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梯度视角下闽台产业转移分析

2018-02-27陈茹云蔡炳水

关键词:闽台第二产业台湾地区

陈茹云,蔡炳水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随着产品周期变化及时间推移,创新型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会由高梯度的国家或地区向低梯度转移。福建省应抓住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契机,承接台湾优势产业转移,促进本省产业经济大发展。

一、闽台两岸经济现状

2008—2015年,福建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呈缓慢上升趋势。近年,随着福建省台湾农民创业园持续发展,该省第一产业快速发展。截止到2016年,福建省台创园已累计入园551家台资农业企业。2008年以来,福建省第二产业趋势虽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速度较慢,其产值长期稳定在台湾产值的1/4。

近4年,福建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稳定在8%以上。台湾保持在1.6%,表明第一产业已不再是台湾主导产业。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第二产业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都超过50%,可见,第二产业仍是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支柱产业,但台湾地区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下降,而福建省反复波动,没有明显增减。截止到2015年,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已超过40%,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通过比较两岸产业数据可知,两岸产业存在互补性和共同性,应重视闽台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

二、闽台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梯度主要受2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创新因素,一般用劳动生产率表示;二是产业集中因素,本次研究采用各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例来表示,从而体现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程度[1]。

创新因素的具体公式表述如下:

式中:Li代表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Vi代表该地区i产业增加值;VAi代表全国i产业增加值的平均数;Pi代表i产业的从业人员数;PAi代表i产业的全国从业人员平均数。福建省与台湾地区2008—2015年创新因素系数见表1。从表1知,福建省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处于高梯度地区,而台湾第一产业已经彻底完成产业转移。2017年福建省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在产业转移的同时提高特色项目的质量。第二产业的数据表明,福建省和台湾的创新基调基本一致,即台湾在产业转移的同时福建省也在加紧提升技术水平。第三产业的数据则表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迟缓,而台湾保持在高水平状态。2011年开始,福建省第三产业创新因子逐渐变大,而台湾逐步下降,表明台湾第三产业正在向福建转移,但效果不佳。可见,福建省在保证第二产业的创新优势的基础上,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创新速度,赶超沿海其他地区承接台湾第三产业的速度,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的合作。

表1 福建省与台湾地区2008—2015年创新因素系数表

产业集中因素具体公式表述如下:

式中:Ci代表i产业集中率;Vi代表该地区i产业增加值;Di代表该地区i生产总值增加值;VAi代表全国i产业增加值;DAi代表全国生产总值增加值。福建省与台湾地区2008—2015年产业集中因素系数表见表2。从表2可知,福建省第一产业的集中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2008年之前建立了花卉产业区、果蔬产业区、茶叶产业区、渔业产业区、物流产业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并形成较大规模。但从2008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福建省早期承接的台湾第一产业已开始向内陆转移,集中程度开始下降。第二产业直至2012年,福建省的集中率首次突破1,并在未来3年里,稳步上升。福建省仍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推动产业园良好运行。台湾从2008年开始,第二产业一直稳定在0.95左右,再次表明台湾第二产业的转移逐渐接近尾声。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在2009—2012年的集中系数大于1,略胜于福建省,而近2年,台湾地区的集中系数逐渐下降,2015年甚至低于福建省。这表明福建省开始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具备承接第三产业发展的能力。

表2 福建省与台湾地区2008—2015年产业集中因素系数表

产业梯度系数具体公式表述如下:

式中:Gi代表该地区i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本次研究设定福建省在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三大产业的转移速度和转移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计算福建省和台湾地区产业梯度系数,比较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系数的变化,为产业进一步的转移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获得福建省、台湾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福建省与台湾地区2008—2015年产业梯度系数表见表3。

产业梯度系数主要表明该地区的某产业在全国产业中所处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认为该地区的某产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能否成为高梯度产业还要取决于周边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从表3中2个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可知,福建省第一产业处于高梯度产业,而台湾地区则完全退出第一产业的竞争,成功转移。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第二产业系数都大于1,虽然福建省略高,但福建省第二产业的创新因素和产业集中因素不断上升,产业集中速度高于台湾。创新因素虽在上升过程中,但台湾已趋于稳定、成熟。第三产业两地差异悬殊,虽然台湾地区从2008年至今一直下降,但8年系数均大于1,梯度优势非常明显,处于主导地位,而福建省基本在0.2左右,处于低梯度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表3 福建省与台湾地区2008—2015年产业梯度系数表

三、闽台产业梯度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梯度系数体现一个区域某产业的竞争力,闽台两岸的产业梯度系数表明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在三大产业的承接过程中各有优势。福建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若要进一步提高福建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必须提高创新因素和产业集中因素。创新因素重点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集中因素重点在提高产业增加值。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是提高产业增加值。因此,影响产业梯度系数最大的因子是产业增加值。

产业增加值的具体公式为:

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从该计算公式可知,产业增加值要变大,可以提高产品的总产出,或者降低产品的中间消耗。其中,影响产出的因子包括自然条件、政策支持、市场开拓、劳动力资源、生产技术等;影响中间消耗的因子包括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经营管理等。因此,影响产业梯度系数的具体影响因子如下。

(一)自然条件

福建省土地面积1.24×105km2,是台湾地区土地面积的3.44倍。2015年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列全国第1位,达到65.95%。2016年福建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为5 468.8 m3,超过了台湾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4 520 m3。2015—2016年,福建省人均用水量上升了58.3%。其中,地下水上升35.62%,工业、农业用水分别下降了5.42%和9.77%。截止到2006年,福建省发现矿产11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69%,矿产种类齐全。1978—2011年,福建省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达到60%,最近5年下降到37.16%。福建省2015年和2016年能效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达到7.7%和6.42%。可见,福建省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对进一步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

