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高潭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2018-02-27
编者按:
今年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九十周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推进高潭老区建设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对高潭红色遗产的深度研究,以重温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在惠州市老区建设促进會和惠州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学术力量,对“高潭精神”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论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高潭,位于东江腹地的惠州东部山区,地处海丰、陆丰、惠阳(现属惠东)、紫金、五华五县交界处。在这块偏远的山区土地上,从1922年彭湃在此发动东江农民运动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无论是在国民革命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高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崇高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红色遗产。
高潭精神内涵的概括与分析
伟大革命实践必然产生伟大革命精神。我们认为,高潭精神是指从1922年彭湃在高潭发动农民运动,点燃革命星火以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在高潭山区这一特定区域,由活跃在高潭地区的共产党人和生活在高潭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一种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精神状态的总和。高潭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库中的一块瑰宝 ,可从以下五个层面对其进行概括。
1. 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信念是革命的动力源。正因为有这种力量源泉,高潭共产党人饱经艰难困苦,都毫不动摇、屈服、退缩,用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直面各种挑战。
树立崇高信念,直面残酷现实。1922年深秋,彭湃到达高潭,布置农会工作,播下革命火种。1926年初,中共高潭特支共发展党员达50人。其中,原东江特委后方留守处主任戴焕其曾是富豪子弟,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革命的“财神爷”的不寻常转变,充分体现了其对苏维埃的信仰。当时,高潭老百姓还用歌谣来表达对革命的期待:“共设医院搭学堂,重重压迫都解放。人人快乐得安康,天下到处都一样,红旗飘飘全世界,大家高呼共产党,共产社会万年长。”
历经血雨腥风,坚韧执着顽强。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创建后,多次遭到反革命势力的重兵“围剿”,但始终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领导人民开展反“围剿”斗争。区赤卫队大队长黄伯梅曾组织30多人的武装,昼伏夜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塘窝惨案”中,区苏维埃民运工作者罗发受伤后顺着中洞方向爬行,经过三个夜晚共爬行20公里的山间小路向组织汇报情况,誓死捍卫革命。
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威武不屈。高潭革命运动中涌现了无数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事例。1928年高潭苏维埃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罗炽卿被捕,吃尽各种酷刑之苦,始终不屈服,惨被杀害。高潭赤卫队员刘罗氏不幸被捕,敌人也用尽酷刑,但她坚贞不屈,就义前挺起胸膛大声说:“我要革命到底!生要红,死也要红!”
2. 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在艰苦而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高潭共产党人审慎研判革命形势,客观分析斗争环境,高度尊重革命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革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奋发有为,勇闯新路,造就出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史上的多个“创举”。
建立了第一批农民协会。1922年深秋,为推动海陆丰农民运动向周边地区扩展,彭湃来到高潭,开始同黄沙乡黄星南等人秘密谋划在高潭建立农民协会。1923年4月,“惠阳县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诞生。自此,高潭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壮大起来,会员数量不断增长,很快便发展到六七千人。
成立了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1927年11月11日,高潭圩召开了近万人参加的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会议通过了《没收分配土地》、《镇压反革命》、《铲除封建势力》等决议案。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带领工农群众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
建立了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名字命名的街道。1927年11月8—10日,高潭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同时通过《关于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的决定》。高潭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是我党领导的革命先辈在高潭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以上诸多“第一”之事实,充分表明了党领导下的高潭革命群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
3. 红旗不倒,组织不散的堡垒精神
高潭的革命星火,长久不断,延绵不绝。在广东党组织遭到敌人严重破坏、转入地下的情况下,高潭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坚持革命斗争,坚持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直到1949年解放。
坚持党的组织不间断。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潭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过,成为领导高潭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1925年夏,成立了由黄星南为书记的中共高潭特别支部。1927年,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建立了以黄星南为书记的中共高潭区委。高潭区苏维埃遭受严重破坏后,面对白色恐怖笼罩的形势,高潭革命者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开展斗争。以朱远平为书记的泔溪乡五人党支部继续坚持活动,一直坚持到1939年秋,才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
坚持武装斗争不放弃。自1922年开始,高潭人民在彭湃的指导下建立起各级农会,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高潭农军拿起武器同反动军阀、民团进行殊死斗争。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共东江特委将海陆惠紫四县农军整编为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共编为六个大队,约700余人。高潭农军编为第四大队,张佐忠任大队长。1927年,中共东江特委将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第二师;还将农民武装编为工农革命军地方团队,实行统一指挥。高潭区苏维埃成立后,高潭农民武装改为赤卫大队,由黄伯梅任大队长,张佐忠任党代表。1928年1月,红四师进入高潭,与红二师胜利会师,加强了东江地区的红色武装力量。endprint
