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吹响八一胜利的号角
2018-02-27
今年的八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吹响胜利号角的日子。90年前的8月1日,在南昌城头,人民军队诞生。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各电视台、电台推出了多期特别节目,以各种方式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诞生到今天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报道。一些节目甚至登上航母、进入火箭军,向人民展示了光荣的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坚实长城。
观众、听众在这些节目中将重温军史、激荡情怀、收获感动、坚定信心。
这些节目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在拍摄中间又有哪些故事。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制片人、导演、演员、主持人、记者,他们讲述了在军营的号角声中,体验到的激情故事。
冲锋号之|[激情篇]|
北京电视台
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来》
站在井冈山看到全世界
白鸽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作推出6集大型系列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来》将从8月1日起在北京卫视每天21:18播出。本报记者采访了栏目制片人、总导演黄炜,讲述了筹备这次重大选题背后的故事,以及这部纪录片在制作、呈现方面有何不一样的地方。摄制组深入各省份采访近3个月
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来》通过翔实的历史档案、珍贵的亲历者口述和生动的电视呈现,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当年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经过九十年的薪火相传,成长为今天这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谈及纪录片筹备过程,黄炜表示,“建军90周年是一个大事,所以从去年10月份,北京市委宣传部就开始策划这个纪录片的事情了。我们《档案》栏目组也是从10月份开始着手查找资料,了解党史、军史的档案,通过对方志和传记的检索,通过对日记和回忆录的查阅,准备一些前期的筹备工作。今年1月份,我们就把各路记者都派出去了,采访了近百位历史亲历者。我们的摄制组分别进入各省份采访,除了春节7天假之外,大家几乎一直都在外面奔波。然后大概3月份回来的,之后就开始撰写脚本,进行电视化处理。同期我们也在做红军长征人物采访,这个采访大概进行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一直到拍完还在做。6月份的时候,我们基本结束了外景拍摄,然后在北京邀请了二十几位特约讲述人参与录制,之后就忙后期直到现在。”
黄炜告诉记者,《你从井冈山走来》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1928年时任前线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跟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在山顶休息时,毛泽东问战士们:“你们站在这儿能看到哪里?”战士们说能看到湖南和江西,毛泽东却说:“我们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应该要看得更远,我们要在井冈山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
作为献礼建军90周年的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來》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全片以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为主线,以更加高远的立意,阐释了党、军队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从井冈山上的强军梦眺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纪录片系统回顾了南昌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通过信函、日记、回忆录等珍贵的一手资料,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指挥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论述进行了溯源和解读。22位特邀讲述人,采访近百位红军人物后代
作为献礼建军90年的重大选题,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来》进行了一次电视纪录片语汇的大胆创新,摄制组邀请其中的22位井冈山红军人物后代担任纪录片的“特邀讲述人”。
对于这一创新,黄炜坦言,“以往一提档案这个词,大家脑子里就会浮现出白手套,珍贵的档案资料,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但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故事上,所以我们把档案这个词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这次的《你从井冈山走来》也是这样,我们的片子里已经不局限于一些绝密的档案和文件资料,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了更具故事性的东西上。比如当年红军的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这些东西就变成了实物档案,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是围绕故事和人展开的。《档案》栏目在播出的七年时间里,形成了独特的档案研究方式和电视叙事语言。每年我们都会操作重大题材,也一直在想能够做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一开始筹备《你从井冈山走来》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因为年代很久远了。我们就在想有没有什么更新的情境和表达方式可以重现这段历史,大概进行了三四个月的前期采访,包括和这些红军后代的接触中,手里边积攒的材料越来越多,发现我们可以集中邀请这些红军后代来做节目,这成为了这个片子最大的不一样。文字和影像固然能够还原历史的细节,但只有人才能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的心境和情感中去,体会触动人心的真实,所以最宝贵的档案是人。于是我们摄制组邀请了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同志、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将军、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建将军等22位特邀讲述人,讲述发生在他们祖辈或父辈身上的故事。虽然纪录片上呈现的是22位特邀讲述人,但其实我们采访了近百位红军人物后代。包括最后我们片子中呈现的30多个红军人物的故事,其实也是从我们采访到的200多个故事中筛出来的,保证了每个故事都是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东西。以往《档案》就是一个单独的讲述人来讲述宏大的历史,但是单一的讲述人要承担很多的功能,他既要讲述故事,同时还要进行历史大脉络的推进,所有的功能都要集中在一个讲述人身上。这次我们把功能分散,让不同的讲述人来讲述故事,让红军后代来讲述他们的亲人前辈亲历的故事,这样由他们分别进行历史脉络的推进。画面表现更丰富,故事也讲得更好,我觉得这是这个片子最大的创新点。”
