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七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述评
2018-02-27郭英剑
2017年11月15日,美国第68届全国图书奖获奖名单揭晓。在2017年的推荐作品中,共收到书籍1529部,其中虚构类作品394部;非虚构类553部;诗歌245部;儿童文学337部。从所有这些作品中,按照“虚构类”“非虚构类”“诗歌类”和“儿童文学类”首先评选出了长名单(longlist)作品,然后又推出了入围作品(Finalists),每个类别各5部。最终,产生了每个类别的获奖名单。
虚构类作品
五部入围作品包括沃德(Jesmyn Ward)的《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Sing, Unburied, Sing)、奥克曼(Elliot Ackerman)的《黑暗的十字街头》(Dark at the Crossing)、丽莎·柯(Lisa Ko)的《离岸者》(The Leavers)、李明锦(Min Jin Lee)的《弹子球游戏》(Pachinko)、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的《她的身体与其他参与者》(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 Stories)。最终,沃德的《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拔得头筹。
杰斯米·沃德是小说家,早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目前是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英语系副教授。这是她第二次获得这一大奖了。2011年,她就因其第二部长篇小说《拯救骨肉》(Salvage the Bones)摘取过美国国家图书奖虚构类作品奖。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美国南部小镇的贫穷与人们在自然灾难中的亲情与友情。沃德此前曾经在南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担任助理教授。2008—2010年,她还在斯坦福大学做研究。2010—2011年在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担任住校作家。她2013年出版了自传《我们所收获的男人》(Men We Reaped),2014秋季入职杜兰大学。2017年,她刚刚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这次,她再度摘得国家图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度荣获国家图书奖的女性作家。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是沃德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一部批评指向性极为明显的小说,矛头直指南方的贫穷、落后、种族等社会现实。2017年9月5日一出版就受到媒体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将该部小说与桑德斯(George Saunders)的《林肯在中阴界》(Lincoln in the Bardo),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宠儿》(Beloved)相提并论,也有批评家认为这部作品颇有福克納《我在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的怀旧风范。由此可见,媒体和批评界对其评价极高。
除了获奖之外,《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还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2017年十佳图书,被《时代》周刊评为2017年最佳小说。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公路小说和灵异故事相结合的作品,讲述了密西西比小镇上的一个家庭,在经历卡特里娜飓风前后所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乔乔(Jojo)是一个13岁的孩子,试图去了解长大成人的意义。在大人中,他却因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父辈们的表现,及其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他感到迷惘。乔乔的母亲里奥妮(Leonie)在他的成长中并不经常出现。她并不是一个好妈妈,也不时地跟自己闹别扭和周围的人们难以和睦相处。她是位黑人,但她的孩子们的父亲都是白人。她想做个好母亲但却不能,因为她无法让自己孩子的需求凌驾于自己之上,特别是她还吸毒。每当她吸毒的时候,她就会回忆其自己已故的父亲,这让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感受到一丝温暖。
当孩子们的父亲即将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时,里奥妮打点好行装、带上孩子们,驾车北上,来到了位于密西西比河的州立监狱帕希曼农场。在这里,也有一个13岁的孩子,是一个同狱犯人的鬼魂,他了解南方所到之处所有丑陋的过去。他也在教会乔乔有关父辈们、儿子们的事情,当然还有过去的故事,不乏暴力,也不乏爱。《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是一部动人而令人难忘的家族故事。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作为一部家庭史诗,希望、挣扎贯穿其中,通过描述密西西比的过去与当下,也让人们看到了美国故事背后的丑陋的真相,和家庭纽带的力量与局限性。其核心是要通过其叙事,帮助我们能够理解我们自身,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难以用言辞所表达的,又需要通过仪式与歌曲来加以表现的真理。沃德的创作矛头直指现实生活,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痛楚与爱。
非虚构类作品
五部非虚构类作品分别为:格森(Masha Gessen)《未来即历史:极权主义如何重返俄罗斯》(The Future Is History: How Totalitarianism Reclaimed Russia)、邓巴(Erica Armstrong Dunbar)的《从未被捕:华盛顿一家对逃亡之奴——欧娜法官——的无情追逐》(Never Caught: The Washingtons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ir Runaway Slave, Ona Judge)、菲茨杰拉德(Frances FitzGerald)的《新教:努力塑造美国》(The Evangelicals: The Struggle to Shape America)、格兰恩(David Grann)的《花月凶手:奥色治谋杀案与FBI的诞生》(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麦克莱恩(Nancy MacLean)的《链条中的民主:美国激进右翼秘密计划的深度历史》(Democracy in Chains: The Deep History of the Radical Rights Stealth Plan for America)。最后赢得大奖的是格森的《未来即历史》。endprint
