化流程,最后教师给出程序模板,学生根据流程图及算法思路完成程序填空,共同得出求6个数中最大值的程序。
整节课学生通过游戏式的思考,对求最值的算法思路能清晰地理解,并能快速地将算法思路用C程序表示出来,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原理。可以说,在学习共同体中,“积极学习”为学生主体性的展现创造了条件,“生成内容”为师生间的主体性共生提供了机制,“分享成果”为师生间主体性的互动与共生打开了通道。由此,课堂上教师对“知识呈现过程”的主导升格为教师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主导。
四、反馈原理:课堂上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当场纠正
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当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成就时,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反馈原理的运用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体现最明显的是在编程过程中。程序的编写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所以在课堂上每提出一个问题,通过简单分析后就让学生自主编写程序,并及时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各自的结果。通过课堂及时反馈,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场改正,提高了学习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