从记者到摄影师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在几日前的《你从井冈山走来》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毅安烈士的孙媳刘深女士拿出珍藏的一封爷爷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初期写给奶奶的信,信中说:“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记者了解到,参加革命以来,爷爷陈毅安就坚持给奶奶李志强写信,那一封封战地家书传递了一个年轻的无产阶级战士炙热的革命情怀,也表达了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直到1931年3月,奶奶李志强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55封家书,拆开信封,却是两页白纸,李志强知道,这是丈夫与自己的约定,如果牺牲了,就托人捎回一封无字信。endprint
黄炜说,这个故事令自己印象非常深刻,“以往也有一些媒体报道过这个故事,更多的焦点聚集在这些信上,说这里边有爱情,有革命的情怀等等。但是我们不一样的是,把这些信融注到整个斗争时间里面,再去解读,这些信就不一样了。我们的编导几乎能把这50多封信背下来了,我们不光关注他的信,也关注他写信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所以我们才能发掘出新的故事来。比如说某一封信,他是在井冈山上写的,他见证了当时井冈山上的真实状态等等,我们把这些信更融入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这些信也是某些历史时期非常珍贵的证物。”
回忆起这些红军后代采访时的经历,总导演黄炜感慨良多,“我忘不了周秉德大姐,80岁高龄参与录像长达7个小时,讲述了伯父周恩来在1927年与伯母邓颖超的匆匆分别,按照当时的纪律,周恩来没有告诉爱人自己要去哪里。直到几天之后,邓颖超在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的新闻,才知道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自己的丈夫。我也忘不了朱筱秋大姐和楊秋华大姐在录像之后,连口饭都来不及吃就赶赴火车站,连夜坐火车去井冈山讲课。记得当时采访陈瑞生老师的时候,在听到英雄母亲张龙秀的故事时,摄影棚里从记者到摄影师,每个人都泪流满面。还有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将军大病初愈,就接受了节目组的专访。刘建将军头天夜里录像到11点半,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摄影棚继续录制。邓运老师从上海专程赶到北京配合采访。真的感谢所有老师对这次纪录片的支持与付出,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身心的洗礼。很多当地老百姓听说我们在拍红军的纪录片,对我们都非常热情,老乡们甚至披荆斩棘帮我们开路,为我们拍摄提供所有支持。”
在年轻人心中播撒井冈山的种子
从《伟大的抗美援朝》到《伟大的贡献》,从《西藏》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些作品全部出自《档案》团队这些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人。黄炜表示,“大概5年前,我就说我们团队平均年龄26岁,现在我们还是平均年龄26岁,因为这些年又有很多新鲜的血液加入到当中来。我们在筹备纪录片的时候,通过前期调查发现,90年前,那些红军的年龄也很年轻,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朱德元帅也才42岁。他们当时所处的那个环境和心里的想法,其实也是年轻人的想法。这个对我们有特别大的启发和激励。我们在做纪录片或者说红色题材的时候,特别想拍给年轻人看,希望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你从井冈山走来》也是在讲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当年在革命中也遇到了很多重大困难,也彷徨过,也有人背叛。虽然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年轻人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一些事,其实两者是相似的相通的。前辈那种坚定的意志和对信仰的追求,直到今天,对于我们还是适用的。我经常对节目组说的话,就是我们在做这些重大题材的时候,就是打硬仗。我会想当年在井冈山为什么要开辟出一块根据地?并且要经营好这个根据地?其实,再宏大的革命事业也要首先解决落脚的问题,生存的问题,这个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也管理着《档案》的日常类节目,现在在外边接到重大题材的片子,其实根基还是《档案》栏目。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把这些大项目做好,也要把家里边自己这个品牌栏目做好。这就是给我的一个更加深刻的启发。”
集结号之|[奉献篇]|
北京电视台
火箭军的英雄能画太阳
常江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联手全军政工网,隆重推出大型新闻系列报道《寻踪英雄路》,于7月21日,在《北京您早》、《特别关注》等多档新闻节目中开始连续播出。
201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第90个建军节,这支军队,九十载风雨兼程;凭借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和铁一般的担当,他们为国家冲锋陷阵,为人民遮风挡雨,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BTV《寻踪英雄路》大型系列报道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共派出二十个摄制组,分赴祖国大江南北,展开数万里的寻访各军种报道。新闻主播深入多支海、陆、空、火箭军的精锐之师,见证官兵们如何将“忠诚、血性、苦干、顽强、奉献”的英雄品质融入实战训练之中。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此次《寻踪英雄路》大型系列报道中火箭军摄制组的编导、主持人和相关人等,听他们说说亲历的感动。
探寻秘密的编导罗聪颖
BTV新闻部编导罗聪颖告诉记者:“我从得知《寻踪英雄路》大型新闻系列报道中要负责火箭军队伍的拍摄后,心里是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这支部队是我们国家安全的重要国防力量,拥有最尖端强大的武器装备;忐忑的是这支部队又是我们国家最神秘的一支部队,自组建以来,在各种媒体上刊登的甚少,所以拍摄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就一度让我感到茫然。部队同志跟我说,由于火箭军的军种特殊、机密性太强,为了不影响后续审片和播出的工作,我们要抢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支旅队进行拍摄采访,拍摄地要从南方江西地区辗转到北方河南省。部队营区比较隐蔽,所在地都没有直达飞机,还不能自驾车,就连晚上的火车也没有,我们只能搭乘白天的高铁了。每辗转一个地儿,路上所需要的时间就长达七八个小时,这样白天的时间几乎都浪费了,这就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拍摄时间。晚上还要跟部队同事对拍摄脚本,检查素材,所以只能在傍晚和早上抢拍。”
罗聪颖说:“早就知道火箭军保密度高,到了部队才知道什么叫更高,这里不让拍,那里不能拍,‘手机也不能拍照,更不能发朋友圈,这是我们在部队听到最多的话。在这里我们也了解到了大家所不知道的火箭军,他们付出的辛苦和血汗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就拿处在深山里的野外合成训练场来说,蚊子、苍蝇成群不说,即使碰上狂风暴雨,官兵们也得坚持在这里集训最少一个月的时间,住的就是简单的帐篷。由于装备特殊,导弹洞库就藏在深山里,有的官兵必须常年驻守在深山和岩层中,一两个月都见不到太阳,有的战士就画一个太阳贴在床头,才能每天清晨看到‘日出。通过这趟采访我感受到,神秘的部队不论到哪里,官兵们都不能告诉家人,更不能拍照留影。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火箭军,有了他们的坚守,才有了撑起大国安全的国防脊梁,他们才是温暖我们的太阳,向爱岗敬业的英雄官兵们致敬!”endprint
五集令人振奮的专题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火箭军的采访拍摄共分成五集,第一集是“揭秘火箭军的前世今生”;第二集是“最美打赢群体”;第三集是“洲际导航”;第四集是“常规导弹第一旅”;第五集是“导弹工程部队”。担任现场采访报道的主持人关文平说:“我们为此编写的导语,都感觉十分振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克敌制胜的‘王牌和‘底牌。自组建以来,这支部队一路前行,实现了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如今,它正以‘火箭军的新名片、新形象,行进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今天,我们《寻踪英雄路》走进这支英雄的部队,来了解它传奇的故事。”
