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2018-02-27曹俊
□ 本刊记者 曹俊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南宁)展,重点展出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2018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十个主要进展和成果。
一 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为“八个观”: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四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六是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七是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八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点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路径。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是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之后,在全国性会议上全面阐述、明确宣示的又一重要思想,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二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把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明确国务院行使的职权包括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点评: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不仅是对国家发展理念重大调整的法律认可,更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完美契合;不仅明确了国务院领导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还要求国家行政机构据此进行战略重塑;不仅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根本大法做保障,还要求所有法律都必须绿色化、生态化。
新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个打通”
三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部分,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
点评:这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美丽中国建设有了更加科学的组织保障,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 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粱八柱”基本建立。核安全法全面施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29个省份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20个省(区)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推动解决7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省(区、市)基本实现地市督察全覆盖;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将党中央决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点评:党的十九大开启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走向法治化、制度化。而法治化、制度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强化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政治定位明确,责任主线清楚,责权关系统一,问责机制强大。政治定位决定责任主线,责任主线决定责权关系,责权关系决定问责机制。这是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的一个基本逻辑。
五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三类目标,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各项标志性战役有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Ⅰ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
点评:生态环境是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责任。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生态环境质量之所以能持续改善,靠的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担起政治责任的坚定决心,靠的是有关部门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政治自觉,靠的是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六 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
按照保护有限、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持续优化。15个省份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余16个省份基本形成划定方案;国务院批准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开展“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通报17个自然保护地典型违法案例,约谈7个自然保护区所在市(州、区)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人。
点评:划出一条线,生成一张图。约四分之一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尽揽绿水青山,守护生态安全。划定之后,重在严守,严守离不开监督。严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就是要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就是为改善环境质量做贡献,就是为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支撑。
七 美丽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守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设美丽城乡,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表彰命名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平台载体和典型引领作用。
点评:城市要更美好,乡村要振兴,必须靠绿色引领。引领需要标杆,标杆的首要精神是坚守,守护绿水青山,充满情怀,敬畏自然,不急不躁,有一种大智慧。其次在于创新,创新机制体制,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坚守和创新中,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路径,不断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和制约。
八 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稳步推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一批节地新模式、新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循环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资源产出率显著提高。
点评: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绿色转型。这是一场涉及能源、资源等重大领域的深刻变革,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九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计
持续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达成一揽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稳步推进国际公约履约,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点评:在全世界所有政党中,把生态文明列入执政纲领的,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的,中国是第一个。这两个第一,目前也都是唯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既重视中国国内生态环境,对中国的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也强调中国在全球的作用,正在向全球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合作的形成。
十 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绿色发展理念正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依法排污治污、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正在形成。《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积极响应“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点评:生态文明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因而最容易入脑入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拥护。而理念一旦成为自觉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