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档案建构在华州皮影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2018-02-27王玮

北京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华州皮影建构

王玮

摘要:华州皮影作为陕西皮影的代表,以其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奇妙精湛的说唱艺术和精彩传神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华州皮影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节奏台词的限制、皮影艺人的断档等突出问题。本文从华州皮影的历史文化价值入手,分析华州皮影走向衰落的原因,提出通过档案建构对华州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以促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关键词:华州皮影档案档案建构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是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绎的传统戏曲形式。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1]华州皮影作为陕西皮影的代表,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华州皮影面临着外热内冷、皮存影亡等突出问题。本文试从华州皮影的历史文化价值入手,分析华州皮影走向衰落的原因,展现档案建构在华州皮影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华州皮影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

华州皮影在造型方面传承了汉代画像、石像的艺术手法,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艺术风格。其制作过程经历制皮、雕刻、上彩3大工艺24道工序,运用“推皮走刀”和平面雕镂的手法,创作出一个个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富有强烈立体感的影人,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志趣。

(二)奇妙精湛的说唱艺术

华州皮影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唱腔以碗碗腔为主,又分为老腔与时腔。老腔指清乾隆中期以前的碗碗腔,是说书的演艺形式,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其声腔刚直高亢、粗犷豪迈;时腔是清嘉庆年间,皮影艺人对原有的说唱形式进行大胆改革,融入昆曲的演唱风格,使唱腔由粗犷豪迈转向委婉细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精彩传神的表演艺术

华州皮影戏班由5人组成,分别是前声、签手、后槽、上档和下档。前声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在扮演各式人物的同时,还要边唱边弹奏各式乐器。影人传神的演出由签手完成,优秀的签手可同时操纵3、4件影人。此外,后槽、上档和下档3人要演奏二弦、板胡等20多件乐器,可谓人人身怀绝技。

二、华州皮影传承面临的窘境

华州皮影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曾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艺形式。但在当代,这一古老艺术却呈现出明显的颓败趋势,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状况。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电视、电影、现代音乐剧的出现,使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艺术表现形式更直接,更多样化。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发达,人们的休闲娱乐种类增多,选择的余地变大。在这种形势下,皮影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成为了“过时”的代名词。

(二)节奏台词的限制

一是节奏旋律的限制。与时下流行乐相比,华州皮影的旋律略显单调,唱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利于皮影的推广普及。二是曲目台词的限制。皮影的演出曲目以历史传统剧居多,故事冗长,节奏缓慢。台词、对白除了文言古语就是乡言俚语,增加了年轻人的理解难度。

(三)皮影艺人的断档

华州皮影在当前遇到的最大危機是传承问题。一方面是皮影艺人的老龄化。华州区现存的4个皮影社中,维持演出的不足40人,且60岁以上艺人占70%以上。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皮影。皮影对表演者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能唱、会唱,还要会打击乐器。这些过硬的表演功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学习皮影的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三、档案建构在华州皮影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档案作为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手段,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建构就是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建档方式,完整、全面地保存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社会实践信息。华州皮影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承载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档案建构能使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华州皮影的发展现状,链接华州皮影的历史记忆和社会记忆,为抢救和保护、开发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一)普查与采集

普查与采集工作是立卷的基础,是档案齐全、完整的保证,也是华州皮影档案建构工作的起点。其在对皮影资源进行全面、客观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这是掌握华州皮影资源的蕴藏状况,摸清皮影的生存、流行状况,了解华州民俗民风的重要手段。普查和采集的资料数据将成为文化主管机构制定皮影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普查和采集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全面科学、整体协调”的工作原则,从华州皮影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皮影艺人的基本情况以及皮影曲目传承状况4个方面来开展。

(二)收集和整理

华州皮影承载着自秦汉至今两千多年的集体记忆、历史记忆、社会记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家庭师承的方式保存在个体记忆当中,一些曲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遗忘或已消亡。我们可以通过口述档案和家族档案的建构,有效链接华州皮影的历史片段,再现与皮影相关的历史艺人、曲目作品、表演方式等内容,进而构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华州皮影社会记忆。

第一,依托口述档案构建平民记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华州皮影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华州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潘京乐曾表示:“我文化低,只念过一两年的书,每学一部新戏,都要将师傅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全部背下来”。华州文化部门负责人也曾感叹:“潘老是皮影戏的活化石,他要再一走,好多戏就永远失传了”。[2]鉴于华州皮影的口头性、非物质化特点,建构皮影艺人口述档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人物访谈等形式收集、整理皮影创作、表演、曲艺习俗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力争多层次,多角度建构完整的皮影社会记忆。endprint

第二,依托家庭档案构建家族记忆。华州皮影的传承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成员之间的传承,即父亲传给儿子、兄长传给幼弟。例如,华州皮影省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薛宏权师承姐夫汪天喜,而汪天喜师承其兄长雕刻大师汪天稳。另一种是以师徒关系为纽带的传承。古代师徒关系的确立要通过拜师礼来完成,师徒如父子。因此,这两种传承方式都与家庭密不可分。创建华州皮影家庭档案,重构皮影家族记忆是保护和传承华州皮影的重要手段。家庭档案的内容包括皮影传承人个人信息、生平事迹、曲目唱本、皮影道具、演出照片等关于皮影的一切资料。

(三)保护与开发

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华州皮影在现代化背景下得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华州皮影的全方位保护,需要结合华州皮影的文化特征和生存现状,利用“传统归档+数字化记录”的方式,为其搭建立体化的生存空间,推动皮影艺术的有效传承。传统归档方式主要是为皮影雕刻、书籍、画稿、剧本、演出工具等建构实体档案。数字化记录主要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包括复印扫描、摄影录音、光盘硬盘等,对华州皮影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记录贮存,增强皮影艺术的可观性、可闻性和可感性。

华州皮影的合理开发,可以依托华州皮影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源,利用“数字化传播+创新性演绎”的方式,挖掘华州皮影的标志性要素,制作影视作品,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数字化传播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各种数据和文字、音乐、语言、图像和视频信息集合起来的信息传播活動。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从网络获取信息知识、进行休闲娱乐的群体越来越庞大。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平台来展示皮影艺术,已成为推动皮影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创新性演绎是指在演出方式、剧目内容和受众群体等方面的突破和革新。皮影表演内容的创作应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趋向,将现代化的音乐元素、舞蹈元素、表现手法融入传统皮影表演中,使青少年接受皮影,喜欢皮影,才能为皮影的传承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使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孟洁、李伯川.华县皮影制作特色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6-120.

[2]潘京乐:双手对舞百万兵(民间艺术传人)[EB/ OL][2017-10-22]. http://news.sina.com.cn/o/2005-07-05/05146349262s.shtml.

[3]李萍.三位一体,穷尽式抢救西部少数民族曲艺资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6):67-71.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华州皮影建构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建构游戏玩不够
皮影的来历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