格森是俄裔美国人,现为记者、作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以公开批评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川普而闻名。格森既用英语创作,也用母语俄语写作。她曾出版有多部非虚构类作品,也是美国《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多产作家。
格森出生在俄罗斯莫斯科的一家犹太人家庭。1981年,在她十几岁少女时期全家移民到了美国。她曾短暂地在普罗维登斯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以及纽约的库伯联盟(Cooper Union)学习建筑。现在,格森拥有俄罗斯与美国双重国籍。
格森的《未来即历时》出版后备受欢迎,被《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誉之为2017年最佳图书。这部书写普京的传记式作品试图探讨俄罗斯何以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向一种更为致命、似乎也更加不可征服的新的专制制度缴械投降了。在格森看来,俄罗斯近年来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与各种力量都极为独特,仿佛是前无古人。在作品中,格森追踪了四位出生在据说就要诞生了民主的俄罗斯人的生活。他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对未来的期望都空前高涨。他们中有些是新俄罗斯的第一代孩子,也有些是第一代的孙子辈人,但他们都在成长中,从各自的职业——作为实业家、活动家、思想家、作家——中找到了新的发现与新的未来。
诗歌类作品
入围的五部诗集分别为:比达特(Frank Bidart)的《曙光:1965—2016年诗选》(Half-light: Collected Poems 1965-2016)、哈里森(Leslie Harrison)的《终结之书》(The Book of Endings)、松哲(Layli Long Soldier)的《然而》(WHEREAS)、麦克雷(Shane McCrae)的《我的狩猎者说》(In the Language of My Captor)、史密斯(Danez Smith)的《别称我们为死者》(Dont Call Us Dead: Poems)。最后摘取桂冠的是比达特的《曙光:1965—2016年诗选》。
比达特出生于1939年,是位资深学者与诗人。在此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之前,他曾三次进入普利策奖入围名单。比达特出生在加州,自幼长于此。1957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接触到了艾略特、庞德等人的诗作,就此开始把诗歌创作当做未来的职业道路。之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成为著名诗人洛威尔(Robert Lowell)和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的学生和朋友。1972年开始,他在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任教授,也在同城的布蘭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任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既有戏剧独白式的写作,也有从女性甚至从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去反映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写作。他也曾以忏悔诗的形式来公开写作自己的家庭。
《曙光》这部诗集选录了作者从1965到2016年间半个多世纪的原创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所书写的各种历史事件,以及作者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对于人类无论是现实还是心理的阴暗面,包括人类的贪婪、不合时宜、误解与内心的不解等,诗歌也多有反映。《曙光》几乎囊括了他之前所有的作品,但也收录了一些新的作品,辑录为《饥渴》。其中简要回顾了他的一生。他发现自己是一个总是与饥渴相连的生物,现在还在不断渴望,不断寻找自我,是宇宙中的怪人。在诗集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激烈碰撞,各种矛盾不断更新、不断再造,也引发了一行行无情的诗歌。
青少年文学类作品
五部青少年文学作品分别为:本威(Robin Benway)的《远离树木》(Far from the Tree)、阿诺德的《女孩儿是如何造就的》(What Girls Are Made Of)、桑切斯(Erika L. Sanchez)的《我不是你完美的墨西哥女儿》(I Am Not Your Perfect Mexican Daughter)、加西亚(Rita Williams-Garcia)的《走往地下的克莱顿·伯德》(Clayton Byrd Goes Underground)、佐波(Ibi Zoboi)的《美国街道》(American Street)。最终胜出的是本威的《远离树木》。
本威出生在加州,先后求学于纽约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她主要从事小说创作,2008年出版了《奥德利,等等!》(Audrey, Wait!),一举成名。2010年出版了《四五六月的绝妙秘密》(The Extraordinary Secrets of April, May & June)。《远离树木》讲述的是孩子的故事,描述了三个极为不同,但又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格雷斯(Grace)、玛雅(Maya)、乔坤(Joaquin)——看他们是如何去寻找家庭所存在的所有形式的意义,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去发现它,如何保护它,如何去爱护它。故事非常动人,让人们看到了当今青少年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现实,包括收养孩子的成长问题、少女怀孕问题以及如何照顾儿童等问题。
获奖作品的两大特点
从评选结果看,2017年度的获奖作品有两个特点。首先,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族裔作家再度占据优势。在上述虚构类、非虚构类、诗歌类和青少年类这四大类别中,最终入围的20部作品中,有15部作品的作者是女性,占据了全部入围作家的四分之三。在最终四位获奖作家中,女作家又占了3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同时,在获奖作家中,格森、比达特都是同性恋作家。他们也一生致力于同性恋者的权益。其次,就主题而言,这四部获奖作品全都直面历史,但重在反映与再现当代的现实与政治。而且,人们从中所看到的都是个人,以及个人周围的世界与情感。正如沃德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你看着我,还有那些我热爱的人们——穷人、黑人、南方的孩子们、女人和男人——你就看到了你自己。你看到了你的悲伤、你的热爱、你的失去、你的遗憾、你的希望。”这是作家的创作思想所在,也是他们为读者所喜爱,受到媒体追捧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