(二)政策支持

2009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明确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区内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2010年6月海峡西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签字仪式,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必将对两岸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先后出台,2011年3月福建省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年11月福建省发布《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2014年7月福建省发布《平潭综合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方案,强调两岸趋于合作的重要性,为两岸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等,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为创新两岸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

(三)市场开拓

2015年,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为50 251元人民币,虽然远不如台湾人均生产总值的22 530美元,但是中国总消费人口基数大。因此,台湾需要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输入中国。近年,福建省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2015年达到11 268 011万美元,但主要出口国为日本、菲律宾、美国等,表明福建省的产品和服务仍未达到国际化水平。台湾的外贸发展已相当成熟,各项标准均已经实现国际化。福建省可借力台湾大力发展自己的外贸,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四)人力资源

2016年,福建省常住人口数达到3 87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为2 797万人,是台湾地区就业人口总数的2.48倍。福建省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为63 138元/年,台湾各行业受雇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为128 864元/年且每年以0.62%的速度增长,超过福建省工资水平的1倍。可见,福建省相较于台湾地区,不仅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劳动力成本更低,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条件。但是,福建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大专以上的比例仅为10.4%,与台湾的人力资源水平差距大。2015年6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意见》。2017年3—4月福建省相继出台《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申报确认实施办法(试行)》《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遴选办法(试行)》《台湾优秀人才来闽创业创新支持实施办法(试行)》《在闽台资企业人才高地申报确认实施办法(试行)》《闽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支持办法(试行)》。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弥补福建省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短板。

(五)生产技术

近年,台湾第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的规模化。台湾注重产品的生命周期,遵循“3-6-1“模式,即3个月的产品研发,6个月的市场推广销售,1个月的库存清理。这种高速度的运转模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非常高。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服务同步流程,不仅要解决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等各方面的问题,还要保证产品符合市场标准。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不仅是福建省需解决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市场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生产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无法销售主要是因为缺乏国际认证。因此,福建省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应该努力达到国际品质标准,才能使产品走向国际化。

(六)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有序、及时供应生产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台湾制造业在这一环节对供应商调查严格,主要包括供应商的企业文化、产能、价格评定和自身对该供应商的产能需求评估。台湾企业通过严格的供应商审核确保生产资料效能最优[3]。福建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缺陷,在生产资料效能上没有细化供应商的指标,更谈不上达标。生产资料的库存多、交货时间长使产品的中间成本提高。在生产资料的规模效能上,福建省应借鉴台湾的标准,再结合自身本土的特点,选择高质量的供应商。

(七)经营管理

台湾的企业经营管理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与福建省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与此同时,台湾又融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手段,这正是福建企业比较薄弱的地方。以制造业为例,台湾企业最注重改善直通效率和有效分析问题,包括完整的制造流程设计、完善的验证过程、有效的监督检验、不间断搜集现场数据、快速的现场解决系统、可供参照的作业标准书。有效的监督检验需要依靠监督机制,福建企业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数据的现场搜集,福建企业智能化还有待提高。福建严重缺乏能迅速解决现场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福建省在经营管理方面还需向台湾地区学习更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从多方面改善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管理手段。

四、闽台承接重点产业的建议

(一)建立产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

福建省正在大力建设产业园。2017年3月福建省办公厅正式印发 《2017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在长乐建立数字产业园。2017年10月,厦门旅游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此之前,厦门已建立跨境电商产业园、软件园等。2017年11月,泉州正式启动“闽南数据湖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应用于城市数据和大数据。在此之前,泉州已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福建省主要城市的产业园遍地开花,但承接台湾产业时没有专业的团队。因此,建议在福建省重要产业发展的园区里,设立与台湾相衔接的产业协会,定期进行交流学习。

(二)创新经营理念,提高产品附加值

企业管理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管理制度。每个企业的发展不同,管理制度的制定也会有所差别。但是,随着福建省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向国际化的趋势已成必然,所有的在营企业必须改善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物流模式等,引进台湾创新的经营理念,包括生产智能化、销售国际化、物流自动化等,节约经营成本,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产品自身的附加值。

(三)成立闽台产业学院,加强人才培养

闽江学院下属的新华都商学院以建立“中国内涵的世界一流商学院”为愿景,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福建农林大学下属的安溪茶学院拥有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与“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实现强强结合,为其在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等提供强有力支持。学院发展目标明确,在人才培养上,可以聘请当地企业家、管理人员到学院传授实践经验,聘请台湾相关产业研究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创建闽台两岸产业学院的交流学习机会,让学生走进台湾的产业办公室、工厂、研究所等,保证每一个产业学院走出去的学生都与时俱进,了解本产业发展最前沿的信息,掌握本产业最核心、最先进的技能[4]。

[1]贺曲夫,刘友金.基于产业梯度的中部六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之重点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2]林定芃.自贸试验区背景下的闽台经济金融合作[J].发展研究,2017(7).

[3]张双辉.规模生产技术:台湾制造业的竞争力[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3).

[4]叶芳,朱孟楠.闽台金融合作的新态势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5(8).

猜你喜欢

闽台第二产业台湾地区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当代台湾地区法学教育与司法官训练制度之现状与启示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