抗日战争时期,高潭党组织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高潭地下党特别支部领导高潭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月,曾生率领游击大队东移至高潭。高潭地下党和革命群众配合曾生部开展斗争,打击日伪军。1944年,日军在汕尾、澳头登陆。高潭地下党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并乘机袭击日军。1945年2月,东纵六支队第五大队进入高潭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高潭区委组建高潭自卫中队,配合东纵第五大队多次打击日军及国民党驻海陆丰钟超武顽部。抗战胜利后,在高潭活动的人民武装为保存实力,让部分同志复员,将枪支掩埋,其余人员转移上山,暂时隐蔽。1947年7月,惠阳县委派黄振带领百余武装来高潭重建武装和开展活动,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到来。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下,尹林平、方方率领的粤赣湘边部队频繁在高潭驻扎和开展武装斗争。
坚定革命意志不动摇。在艰難困苦的岁月里,高潭人民无论是领导者还是革命群众,都始终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来坚守革命理想。正是因为无数的高潭革命者对革命的坚守,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东江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一息尚存,革命不止,是高潭人民革命意志的体现。黄星南是高潭土生土长的群众领袖,高潭区农会和苏维埃政府的创始人,为革命事业进行了毕生的奋斗。1942年,黄星南病逝。弥留之际,他鼓励亲友和同志:“你们不要难过,我死后,你们要跟党走,务须努力革命到底!”当然,戴焕其、黄伯梅等许多革命者都是如此。
4.乐于奉献、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在党的教育下,超越了狭窄的私有观念,表现出一种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共产党员、中洞富绅、百庆楼主人戴焕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戴焕其出身于中洞富绅之家,其父是清朝贡生,家境殷实,是中洞乃至高潭有名的富户。但是,自从1923年加入高潭农会参加革命以后,将自己的私人财产作为革命的资财,资助革命事业。在1927年8月至1933年5月,高潭革命斗争高潮时期,中洞和高潭群众捐献房屋、土地、粮食、衣物给红军和游击队的事迹不计其数;在后来东江纵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高潭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个人财物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在高潭革命斗争中,广大红军将士和老区人民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和亲人最宝贵的生命。苏区妇女干部江连香,为了保卫苏区机关,掩护苏区工作人员赖秀转移,不幸被捕,在遭受敌人用铁钉钉四肢酷刑的情况下,仍宁死不屈,痛骂敌人,最后光荣牺牲;钢铁母亲陈二,她和儿子陈娘先在给地方党组织送信过程中,不幸被敌人抓捕。为了保护躲在山中的红军和群众,她宁可忍痛让儿子被敌人当场打死,并被迫抱着儿子的头颅游街示众,也决不透露红军和群众的半点信息;还有“前赴后继,三代烈士”的江招一家,“全家革命,满门忠烈”的钟祥一家,“子承父业,三代捐躯”的朱清一家,等等。据统计,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潭被杀害的群众就有2800多人,全家被杀绝的有400多户,人口不足千人的中洞乡,惨遭杀戮的就有700多人,绝户160多户。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参加或支持革命、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5.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
既志存在高远,又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这是高潭革命先烈们最典型的精神状态,也是他们保持革命阵地长期不丢失的内在原因。
在高潭革命运动的早期,共产党员便带领工农群众,在以高潭为中心的东江地区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等先进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以武装斗争建立人民政权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远大奋斗目标,直至今天,“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在高潭圩中犹然在目。这是高潭人民志存高远的精神的历史见证。
高潭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活动中,表现了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作风和精神。1923年7月,高潭因台风袭击而受灾严重,高潭区农会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灾情,根据农民粮食歉收、财产损失的实际情形,作出了“以三成交租为标准,如收成不及三成者,照数递减,全无收成的,则免交”的决议,并领导农民实行减租斗争。通过这些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拉近了农会乃至苏维埃政权与农民们的距离。
在高潭革命斗争过程中,这些共产党人他们一方面坚信马列主义,高喊“工农兵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另一方面,又能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从当时的形势出发,制定各项计划,落实各项政策。即便到了只剩五名党员、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极端条件下,他们仍能不忘初心,不改纪律。没有这种踏实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万万做不到的!
高潭精神的定位与传承
高潭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广东革命人民二十多年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典型表征。在思想渊源上,高潭精神既是岭南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敢为人先思想品格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更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建党思想和斗争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理论体系上,高潭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互为补充,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和思想宝库的重要支撑。
高潭精神来源于东江和广东革命斗争实践。在东江这块红色土地上,周恩来、彭湃、叶剑英、徐向前、恽代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的革命实践对高潭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中国农民运动先驱、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领导者—彭湃,高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离不开他的精心指导与直接领导。在高潭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和思想教育下,一大批东江优秀儿女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广东革命斗争的重要先行者和先锋队。东江特委重要领导人张善铭,红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高谭区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黄星南,东江苏区卓越领导人古大存,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高潭精神是广东人民特别是东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作为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宣传和鼓舞了东江和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激励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舍生忘死、浴血奋斗,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今年,是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建立九十周年。学习和宣传高潭精神,不仅使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能够极大地推动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创新革命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