火箭军的前世与今生
上世纪50年代,新生的共和国并不太平,面对强敌的核讹诈、核恐吓,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研制导弹和原子弹、创建战略核力量的决策。长辛店是位于北京卢沟桥畔的一座古镇。1957年11月,在这里,中央军委决定由炮兵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共同组建导弹专门训练机构——炮兵教导大队。因此,这里成了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摇篮”。罗聪颖说:“我们摄制组也专程走进火箭军军史馆,通过馆长的介绍来回忆这段历史。”火箭军军史馆馆长邱军,面对镜头说道:“当时炮兵教导大队接收了从苏联引进的P--2导弹,通过苏联教官的教学和我们自己的独立办学,陆续培养了一批导弹专业技术骨干,为后来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和发展,做了充分的人才储备。”原总装备部副政委高同声说:“开始学专业遇到一个是语言不通,苏联专家不懂中文,学员不懂俄语,请来的翻译对导弹专业一些术语不熟悉,所以语言不通对我们是一个障碍。第二个困难是没有教材,大队长孙式性和政委宋杲提出了我们这个学习要像老牛吃草一样,你先吞下去,没弄懂不要紧,先把它接受过来,再慢慢消化。”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在京畿大地上光荣诞生了。原第二炮兵副政委王洪福说:“我们‘第二炮兵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当时陆会上还不了解第二炮兵是干什么的,直到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9辆牵引车带着中国自主设计的战略导弹走过天安门,才向世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由“兵”改为“军”之后,这支部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了。实现跨越转型之后的火箭军,从“多箭齐发”到“全域威慑”,如今的火箭军,战车机动越来越远,作战半径越来越大,战斗力建设越来越有自信,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火箭军6个装备方阵组成的战略打击方阵压轴亮相。随后,“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这句响亮口号,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也成了当年火热的网络流行语。主持人关文平说:“在江西的火箭军军营听到的一句话是‘我有一份东风快递,希望永远无人签收。这是官兵心中的一份和平的愿望。”
火箭军部队,拥有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这些科技精英们,为导弹部队的科技腾飞插上了翅膀,先后完成了上千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绝大多数都得到了推广应用。主持人关文平说:“走过火箭军的座座军营,接触了这些不同战线上的群体人物,我深刻感受到,正是有了这些导弹将士的奉献和担当,才有了‘东风快递的威名,有了支撑大国国防的那道脊梁。”
每天见到的太阳是画出来的
“东风第一旅”是我国第一支洲际战略导弹部队。组建50多年来,它先后完成了几十项重大军事任务。对他们来说,阵地就是战场。战士们常年驻守在大山深处,却时刻为着战斗准备着。洲际战略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包括几十个专业门类、数千个核心原理,涉及10多个学科领域。可以说,一枚导弹就是一所大学。
主持人关文平说:“因为任务和武器装备特殊,导弹洞库就藏在深山,火箭军英雄的官兵们常年驻守在深山密林里,根本就见不到太阳。密闭条件下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他们抗疲劳、抗饥饿、抗缺氧、倒时差,生理、心理经受着极限考验,等待着那声‘点火号令。”
某洲际导弹旅保障营上士耿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阵地里连续生存经常是一个多月,在里面常年见不到阳光,于是战友们就拿起笔,画了一个红太阳挂在床头,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就都看见太阳啦。”
冲锋号之|[史诗篇]|
中央电台
立体呈现军史 折射背后精神
陈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在对相关重大活动进行及时准确报道、做好现场直播的同时,还与台内其他部门合作,推出了一批专题报道和节目,以广播与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回顾我军的发展历史、红色传承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深入军队发源地、英雄部队挖掘好故事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为充分展示人民军队90年来为了党和人民利益浴血奋战、不断胜利的光辉历史,军事中心与中央电台其他部门采制了一批全媒体专题报道。
军事中心在《国防时空》《国防新干线》等专题节目中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把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的“宣传强军思想,讲好强军故事,展现强军风貌”主题宣传活动纳入其中,深入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聚焦强军兴军主题,
形成持续宣传强势,全方位展示我军在习主席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雄健步伐。
重点推出的特别专栏《强军进行时》7月9日起在中国之声《国防时空》里播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里人民军队也在发展变化,也在改革,军队的编制、装备也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红色血脉、红色基因一直在传承。”军事中心编辑部主任孙利介绍,为了制作《强军进行时》,他们特别挑选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中一些有着红色基因的代表性部队,派记者深入到这些富有历史传统的英雄部队中采访,在节目中回顾战斗历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部队的建设成就和完成重大军事任务的情况。endprint
系列報道《强军兴军新征程》《奋进:央广军事记者眼中的五年强军路》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和《新闻纵横》节目中分别播出,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视角,回顾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新成就。
孙利介绍,对人民军队、对军事历史,军事中心的记者们都很了解,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以前也报道了很多。在今年初筹备建军90周年特别专题节目时,他们则力求从新的视角来报道。为此,记者们也深入到建军的发源地、军队成长地进行采访。“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但并不是所有的军队都有这么长的历史,比如火箭军是我军新的军种,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
“每支部队的历史不同,我们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是不变的是军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贯穿始终。因为人民军队成长的历史,就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党对军队领导正确,军队才能成长壮大,才能发挥国家安全的坚强基石这个作用。”
孙利说,记者们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不管是在军舰上还是在空军,或是边防海岛,或是武警部队反恐一线采访,我们的记者都挖掘了很多好故事,特别报道会把那些精彩的瞬间呈现给广大受众,来宣传强军思想、讲好强军故事、展现强军风貌。”
从文学的角度回顾人民军队的发展史
