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抱守的态度

2018-02-27赵立波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求教画像老子

赵立波

听说孔子是求教过老子的,以至于中国学术两派在后来争执其中有无时而闹得不欢而散。道家、儒家各成经典其实还有很多的微小细节。

孔子热气腾腾地来到老子门前求教,老子很内向的一个长者,而孔子当时年纪还不算大,应该算是“子生也晚”。老子对孔子的话不多,但却耐人寻味:“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老子的心里,抱守最大的东西就是“道”和“自然”,告诫孔子要有一个很好的“去欲”的态度,这样才能像个大智若愚的智者,那些功利和物质的追求对身体和发展都是没益处的。话不多,但能感到老子直抒胸臆的气势,孔子年岁不大身份却也不低,不反驳,认真听,然后孔子就迈出了自己的一大步,他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让老子说去吧!孔子终于没有成为老子的学生,并且深度地另开一灶,在心底要和老子一决高低。于是轰轰烈烈的儒家革命开始了,这些一定得益于孔子坚强的抱守,与“道”相对产生出“仁”。

这段意识形态世界的开端异常热闹,老子和孔子因为各自的抱守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

那天学校组织去看老子和孔子的文化展,老子的东西并不多,一个汉代石刻孔子见老子的那个情景也展了出来,还有单独的老子和孔子的画像。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子蛮有兴致地浏览着,我们心想那么小的孩子能看明白吗?可是,那孩子竟突兀地指着孔子的画像对着妈妈说:“妈妈,其中的一位爷爷怎么都不开心呢?要哭鼻子的样子呢。”其他在一旁的人淡然一笑,年轻的妈妈笑了笑说:“这位孔爷爷那天画像的时候感冒了!”显然这种略带哄骗的解释完全是因她没有在心底理解孩子,更没理解孔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情商能超过婴儿,他们所看的完全发乎性情,孔子那淡淡的忧郁面孔定是经历周游列国不能实现自我理想而产生的,他悲凉却极富深度,他忧郁却极富仁爱,他成为中国东方第一位用爱阐释世界的第一人,西方则是耶稣。

那个孩子看到了孔子心灵的最深处,但是他能知道那位爷爷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難吗?与老子相比,孔子算不上潇洒。

儒家的道路虽然在孔子后越走越宽甚至一度独霸天下,但那时早已不是孔子。那充满艰辛的儒学道路,孔子虽一路疲惫却也一路芳香地走了下来。同样,抱守起了决定作用,没有人能让他自我退却,抱守的神圣终于再一次起了作用。

痛苦、挫折、磨难是属于人类的,甚或是人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这些,人估计就不能再有所谓的完美和发展,只有通过战胜这些,人才能完成自我,谁能说抱守残缺不是世上优美的姿势呢?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正是老子一直不再强调拼搏的原因。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正是孔子一直强调进取的理由。

中国的抱守态度一直传扬得很好,谓予不信,翻开厚重而泛黄的古书时,那些可爱的面孔温暖了每个国人的心,之后的屈原、贾谊、太史公、李白、杜甫,这个名单其实可以写得很长,那些让人温暖的故事很多,总之,因为抱守信念,从不后退才有了璀璨的花朵。

作为一名学生,常常为先贤的举动和思想感动着,学了那么多的古文最终于我何补呢?我想那些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吧!人是万物之灵,但又是万物中并不太坚强的一种动物,他只有获得精神支柱,坚守信念,通过自强不息的抱守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抱守的态度很重要,保守的态度要不得,每当遭遇挫折时,想一想古人如何挺过来的,不妨深度思考一下。

历史是一面放大镜,而脆响的翻阅早已代替了昔日的叹息,在那里面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世界上最优美的态度。

因为抱守,所以坚强!

(郭旺启摘自《江淮时报》2017年10月10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求教画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画像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梦游
呆奇的故事
智者老子
巧布阵拜师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