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d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18-02-27骆玉香
骆玉香
摘 要 Pad作为一种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认真研究智慧课堂软件功能后,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将Pad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中,在实验现象分享、课堂练习即时反馈、分层教学落实这三个方面进行应用探索,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關键词 Pad;初中物理;多媒体;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1-0062-03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Pad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笔者所工作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两年前购置了Pad设备,供教师在学科教学方面进行探讨。目前,在我国也主要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在开展Pad辅助教学研究,可以说Pad在我国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Pad的使用是在一个无线局域网内,不受上课地点限制,目前使用的是康邦智慧课堂1.0版本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教师登录、教师提问、课堂练习、学生示范、屏幕广播、主/客观题统计、云平台、我的电脑和扩展功能(扩展功能包括开始/停止自主学习、学生状态和发送文件)。
学校对于Pad采取教师统一管理的模式进行,只限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学校配备的Pad数量有限,仅够两个班的学生同时使用;二是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自制力比较薄弱。
2 实验现象的分享
当今,信息技术非常先进与发达,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实验与信息技术做到有机融合,让技术服务于教学?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每两个学生一组进行学生实验是很常规的内容,但是在分组实验中也确实看到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在涉及实验器材是酒精灯、烧杯、量筒等玻璃器皿时,上课时要求坐在前排的学生不要回头,以免动作太大或者女生的马尾辫一甩,造成仪器摔坏、玻璃碎片伤到同学,或者正在加热的烧杯倾斜,热水烫伤同学。这样要求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带来的教学效果则是各组学生不方便分享彼此的实验效果。
在把Pad引入课堂教学后,对于有些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拍照或者录像,上传到主机,然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各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在“物体的浮沉条件”课堂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中共有三次让学生把实验现象拍照后上传。
【第一次】教师提出:“在不改变软陶球质量的前提下,怎样使这个软陶球漂浮在水面上?要求: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并进行操作,将实验结果拍成照片上传,并讨论这样做的理由。”图1所示是学生上课时的照片,图2所示是学生拍的本组实验效果的照片,图3所示PPT上是部分小组上传的实验效果照片。
【第二次】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向你的‘小船里装一些物品,看谁的‘小船装的最多?并把你的实验结果拍张照片上传一下,咱们要评选出承载能力最强的‘小船!”图4所示是学生拍的本组实验效果的照片,图5和图6所示的PPT上是部分小组上传的实验效果照片。
【第三次】教师提出:“把图7所示的器材当成‘轮船,让它从无色的水中驶入蓝色的液体中,观察‘轮船的浮沉情况。操作要求:为了便于观察,当它在水中时,用橡皮筋在水面处做个标记;取出后,放在纸巾上吸一下水,再放进蓝色液体中,观察液面在标记的上方还是下方,同时把此时的实验现象拍张照片上传一下。”图7所示为自制的“轮船”,图8所示是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照片,图9所示PPT上是某小组上传的实验效果照片。
第一次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拍成照片上传上来,进行分享交流,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第二次又让学生在做好的“小船”“碗”里装载物体,并且要评选出承载能力最强的“小船”,同样将实验结果拍成照片上传,更是激起他们不服输的劲头。借助于Pad,虽然只是对实验环节添加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却产生出这样的效果,实在是令人惊喜。
第三次将实验结果拍成照片上传上来,是想让学生看到一个共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轮船”排开水的体积大于排开蓝色液体的体积,为分析水和蓝色液体的密度大小做铺垫。
案例2:“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图10是实验装置图)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的差异、水量的不同等原因,各小组水沸腾的速度、剧烈程度各不相同。以往教学中,以教师巡视为主,通报某组的实验情况;在有了Pad后,要求学生从水温到达90 ℃开始,把实验过程录制下来。这样一来,学生都安心地做实验,即便有的小组水首先达到沸腾状态,也不会很激动,大声说话;而慢一点儿的小组也不着急,教室内一切都是有序进行。在大多数小组完成实验的前提下,教师把实验现象展示出来,学生互相交流各组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达到互补效果。有的组沸腾效果很剧烈,能够看出气泡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虽然有的小组效果不明显,但通过这样的交流,同样达到实验目的。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借助Pad实现实验现象的实时共享,而且本节课的一些实验资料也保存下来,今后在复习课、在其他班级教学中也可以共用,达到资源共享。
3 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总是要通过习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通常传统的做法是在学生完成后,让某个学生把答案说一下,然后进行纠正,即便教师进行巡视,也做不到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情况。在使用Pad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习题回答情况的即时反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有两种做法。对于客观题,学生思考后点击选项,提交答案。当全班学生都完成后,就会显示出图11所示的统计图,让教师知道正答率是多少,还可以把学生的名单及选项呈现出来(图12)。对于正答率高的习题,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知道哪些学生回答错误,而且是因为哪个选项错误导致,从而进行针对性很强的讲解。这个讲解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讲解。对于正答率很低的习题,根据统计结果,可以让回答正确的学生给全班同学讲题,以增强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其实在这些环节处理的技巧有很多,但基本思路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endprint
对于主观题,通常采用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拍照、上传的方式进行。教师讲评时可以随时将学生出现的错题或者易错点展示出来,与学生一起对这些易错部分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启发思考、师生互动评价的目的,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4 分层教学的实施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一直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差异性教学、个性化教学,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在将Pad引入教学中后,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如初一科学课“神奇的滚筒”(图13是做好的成品),是《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七年级)中以学生制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把它与初二物理“机械能转化及守恒”一节进行整合,作为本节课的拓展。
“神奇的滚筒”制起来难度比较大。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制作水平的差异性,事先录制三段视频传到Pad中,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观看使用,三段视频分别是:
1)制作配重,时长1分14秒;
2)组装皮筋和配重,时长59秒;
3)整体组装,時长2分10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作过程中的困难程度,自主取用观看,每个学生观看的时间、频次因人而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空间,体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北京市近几年的中考改革中,物理学科增加了科普阅读题,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普阅读水平和能力,把相关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如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显微镜和望远镜”“重力”等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拓展类的阅读材料或者是视频资料,如显微镜的发展史、望远镜的发展史及种类,万有引力与航天,噪声的利与弊,热机的发展,新型材料等,课前都会传到每个Pad中,供课上自主学习环节使用。但会规定哪些资料必看,哪些资料选看,并设计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理念。
5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Pad的一些做法与体会,还不够成熟。现在这套软件系统也有了2.0、3.0版本,它的网络性、交互性都在增强。笔者通过使用深深地感到,Pad还有许多功能需要进一步挖掘,另外如何做到课上与课下的结合,也是下一步要探索的内容。总之,Pad走进课堂,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技术与物质上的支持。教师要根据任教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将Pad与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