除了专栏报道,军事中心还通过讲故事、诗词赏析等方式,从文学的角度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壮大的过程。
“今天当我们回顾人民军队创建的历史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认识到人民必须有一支自己的军队的这条道路是非常艰难的……”这是《军史开讲》第一集《在血与火中诞生》的开场白。“党为什么创建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孙利主任介绍,军事中心推出的《军史开讲》可以告诉大家答案。这个30集特别节目邀请著名军史专家董保存通过讲述我军历史中的著名人物和故事,全面梳理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史。
陈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军著名将帅,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军旅诗篇,孙利介绍,20集特别节目《建军90周年军旅诗词赏析特别节目——胜利的诗篇》,即从中精选了20首诗词,邀请方明、于芳等著名播音艺术家朗诵,由著名军队文学评论家陈曦深入解析,带大家欣赏军旅名篇,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历史意义,感受将帅们的爱国情怀。
20集系列节目《军史记忆,血脉永续》和系列报道《金戈铁马九十年》是两个对台湾广播的节目,前者从人民军队90年发展史中选播一批军史故事,让岛内听众对我军辉煌历史、光荣传统以及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功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后者系统回顾了人民军队90年来的建设发展成就。这两个节目均在中央电台《国防新干线》中播出,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从网上收听。
揭开军博馆藏文物背后的军史故事
纪念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日前在军事博物馆开展,军事中心与中国之声联合策划,从展品中精选反映我军诞生、发展、壮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10件馆藏文物,采制了10集特别节目《大国军藏》,为这些文物制作了独一无二的“声音导览”。
这10件文物包括冲破黑暗的驳壳枪、传递军情的六面密印、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山炮、聂荣臻与美穗子的珍贵照片、朱德第一次以“人民解放军”名义签署的作战命令、北平解放的城门钥匙、上甘岭阵地上残存的树干、谁是将红旗插向一江山岛的旗手、南沙群岛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联合国授予申亮亮的维和勋章。“《大国军藏》将揭开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军史故事,展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成长密码。”孙利介绍。
记者了解到,《大国军藏》邀请了张译、郭晓冬、富大龙等知名演员担任特别讲解员,还对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采访,比如第四集讲述聂荣臻与美穗子的故事时,还原了对聂帅女儿聂力的采访。“我们希望立体呈现人民军队的历史,折射军史背后的精神。”7月24日开始,《大国军藏》在中国之声《国防时空》《新闻纵横》《重点关注》等栏目播出,中国之声新媒体平台同步呈现。
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能听还能看
“过去,我们的报道和节目大部分都是以广播为主,现在几乎所有的报道都不是只借助电波传播,而是通过广播+手机端+视频端多媒体的方式,以声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融合报道。”孙利主任介绍,此次他们在制作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人一起采访,除了话筒,还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分别制作、多元呈现。
“比如《大国军藏》节目,除了军事博物馆的那些文物,涉及到文物背后的一些历史、当事人,像聂荣臻元帅的故事,我们就去他家采访了他的女儿聂力,进行了现场拍摄。采访的时候是几个人去的,编辑也是一大组。”
孙利介绍,此次他们在央广网军事分网和“央广军事”“CNR国防时空”等官方微博、微信公号平台推出3组新媒体报道。网络短视频节目《解放军为什么能赢》,与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徐焰教授合作录制,通过讲述系列经典故事,探寻人民军队成长壮大、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图文+音频的系列网络报道《烽火家书》,邀请当代优秀青年官兵朗读精选的革命英烈从战争年代流传至今的家书名篇。新媒体专栏“廷玉说军史”与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合作,把他多年来研究军史的成果,通过文字、图片、图表、视频、H5等形式做系列呈现,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号推出。
集结号之|[英勇篇]|
电视剧
是这样向前辈敬礼
八一的电视荧屏是热血的,是属于我们的英雄的。这个八一,赵宝刚等导演将塑造我军军人形象的任务交给了最年轻的演员。他们肩负起重担,同时,他们需要肩负重担。因为,我们的前辈,他们在战场上时,同样年轻。
《深海利剑》
展新一代潜艇兵爱国情怀
主演:高旻睿、刘璐、王阳、王强、徐洋
北京卫视播出endprint
军旅巨制《深海利剑》于7月27日登陆北京卫视品质剧场,每天19:30两集连播,是赵宝刚导演的新作。《深海利剑》作为一部拍摄海军潜艇的影视剧,不仅献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同时也致敬我国海军成立68周年华诞。导演赵宝刚带领剧组从北京出发,辗转大连、青岛、三亚、舟山、海口、武汉、无锡、象山等地进行了为时154天的辛苦拍摄,以当下最年轻的一代“90后”潜艇兵为主人公,讲述了我国海军为抵御外来潜艇的骚扰,火速制定“T计划”网罗精英人才,为正在研发的新型潜艇培育指挥型军官的故事。其中,以拥有超强心算能力的卢一涛(高旻睿饰)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应召入伍,他们在经历超乎寻常的严苛训练之后,从懵懂的新兵,成长为合格潜艇兵,在冰冷潜艇与热血青春的强烈碰撞中,一次次成功驱赶敌国潜艇的骚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为了能够更加真实的体现90后潜艇兵的成长历程,赵宝刚再次大胆起用一批90后新人演员。在剧中,高旻睿饰演心算天才卢一涛、刘璐饰演才貌双全的心理教官金子晴,王阳饰演铁血柔情的教官尚堂,还有徐洋演绎的热血战士姜耀等等,他们为观众们带来了性格各异的热血潜艇兵形象。
记者夏茂平
《学生兵》
青年学生的抗战故事主演:小张铎、张光北、林江国、孙艺宁
广西卫视、陕西卫视播出
青春热血抗战剧《学生兵》7月24日起在广西卫视、陕西卫视首播,全网同步更新。该剧由天沐影业出品,《学生兵》由天沐影业出品,是继《生死连》、《东风破》、《炮神》等剧之后,天沐影业制片人孙杰操刀打造的又一力作。《学生兵》以1944年日本第二次进攻广西为背景,始安中学“小霸王”莫家军(小张铎饰)与其死对头兼情敌“小宋江”杜少维(孙绍龙饰)各带领一队心怀爱国热血的学生偷偷赴前线劳军,此次劳军成为了众人命运的转折点。这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学生军”,在时代洪流和家国大义的推动下,一步步打开了自己的小天地,在不断交锋和磨合中,他们收获了成长和沉甸甸的生死情谊。《学生兵》首次尝试以一群青年学生为抗战故事讲述对象,给原本沉重的金戈铁马战场生活注入了一股“活力”。開拍前,总制片人孙杰带着几位主创进行大量实地采访,在长时间搜集各种“学生军”资料之后,才开始剧本创作,这使得该剧有大量的历史材料作为依据。《学生兵》主演平均年龄只有25岁,最小演员只有18岁,与剧里“学生军”的形象气质十分吻合。拍摄期间正值横店酷暑时期,演员们不仅要穿上厚厚的军装,还要跑各种线路复杂的炸点。小张铎爆料:“在地表温度达到48、49摄氏度情况下拍摄,枪都是烫的。这么热的天气,炸点其实很有可能自燃。”而主演们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
记者夏茂平
《绝密543》
讲述击落U-2侦察机故事
主演:王聪、陈维涵、林永健、闫妮
东方卫视播出
