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2018-02-27由秀文
由秀文
摘 要 图画是一种常用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有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图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图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1-0083-02
1 前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想避免空洞的说教,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合理运用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概念化、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理解、思考和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灵活运用以下方法,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2 图画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图画在预习环节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方面,课本插图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插图既是形式,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是学生预习的最佳材料和手段。因此,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指导学生从观察插图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教材中的知识与信息,增强预习效果。
如在预习“直面挫折”这一章节时,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认真思考每幅漫画说明的造成挫折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在短时间内理顺思路、明确目标,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而做到在上课时有的放矢。
图画在导入环节的应用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的几分钟内就集中起来,积极而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1)利用插图导入。如“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一课中的插图是一幅漫画,反映的内容是“一个警察抓住了小偷,而被偷的人却仓皇离去,不敢指证,围观的群众对小偷的行为不敢多言”。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谁来为我作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插图的内容。这一做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不但认真地观察,而且小声地议论着,基本上能正确阐述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此时及时提出“如果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这种现象该怎么办,为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就很自然地引入下文。
2)利用挂图导入。初中思想品德课都随着教材配有大量挂图,这些挂图色彩鲜艳、图文并茂,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生动的图画中领悟教材内容。利用其进行导入,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相关知识的情境之中。
如在教学“享受学习”这一课时,首先把一张蔡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介绍其事迹:蔡伟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三轮车夫,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直坚持学习,37岁时终于被“破格”录取,成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成为现有研究生录取制度下第一例破格录取的幸运儿。这样的开场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就很顺利地切入主题。
3)利用自制图画导入。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自制图画,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方法。由于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性强,学生更乐于接受,用来导入新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节时,自制几幅表示喜、怒、哀、惧等不同表情的漫画,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辨认并猜想每种表情产生的原因,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发言,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图画在新授环节的应用 新授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巧用图画,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1)利用插图,激发情感,促进理解和想象。
①激发情感。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和激励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由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和体验都比较少,他们的情感体验带有明显的知觉性和形象性,容易被表象所感染。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图画,有利于把学生引入图画所蕴含的情境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时,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想象田世国给妈妈剥核桃的画面,体验田世国帮妈妈剥核桃时的内心感受;然后让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家里为妈妈做过什么,是洗衣洗脚,还是做饭、打扫卫生?通过观图和交流,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纷纷发言,不仅对父母的辛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受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不易,而且对孝敬父母长辈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②促进理解。理解是掌握知识的纽带,学生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劳动者的创造”一课时,对于都江堰和坎儿井这两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的构造方式,仅凭教师语言讲解,学生不容易明白;但让学生通过观察剖面图,同时辅以语言讲解,就容易理解了。
③启发想象。插图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如“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感受身边的变化”一课中的插图是《杨妈妈的账本》,反映的是经济生活的变化,教学时让学生利用这幅图展开想象,想象家中和家乡已经发生的变化。在交流中,大家从饮食、穿着、住房、交通工具等方面谈到家庭和家乡的巨变。如果没有这幅图作引子,大家的实际感受就不可能有这么深刻。
2)利用挂图,促进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思考。有效的思考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修正错误、拓宽思维、促进探究。如在教学“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时,先出示《时代的楷模——徐虎、邱娥国、徐洪刚》和《中国文学巨匠鲁迅》这两幅挂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说一说他们的事迹,同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孔繁森能够“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为什么徐虎能够做到“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为什么鲁迅三改志愿?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概括出:这是对社会高度责任感的表现,是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就把学生的理解推向到深处,把思维引向纵深。endprint
②讨论。讨论有利于加深认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针对“老人在路上摔倒该不该扶”的热点话题,教师自制两幅图画,一幅是老人摔倒后无人管的情境,一幅是热心人进行帮助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展开小组讨论。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帮助时被讹怎么办”的问题,于是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最终得到一个既符合伦理道德又能保护自己的答案。
③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课文内容的关键。只有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我自信我能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自信,学会自信。教学时首先出示“小山羊和长颈鹿”的挂图,让学生体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然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要增强自信心,就要把握自己的长处”这一道理。
3)自制图画,促进学生质疑和探究。
①质疑。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善于质疑和勤于质疑,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从当地政府网上下载本县具有代表性的醴泉寺、鹤伴山建筑群、范仲淹碑文等三幅图画,并加以放大。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旗袍、中国功夫和长城等中华文化,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当地的中华文化。学生受课本内容限制,在说一说时也是模仿课文内容来说。此时出示这三幅图画,结果学生都有些不解,心中质疑。加以启发和点拨后,最终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的概念范围很广,寺庙建筑、园林建筑、石刻碑文等都属于中华文化。这样通过图文结合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②探究。学生有了质疑,就会引发探究。而利用自制图画教学,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教学“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这一内容时,根据课文内容,从网上下载反映“老百姓穿衣的变化、住房的变化、鼓起来的钱袋子”等三幅数据图,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展示。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很熟悉,因而围绕图画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积极寻找答案。此时教师又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得到答案: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才使国家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激发了关心祖国建设的情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图画在小结环节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和总结,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回顾提升,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利用图画进行小结,不仅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提纲挈领,目的明确,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这一课中,插图描述的内容是“如何分”的问题。小结时,根据插图内容自制一幅漫画,并利用生动的语言对照漫画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这样,学生不但兴趣大增,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这一主要内容的理解。
3 结语
总之,图画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为思品课教学注入活力,让思品课教学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家勇.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插图资源应用探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4):103-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