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精准脱贫攻坚
2018-02-27
论坛围绕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经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探索,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政策机制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李育材:
目前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却被边缘化,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污染风险日益加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促会副会长潘家华: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破解在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对乡村的虹吸,工业对农业打压的藩篱,从而实现城乡互通,工农一体,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城乡间的要素要互通,城市的优质资产可以下乡,农村的优质资产可以入市。乡村振兴需要一种机制性的内生动力,而不是被动的、重复的、施舍性的,如村村通、农业补贴等,都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司长,研促会常务理事高俊才: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理念上,而且体现在实践中,古时书院、寺庙大都建在山川秀美之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先进文化互相交融,既是精神财富,又可转化为物质财富。好的生态环境,既有自然属性,也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在乡村振兴中要加强古村落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在顺应自然村较快减少趋势的同时,要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留住乡愁。在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要趋利避害,文化发展要追求高品位,重视社会效益,防止低俗文化和拜金主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金三林:
乡村振兴不仅要补乡村之短,更要扬乡村之长,彰显乡村的价值和功能。不是因为乡村衰败而去挽救乡村,更重要的是因为乡村有它独特和重要的功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弥补城市功能的缺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原住民和原住民的生活就是乡村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既要发展文化产业,更要遵循和保留乡村文化,要处理好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掘利用的关系。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不一样,乡村价值功能特色不一样,应根据乡村不同的人文地理、气候特征、历史传承、经济基础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发展路径。
华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促会常务理事刘坤:
个人和企业只有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国家的梦想,才能焕发活力、不断前进。企业在做好环保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同时,也要积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给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同时也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积极通过建设生态惠民工程等多种方式,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委常委、区总工会主席白涛:
成都市金牛区打造“生态+”模式,助力精准扶贫。金牛区从2010年起对口帮扶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以打造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城乡为抓手,协助石渠县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引导和帮助石渠创建生态细胞,将金牛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理念带进石渠,培育打造一批石渠“生态镇、生态村”项目,打造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帮助石渠完善垃圾车、垃圾桶等城市基础设施设备,提升县城绿化植被和绿化景观,添置路牌标识、生态公厕和执法车辆等基础设施。
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
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和群众贫困互相交织、互为因果。大宁县着力破解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不紧的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实践“购买式造林”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靠市场主体的获利机制推动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架起了桥梁和纽带,强化造林者的责任,确保造林成活和贫困户收益;赋予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权利和自由,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副县长王金良:
围场县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里,锤炼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如今,又靠着这种不忘初心,战天斗地,誓叫荒野变绿洲的时代精神,全面打响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围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整治,走出了一条“以农村环境整治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扶贫之路,为脱贫攻坚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区县长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