由王聪、陈维涵、林永健、闫妮等领衔主演的军旅题材电视剧《绝密543》于7月26日在东方卫视开播。该剧以1959年国民党U-2高空侦察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落为历史背景,讲述了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英雄二营”克服重重困难,保卫新中国领空的故事。
演员们在拍摄之前一周就深入到部队体验生活,学习各种装备的操作技巧。本剧出品人、空军政治工作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郭旭新向记者透露:“导弹发射操作,我们的演员很难把握住,但是又是真家伙,有时候摇不到位就会出危险,所以我们的演员跟每个战士在一起天天学,非常难,足足学了一个礼拜。几个月的拍摄中,主演们俨然已经和空军战士成为了战友。”导演宋海波说:“戏拍得很累很辛苦,但是在那个年代,在打仗的年代,他们比我们现在还要辛苦,前辈们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却做了那么伟大的事情,我们现在把他们的故事展现出来,希望观众能够喜欢。”《绝密543》中,男主角肖占武的角色是以地空导弹部队二营营长岳振华为原型创作的。岳振华之子、原地空导弹部队副旅长岳兵也讲述了他们一家和地空导弹部队的不解之缘:“我小时候父亲在打仗,因为要保密,所以我们对他打仗的情况一点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带着部队就走了,偶尔回北京开会,开完也就马上要走。因为那个时候地空导弹部队刚刚成立,还在摸索作战的方式方法,但他们始终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创造机会,争取打胜仗,这个电视剧里面都会有所反映,大家看了就会知道,我希望以后一代代的年轻人也能这样,学习这种精神。”
记者刘颖
《林海雪原》
再现曲波经典小说
主演:李光洁、张睿、倪大红
安徽卫视播出
对于40多年前的孩子来说,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让大家心里烙上了希望成为杨子荣这样大英雄的理想。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暗战神河庙、谋攻大锅盔、杨子荣打虎上山、二道河桥头大拼杀、小分队降临百鸡宴,都是他们年少时回味的经典故事。如今,安徽卫视刚刚开播的电视剧《林海雪原》又将这部经典故事搬上荧屏。该剧由制片人金姝丽、导演兼编剧金姝慧、制片人金姝妹等全力打造,实力演员李光洁、张睿、倪大红等联合主演,这也是首次全景式以电视剧形式对作家曲波原著小说进行改编。“演技担当”李光洁、张睿联手担纲两大男主,展现杨子荣和少剑波勇者无畏的英雄气概。倪大红扮演的“座山雕”,将狡猾与霸气一展无遗。
为了给大家献上最真实的林海和雪原,八百多人的剧组更深入东北林海雪原深处,实地取景拍摄。经受零下30多摄氏度的考验,历经152天的拍摄和10个多月的后期制作。剧组的工作人员提前3个月就开始制作道具,大、中、小锅盔3地分内外景,神河庙取景4地,200亩雪乡村落、奶头山、鹰嘴崖、仙姑洞……无论制景、道具还是服装,全部原创。
记者刘颖
《飞虎队大营救》
取材美国飞虎队援华史实
主演:海顿、郑晓宁、杜旭东、李梦男等
广东卫视播出endprint
《飞虎队大营救》是由导演海顿自编自导自演,郑晓宁、杜旭东、李梦男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演出的战争剧,将于7月27日起每晚7点半登陆广东卫视“活力剧场”。该剧取材自二战期间美国飞虎队援华的史实,讲述1944年美军轰炸机在作战中迫降太行山地区,敌军大肆搜捕幸存飞虎队员及其携带的机密文件,八路军、褚家寨等各路抗敌英雄志士为此展开的一系列营救飞虎队的故事。戏中,海顿饰演的晋绥军高级将领左忠良,联合其他抗敌志士,顺利完成了“营救飞虎队”的艰巨任务。《飞虎队大营救》剧集一开场就进入白热化,而后从未冷场,全程都是高能不断的剧情,在营救飞虎队的途中,穿插了跨国的爱情与间谍、反间谍的桥段,剧情环环相扣。《飞虎队大营救》通过对营救飞虎队队员这一事件的还原,传达出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这一精神内涵。海顿表示,这部作品依旧保持自己一贯的特色,故事精良、情节紧凑、注重视觉冲击力的营造。而这部热血的战争戏,也被指是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
记者陈文
集结号之|[情怀篇]|
明星
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他们是明星,但在他们身上,似乎又有不同于其他明星的地方。他们身上,有硬朗,有爽快,更有正直之气。因为,他们是一个兵。
张光北16岁当兵一身军人风骨
朱子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是2016年出版的一本书的名字。一年来被太多人拿来用,或许暗合了大家某种心理期待:愿青春慢些走,愿少年足风流。
说张光北,还可以借用这句话。张光北1976年参军,198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同年参演首部电影《芙蓉镇》,自此走上表演道路。转眼入行三十年,为观众奉献了一部部经典影视作品。“有事儿找光北”,是他的朋友们挂在嘴上、暖在心里的一句话。仗义、担当、坚持原则。军营归来的他,气质里有清晰可见的军人风骨。
第一次紧急集合摔了一个马趴
40多年前,张光北还是一个16岁少年。从小人家问他长大想干什么,想当解放军是不变的答案。特别是看了电影《南海风云》以后,想當海军。实际上张光北当兵,可以算娃娃兵。1976年他读初三,有一天正给来学校的外宾演出,突然校园里来了很多水兵和海军的军官。张光北一出来,一个军官走过来,问他想当海军吗,张光北说想啊。就这样没见过海的张光北当上了北海舰队的海军,第三天就上了列车,跟着部队出发了。
张光北说第一次紧急集合,警报响起,大家在黑暗中一边穿衣服一边飞快地跑向操作台。军舰上有旋梯、操作室,布局复杂,张光北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操作台,急得他在舰艇里跑上跑下。过了十多分钟,好不容易找到了通向操作台的旋梯,他跑了上去。当时正值冬天,船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他刚上去就重重地摔了一个大马趴。他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定神一看,周围的战友都穿戴整齐地站在规定的位置,只有自己只穿着背心短裤傻傻地站着……
张光北第一次出海,班长告诉他,第一次出舰,晕的时候别往舱里跑,别躺着,一定要站出来透风。班长给他俩酸桃,心是红色的,说万一恶心的时候得坚持住,万不得已,咬一口,含在嘴里面管用。出海20分钟以后,不行了,就从兜里掏出桃吃一口,就这样忍,越忍越觉得海看不见了,天也看不见了,突然就憋不住了……张光北还以为自己吐血了。
演军人是荣耀
当兵苦吗?苦。演戏了,有机会演军人了,张光北认定这是荣耀。
因为16岁当兵的经历,张光北获邀主演宋昭执导的电影《天边有一簇圣火》。说起这部讲述边防兵故事的电影,张光北记忆犹新,“边防战士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的安宁,他们在默默奉献……”
当时他跟剧组去了中蒙边界边体验生活边拍摄:“那时候这部戏怎么演的,叫‘拍边防、学边防、住边防、吃边防,我们去的是发射基地酒泉,中蒙边界上,我记得很清楚,叫红石山。我们坐火车到了酒泉,在那里休整一下,坐着车从早上五点半开始到晚上八点,去的戈壁上的边防连队。边防连腾出一间猪圈来搭成铺,我们的床铺是我们自己带的,粮食是自己带的。”
住宿的第一天,全组百十来号人全部拉稀,“水是有问题的。当天晚上连里给我们发了药片,我们当时不懂各种维生素药片,人家告诉我们在戈壁荒滩你们得吃这个,要不然你们身体撑不住。就是这有问题的水还得每天连队给派拉水车到酒泉特别远的地方拉过来。所以都是定量的,不能随便洗澡,一个礼拜洗一次澡,喝水不能随便弄,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在那里住的时间长了,张光北慢慢发现周围的战士都是秃头,“我的头发就是从那儿开始掉的,你别笑,真的。原来我发际线在这儿,那时候特漂亮,特别密,就是拍那个戏之后开始掉头发,那时候我30岁。”
即便掉头发,张光北没有遗憾:“演员的基本技能,那种体验,那种感受力,你的表现力到底行不行,你台词到底好不好,你的形体到底能不能完成,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蔡国庆:我内心的勇敢和自信是军装带给我的
白鸽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乐坛流行歌手蔡国庆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年有不少海外公司抢着跟他签约,都被蔡国庆拒绝了,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重大决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我就想是谁把我捧红的,是咱中国的老百姓。如果我不红,国外的音乐人怎么会来签我,所以我要知恩图报,于是便放弃了去国外发展的机会。随后我的人生就经历了一次重大变化,1993年8月1日,我正式特招入伍进入总政歌舞团。”蔡国庆说道。
当兵第一年荣立三等功
回忆起这段经历,蔡国庆感慨万千,“当时能进入中国最顶级的歌舞团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政治过硬,还有业务水平出色,以及歌舞图里这些老中青歌唱家的认可。当时歌舞团成员包括李双江、克里木、彭丽媛、阎维文等,我不光受到了上级首长的认可,也被这些老演员接纳,我感到很荣幸。”endprint
穿上军装的蔡国庆,渐渐淡出荧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军队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也恰恰为他赢得了人生中最大最多的荣誉。蔡国庆坦言,“进入总政歌舞团之后,除了春晚,我大概有三年时间没有参加过任何大型演出,可以说一下子远离了社会舞台,丢掉了很多商业机会。但是每年我都有上百场的下部队慰问演出,这是现在80后90后的孩子无法想象的。我进入军队之后,很多战士都想看看春晚的大明星,觉得非常新鲜,我当兵第一年下部队演出了130场,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当首长把军功章别到我胸前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流眼泪了。那个瞬间,我猛然发觉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仅仅是为电视台各种晚会唱歌的歌手了,而是觉得我穿上这身军装之后要完成我的任务,赢得一份荣耀。在我当兵第二年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动画片叫《狮子王》,当时迪士尼邀请我去香港录音,给动画片唱主题歌,并且给中文版的男主角配音。我特别高兴,因为这是一次国际性的合作。但是当美国录音团队到了香港之后,正赶上我要下部队演出,当时跟团长请假,但是没有得到批准,最后迪士尼只好换人。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无怨无悔的,因为穿上这身军装就应该为战士们服务,这些代价都是必须要付出的。”
抗洪救灾深入第一线
从军20多年,蔡国庆从荧屏晚会歌手变成了三军将士心中的演唱家,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最嘹亮的歌声都给了军营。谈到军人的身份,蔡国庆自信满满,“我不是一个商业明星,而是为我的国家、军队奉献了自己青春的一个人。我内心的这份勇敢和自信是这身军装带给我的。虽然春节晚会不会年年都有我了,但是在最重大的演出中,里面一定有我。我唱的《当兵的历史》《士兵的桂冠》《军中帅哥》《四有军人歌》等歌曲,都是在军中传唱度很高的,可以说在三军将士心中扎下了根。汶川地震的时候首先进入灾区慰问演出的就是总政歌舞团;1998年抗洪的时候,也是我们站在大堤上给战士们唱歌;还有非典的时候,也是我们到小汤山慰问演出。在这些危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第一时间和救援官兵冲在第一线,这种经历只有穿着军装的演员才会有。我坚信报效国家的人一定是最有价值的演员,所以说我的自信就是这么来的。也正是因为我走进了军营,所以到现在我50岁了,还能有旺盛的斗志,这些也是很多通俗流行歌手没有经历过的。”
宋佳伦:曾经是军人,就是一辈子的军人
夏茂平
《红高粱》中的“罗汉”、《芈月传》中的樗里疾,这些年,宋佳伦饰演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此外,他在荧屏上还有多个军人形象。有导演表示,他往前一站,就是一名军人。在《军人使命》中当上将军
记者打通宋佳伦的电话,他正在拍摄现代剧《难以置信》。谈到军人话题,他兴奋地表示,他主演的军旅戏《军人使命》是今年建军90周年的献礼剧之一。该剧讲述了现代军队改革中,红蓝对抗演习中发生的故事。他在剧中饰演一位陆军将军。
谈到军队,宋佳伦有特殊的感情,“我在部队21年,从20到41岁,沈阳军区话剧团。”宋佳伦是沈阳人,父亲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导演、演员宋国锋,母亲是沈阳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宋佳伦出生于艺术家庭,但他从小的理想是当一个足球运动员,曾经在体校专门练习足球。但是家里并不愿意他走专业足球运动员的路,艺术大院长大的他有文艺特长,那年适逢沈阳军区招文艺兵,他去考试了,50多人参加考试,就他一个人被录取了。从此,他就成为一名军人。
条理性,改变不了
第一天穿上军装,宋佳伦有兴奋,有不适,“衣服有些不合身,我之前留的是长发,到部队先把头发剃了,队长不会剪头,把我的头剃得像狗啃似的。一周后,妈妈到部队给我送东西,我到大门口见她。走到跟前,她愣是没有认出我来,我喊了她一声,她愣了5秒钟,我看到她眼睛有些发红。”
三个月新兵连是一种淬炼,“11月征兵入伍,到第二年3月,正是沈阳最冷的时候,体能训练可以说是残酷的。同时,对于人的仪容仪表的训练也是很大的挑战。这三个月,把我们身上的散漫的东西给打没了,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军人应该是什么样。”由于有运动员的底子,宋佳伦很好地完成了体能训练。同时,他在内务方面也完成得非常好,“保持房间的干净整齐,这个习惯一直到今天,就算是拍戏,在宾馆中我也是要整理床铺的。生活、工作的条理性,改变不了。”
难忘第一次登上部队舞台
宋佳倫第一次登上部队舞台是1991年,在小品《飘落的枫叶》中,他饰演一位蒙古族战士,“在一个大剧场中,下面都是整整齐齐的战士,在表演开始前,他们山呼海啸地拉歌,台板都震动。”宋佳伦莫名地兴奋,他是“人来疯”似的人,那天他超水平发挥,“那种兴奋,我永生难忘,后来登上过无数次的舞台,但是头一次,我总是常常想起。”从小在艺术大院长大,从小就看李默然、赫海泉、王秋颖等艺术家的表演,宋佳伦对于表演其实很熟悉。那一晚,他坚定了自己的目标,“站上舞台,我找到了想要的理想。”
一年后,宋佳伦被部队送入军校培养。毕业后,1997年,宋佳伦主演了沈阳军区前进话剧团的话剧《炮震》,“这部话剧太轰动了,成就了我们话剧团,也成就了我,当时话剧团到了很窘迫的地步,有十多年没有上北京演出过了。但是这部话剧不止一次到北京演出,还将戏剧界除了梅花奖外的所有奖项都拿了。”宋佳伦也因为在《炮震》中成功饰演刘大海获得第三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戏剧类表演奖、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等奖项。
21年军旅生涯也成就了我
进军影视剧表演后,宋佳伦饰演了很多军人形象,尤其是饰演了多位革命家形象,如在电视剧《八路军》中饰演左权,在《井冈山》中饰演王佐,在胡玫导演的《开天辟地》中饰演朱德等等。对于为什么能够出演这么多红色人物,他说:“可能跟我是军人有关。我对于军队有深厚的感情,而21年军旅生涯也成就了我。”宋佳伦在部队三次立二等功,5次立三等功,“从青年到中年,部队给了我很多的荣誉。”
2011年,宋佳伦退役,“其实心中有很多舍不得,至今我的军装还珍藏着,有时候在家拿出来穿穿,它是那么合身,是那么挺拔。”endprint
我是一个兵,困难算什么
在《火蓝刀锋》等电视剧中,宋佳伦塑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现代军人形象,他说,“我演军人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火蓝刀锋》中教官武钢这样的人,我在军队中接触过很多,对于不了解军人的演员来演,可能不太容易,对于我,则很熟悉。”穿上军装,往面前一站,就是军人,这是很多导演对于宋佳伦的感受。在电影《勇士》中,他塑造了飞夺泸定桥的一名老兵,拍摄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宋佳伦说,“其实不是困难,我是一个兵,这点困难算什么。”
今年是建军90周年,对此,他说:“感谢部队对我的培养,也欣慰地感受到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就是一辈子的军人。”
刘思言:从部队走出的演员就得不一样
夏茂平
《垂直打击》中空军女研究员方亦虹,《第五空间》中“心理教官”梅映佳,《大学生士兵》中女班长刘亚男,《火蓝刀锋》中的乌云等等,刘思言饰演了很多女兵。中央戏剧学院2000级表演系毕业的她,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空政电视艺术中心,从此成为一名文艺兵,如今已是一名兵龄14年的老兵了。
对于军装有种迷恋
“现在想想,演了这么多军人,对身上的军装有种迷恋,有特殊的情感。”刘思言告诉记者,其实刚当兵的时候,她有很多困惑,“我不是军艺毕业的,那时候对部队没有概念,不知道上下级关系,不知道军衔如何区分。刚开始,穿军装都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哪个扣子往哪里扣,哪种徽章配哪种衣服我都不知道。”而现在,她则处处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军人,身上的闪光点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作为一个从部队走出的演员,你出去后,你的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代表部队的,违法违纪的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
我希望能尽量多演军人
为什么演了这么多军人,她说:“如果我不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我可能塑造不同的形象就可以了,但是我是部队的演员,我希望能尽量多演军人,不管是陆军、空军、海军军人,让大家通过我的表演能更多的了解我们的部队,了解我们的女兵。”
军人的东西在我身上悄悄根植
刘思言表示部队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从一个连站姿走姿都不明白的新兵,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兵,很多军人的东西在我身上悄悄根植。演艺圈和军人在某些方面是矛盾的,演员的天性要有创造性,需要有激情、变化,但是军人则是踏实,要遵守纪律,比如不能穿军装去私人场合聚会等等。我努力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寻找平衡。但是军人对我影响更大,比如我穿便装出去和一些朋友见面谈事,不了解我的人有时候会问,你怎么坐得那么正,那么像军人。我才反应过来,我原来一直保持着军人的坐姿。”
当过兵的人有顽强的战斗力
在一部部军人戏中,刘思言渐渐成长,“跟基层连队的战士打交道,越来越了解军人应该是什么样。”
刘思言第一次演军人是在高希希导演的《垂直打击》中演空军女研究员方亦虹,回忆起那段时间,她说“开机前给我配迷彩服,底下是一双军靴,我是37的号,但是当时没有37的,最小的是39的,于是我在靴子里面垫了很多东西穿上,就参加拍摄了。”《垂直打击》拍摄得非常艰苦,“我在剧中有很多打斗的戏,还有训练时的摸爬滚打。”《垂直打击》有部分戏在湖北拍摄,刘思言是湖北人,她有一次机会可以回家,“回家了,我很开心,但当时整个腿都是青的,脚后跟都是大泡,因为鞋太大。我身上还受了很多伤,但是回家不敢给父母说。”
这是刘思言第一次体会到当兵的不容易,在以后多次演军人之后,她這种感受就更深了,“像我们一部戏,就几个月,都能受伤,但是真正的作战部队的军人,每天大量的训练,包括女兵也一样,他们身上有更多的伤。所以当兵的人或者是当过兵的人,他们身上顽强的战斗力是他人没法相比的。”
集结号之|[[电影篇]|
电影
三部军旅片燃情8月
白鸽
2017年,正值建军90周年,《建军大业》、《战狼2》两部国产军事题材大片的加盟,让今年暑期档格外亮眼。此外,《特种兵王2使命抉择》将于8月1日在爱奇艺上线,弥补了军事题材在网络大电影市场的空缺,让军事迷有了更多的选择。
《建军大业》:跨越数千公里重走“建军之路”
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南昌广播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三次元影业有限公司和寰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热血战争巨制《建军大业》将于7月27日下午两点内地公映。该片由刘伟强执导,韩三平任总策划兼艺术总监,黄建新任监制。
创造出单镜头200个炸点同时引爆
在117天的拍摄过程中,全组600余人横跨数千公里,逼真还原出60个颇具历史质感的场景,创下又一个华语电影年度之最。导演刘伟强在筹拍阶段阅尽厚度近1米的历史资料,同时重走“建军之路”,为观众献上一部极度热血、场面震撼的史诗级巨制,堪称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电影《建军大业》故事情节涉及上海杜公馆、湖北武汉都府堤、南昌牛行火车站等60个场景,数目之多亦是近年来华语影片中十分罕见的。而这些场景更跨越湖北、湖南、江西、广东、江苏、福建、北京、上海等近十个省市,每个场景都极具质感。在近四个月的拍摄时间里,全组600多人辗转北京、上海、南昌等多个城市,横跨数千公里取景。为了将影片打造成本年度真正航母级的华语战争巨制,导演刘伟强及监制黄建新以真实还原历史质感为准则,大到能容纳1500人的错综复杂的战场,小到印书馆内每一本书的摆放,处处都体现着主创们的用心。另外,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等战争戏相关的场景亦占到近一半,让擅长制造爆破等热血场面的刘伟强“炸出新花样”,创造出单镜头200个炸点同时引爆的视觉奇观。
导演刘伟强查阅厚度近1米史料
为了真实再现“建军之路”的过程,导演刘伟强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和细致尽其所能查阅厚度近1米的相关历史资料,“我从来没有拍过这个类型的戏,在此之前,我对这段历史只是略懂一点点。我花了不少时间看了很多历史资料,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那个年代。”除阅尽能找到的全部历史资料外,导演刘伟强还携核心团队到访上海、江西、广东等多个革命故地进行考察,几乎是沿着建军之路重新走了一遍,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监制黄建新也被导演刘伟强钻研的劲头所打动,“他几乎已经变成这方面的历史专家了!”endprint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被业内评价为“快、准、稳、好、狠、高”的导演刘伟强更是“技高人胆大”,凭借自己过去几十部作品的积淀,灵活创新不同拍摄手法去展现更震撼的效果。刘伟强把航拍设备开进了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堂,以较高视角去展现周恩来以身犯险时的紧张气氛;在拍摄爆破场面时,导演如开挂般精心设计包括普通摄影机、航拍器、摇臂和GoPro在内的11个拍摄角度,全方位呈现战斗的激烈和惨烈。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冬表示,刘伟强用创新的手法把战争场面拍摄出了新意,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各种前所未见的影像视角,必将带给观众更震撼、更热血沸腾的体验。
北京首映演员阵容创纪录
7月24日,热血战争巨制《建军大业》在京盛大首映,总策划兼艺术总监韩三平、导演刘伟强、监制黄建新携演员刘烨、朱亚文、黄志忠、欧豪、刘昊然、马天宇、张艺兴、董子健、霍建华、张天爱等31位演员亮相,史无前例的阵容令现场媒体为之沸嘴。主演刘烨幽默提示观影时别玩手机,“一低头可能就错过了一个角色”,并表示“战争场面音浪比较强,大家不要吓到。”朱亚文则提示观众“泪点低的朋友们备好纸巾,这是一部情感饱满热血澎湃的电影。”回忆起难忘的拍摄经历,欧豪回忆自己“跟大炮比嗓门,起得比马早”;刘昊然称印象最深刻的戏份是以20个炸点为背景挥舞长刀;马天宇则透露自己第一次听到真枪的声音吓到腿软。
《战狼2》:大型作战武器横跨海陆空
由吴京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2》宣布将于7月27日晚8点01分上映,以此致敬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英勇壮举。吴京透露,相较前一部,《战狼2》从场面到动作均有升级,直升机、坦克、重机枪等大型作战武器应有尽有,地点横跨海陆空。
电影中的六场大战,让吴京从天上打到水下,燃足了120分钟。吴京为了跟摄影师配合好人水的镜头,更是连续跳水了26次。为了提升下潜速度,吴京配了四公斤重的铅块。但真正到了在外海实拍时则又多了一层大自然的考验,当天的洋流流速为15米每秒,导致吴京入水后,瞬间被洋流冲走,最后只能靠剧组的快艇去把人拦截下来。为了赶时间,吴京和工作人员都是直接在水里吃东西,补充能量。
美国动作指导萨姆·哈格里夫透露,《战狼2》拍摄中爆点位置多,火力大,算下来炸了上百辆车,2辆20吨的等比例坦克模型和1架飞机模型,实拍效果堪比特效,相当震撼。吴京更是将坦克玩到了极致,用12辆坦克花式作战,坦克漂移、坦克爆炸、坦克翻车、坦克对撞,都是观众没见过的场面。为了尽可能还原那些高难度坦克激战场面,吴京还亲自学习了驾驶坦克,力求真枪实弹。
《特种兵王2使命抉择》:聚焦城市反恐及联合作战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历时一年的精心打磨,将《特种兵王2》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献礼之作,将于8月1日在爱奇艺上映,弥补军事题材在网络电影市场的空缺。
《特种兵王2使命抉择》讲述了特种兵程毅在执行围剿“暗网”组织的任务时,与队友一起同凶残的歹徒展开殊死搏斗,不料身陷绝境,痛失多年战友袁野。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程毅潜伏在一家与“暗网”有关的酒吧中做卧底,而后配合公安联合行动,深入犯罪风暴的中心。为了生动地刻画出特种兵战士及公安干警不畏艰险形象,制作团队对参演演员也是严格挑选,邀请在《让子弹飞》、《龙门飞甲》等电影中具有不俗表现的实力派男演员杜奕衡担任男主角,好莱坞华裔男演员张也、网生代实力女演员付赫安琪的加盟也為影片增色不少,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军事长官一角是由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人——王文革的扮演者、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饰演。
集结号之|[感动篇]|
新闻人
在电台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军事节目主持人和军事记者。作为“不穿军装的军人”,他们走边防下部队,和官兵一起训练一起吃住,他们拥有丰富的军事知识,拥有坚强的军人意志,他们用镜头和声音向观众、听众展现着一线部队的风采、国防科技的进步,他们被军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而我们也被他们的职业精神所感动。
BTV《军情解码》主持人罗旭:正直阳刚是军事节目主持人的气质
程戈
罗旭是BTV《军情解码》的主持人,也是栏目的标志性人物。军人家庭的熏陶和军事节目的磨炼,让他由内到外散发出一种既阳光又阳刚的气质,住那儿一站就像军人一样。常年下部队的经历,上天人海的训练,又让他赢得了观众和官兵的信任。这种“正气与信任感”正是罗旭作为一名军事节目主持人的特质。
军人世家养出一身正气,堪称“不是军人的军人”
罗旭出身于军人世家,曾祖父罗满城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恩师,外祖父陶尊贤当八路和鬼子拼过刺刀,父亲罗毅曾任空军某师参谋长,母亲在军区总院搞医务工作。从小长在空军大院、每天听着军号起床的他,看的课外书是战史,听的睡前故事是空战海战,最爱玩的是飞行员旋转练习器,最瞎记的“玩具”是父亲单位作战室里巨大沙盘上转动的导弹。从小的准军事化生活养成了他正直的个性、不怕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入骨髓的军事情结让他的热血为军事而沸腾。国防大学教授梁芳评价他是“一个不是军人的军人,有着军人般的爱国情怀和优良素质”。而罗旭也觉得主持《军情解码》给他一种回家的亲切感,“做军事节目,我一下子找到了合拍的感觉,特别亲切。”
中国第一位乘现役喷气式战机升空的主持人
罗旭一直认为:“军事节目主持人必须得正,必须值得信赖。那你就得来真的,你讲的,必须是你内心确信的。”为了这种求真和信任感,罗旭付出了很多。2016年,“东北老航校”成立七十周年,《军情解码》获遨赴哈尔滨飞行学院和长春空军航空大学采访。罗旭登上初级教练机、战略轰炸机、中程运输机和歼击教练机,由功勋教官为他驾机升空进行体验飞行。5月11日,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测试,罗旭又乘高级教练机教一八升空,成为中国第一位乘现役喷气式战机升空的主持人。今年5月27日,罗旭应邀到美国参加航空节,主办方邀请他体验喷气式高级教练机L-39的飞行,飞行过程中,罗旭进行了滚转、俯冲、筋斗和大坡度转弯,并和僚机进行了近距离配合,承受了5个G的过载,超过了2016年5月11日在中国空军体验的难度。endprint
这种飞行体验可以说是军事节目主持人的“特殊待遇”,惊险刺激的背后有着普通观众难以想象的艰难与付出。在东北乘战斗机飞行前,罗旭要完成飞行员必须通过的“体能小五项”,即在四分钟内做30个杠铃推举、30个深蹲起立、30个仰卧举腿、30个直膝跳,最后是4个25米冲刺往返跑。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训练中容易出现体力透支或者中途放弃。罗旭咬牙坚持,全部完成后感觉自己“像死过一次”。为什么这么拼?罗旭用一句话道出心声:“如果你对自己讲的东西内心都没有一个确信的话,是没有办法很好表达的,你去体验过、尝试过,你讲的别人才更会相信,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开办旭说军事公众号拥有粉丝55万
作为一名军事节目主持人,下部队是常事,2014年罗旭接连荣获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拿到金鹰奖的第二天,他就只身飞赴中蒙边境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参加万人实兵军演,在那个气温严寒、人烟稀少的地方待了9天,嘴唇脱皮,脱了又好,好了又脱,但是抬头看看“扎根大漠建功北疆”的标语,罗旭还是坚持着每天早晨和部队一起出操。为了拍摄空降兵节目,在气温接近零摄氏度的训练场,罗旭和新兵一起参加训练,叠伞包,荡环,跳高台,以及从七米高的跳台以“乌龟头、兔子背”的姿态一跃而下跌入气垫床。这—切都是为了让“观众能离节目更近些、再近些”。
为了和观众的心贴得更近,罗旭还开办了旭说军事公众号,“2017年3月30日创发第一篇,目前已经拥有55万粉丝。”最近他又建立了一个军事俱乐部,很多爱好军事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和平时期我们做这样一档军事节目,在节目之外做国防文化的传播推广,义不容辞。”
央广军事记者纪梦楠:奋斗在艰苦一线是军事记者的价值所在
陈文
纪梦楠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的一名记者,这些年她追随着军人的足迹来到军营、走进训练场、深入边防哨所、踏上军舰和潜艇,还在现场见证了中外联合军事演习。她采访了许多官兵,为他们的果敢英勇而赞叹,被他们的家国情怀所打动,更为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而感动。
来电台出的第一个差就是去内蒙古某边防团
纪梦楠2010年来到军事中心,成为这里为数不多的女记者。7年来,她跑遍祖国的东西南北,采访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等各军兵种。“对我们军事记者而言,综合知识不光是新闻业务知识,包括这些军兵种的知识,都是要求非常高的。主要在于平常的积累;另外,去部队采访也是一种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纪梦楠说,她好像跟边防特别有缘,“刚来台里出的第一个差,就是去内蒙古某边防团。”当时天还很冷,部队给要去中蒙边境采访的几名记者准备了泡面。“当时我还想为什么准备这些东西,到了那儿我才发现哨所里就是两名战士和一条狗,周围特别荒凉。”纪梦楠介绍,当年边防哨所的补给不是特别好,战士吃泡面是常事,“现在边防哨所的条件改善多了,官兵们吃的都是热食……”
这些年去军营采访,尤其是采访了很多边防部队,边防官兵对家人的那种愧疚令纪梦楠感受最深,也让她特别感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对战士们真的不是拔高的说法!”
永生难忘红其拉甫边防连之行
纪梦楠永生难忘的是今年的红其拉甫边防连之行。红其拉甫位于中国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县,从北京到那里,中途因为沙尘暴和大雨的原因,小纪他们走了两天两夜。边防连队位于海拔4300多米,那里空气稀薄,植被很少,纪梦楠出现了高原反应,但采访中她被官兵们积极向上、舍身为国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忘记了身体的不适。“我问红其拉甫连队的战士,你们在这么偏僻、寒冷的地方值守,觉得这个岗位和国家联系得近吗?战士说当然近啊,我们守卫的界碑就是祖国的象征,我们代表着中国军人的形象,中外边境如果发生一点小小的事情,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造成一场大的外交事故,所以我们的小岗位是连着国家大战略的。”在连队的荣誉室里,天花板上挂满了锦旗,让纪梦楠非常震撼。她听战士们讲述在高原上当兵的经历、边防线上守护的故事、对连队和战友的情感……一直采访到凌晨。
红其拉甫边防连是全军唯一一支因道路险峻而需要借助牦牛来完成巡逻任务的连队,“那里有一条边防线叫吾甫浪沟,被称为‘死亡之谷,是个无人区,不到100公里的边防线战士们要走4天4夜,要翻8座海拔5000多米的冰峰、蹚过30多条冰河,还有乱石滩,山势陡峭,很多山坡达到七八十度。其中有一段叫‘一步险,将近300米的路不到两个脚掌宽,两边是万丈悬崖……”为了体验骑牦牛巡逻的感受,小纪跟着战士们走了一段,有年轻战士掉到了冰河里,而她尽管小心翼翼,还是从牦牛身上掉了下来,要不是身边的战士眼疾手快将她拽住,她就会仰头摔到乱石滩上。
去吾甫浪沟巡逻可以说是一场生死考验,但每年巡邏的时候战士们都积极报名,他们说,吾甫浪沟有祖国的界碑,对他们来说那里是一种精神信仰,是他们的精神高地。
纪梦楠为可爱可敬的战士们流下了眼泪,红其拉甫之行在她一生中都是永远难忘的。“红其拉甫的一名战士曾跟我说,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就体现在最危险、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这才是军人存在的意义。而在最困难、最艰苦、最一线的地方去奋斗,这正是我们军事记者的职业价值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