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智造”浪潮下的高科技园区巡览

2018-02-27

智能制造 2018年8期
关键词:昌平智造中关村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兴起,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同时,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变革。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战略定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技创新中心首次明确成为首都的核心功能。围绕新的发展定位,北京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按照北京总体战略部署,地处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在新时期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昌平在首都发展新格局中的定位。昌平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园区,作为昌平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主要承载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阵地,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要求,目标建设成为首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北京市中关村昌平园,原为1991年成立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昌平园区”;1999年,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2009年,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本期,编辑在“高科技园区巡览”专题中,将采用“数说”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在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潮中,北京北部的这朵独特“科创之花”。

空间布局

规划面积:51.4平方公里

政策区块:已建或在建的昌平园中心区、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北京科技商务区、北汽福田产业园、三一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共计29个政策区块。

◎ 昌平园中心区:5平方公里,核心区

◎ 未来科学城:13.14平方公里,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主平台之一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7平方公里,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 TBD科技商务区:9.46平方公里

◎ 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6.44平方公里

已开发、待开发土地面积:

◎ 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890.72公顷

◎ 累计供应土地面积:2306.29公顷

◎ 累计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766.28公顷

◎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607.48公顷

◎ 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989.94公顷

◎ 可出让工业用地面积:84.92公顷

◎ 可腾笼换鸟产业用地面积:23.13公顷

产业结构和规模

6大产业基地:昌平园中心区,未来科学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三一产业园

5大支柱产业: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

“十二五”期间,昌平园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30.2%,2016年达到3669亿元,已形成“能源、电子信息”2个千亿级,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3个百亿级产业。

截至2017年上半年,入园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国家高新企业900家,上市、挂牌企业87家。

能源产业:450家企业,年收入1200亿元(2016年)。汇集神华、国电、华电、华能、国能等投5大能源公司;3大石油公司研发总部和下属子公司;以及北京神雾、中信国安盟固利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科技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超过1500家企业,年收入1066亿元(2016)。汇集有中软股份、高德地图、263网络、慧聪网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等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近600家企业,年收入236亿元(2016),汇集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瑞士诺华制药、乐普医疗、博奥生物、百济神州、品驰医疗等一批大型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

新材料产业:290家企业,年收入241亿元(2016)。汇集中国商飞北京研究中心、有研亿金新材料、探路者等企业。

先进制造产业:超过500家企业,年收入564亿元(2016)。汇集北汽福田、康明斯发动机、三一重工、臻迪无人机等知名企业。

科技创新

高科技人才:科技活动人员42,000人,本科及以上72,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44.8%。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03名,“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人才43名。

研发支出和成果:年度研发经费支出133.9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32%和28%,技术合同成交额47.7亿元,同比增长6.2%。

“十三五”目标

到“十三五”末,园区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昌平国际一流科教新区建设的核心支撑作用更加强劲,成为带动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产业规模:在“十三五”时期,园区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10%,到2020年,入园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

产业结构: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收入比重显著提升。由央企、民营小巨人企业、小微企业共同支撑的发展格局初步成型。

发展水平:园区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持续下降,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达到北京市要求。园区投资强度进一步提升,地均产出、人均产出大幅提高,到2020年,园区地均产出率达到110亿元/平方公里,劳均产出率高于中关村平均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园区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技术收入实现翻番,超过350亿元,技术合同输出额达到75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4%;主导或参与研制多项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产业和前沿领域技术,园区专利申请量超过0.9万件。

国际化水平: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园区骨干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园区重点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显著增强。

猜你喜欢

昌平智造中关村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窗外的迷你世界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Time difference based measurement of ultrasonic cavitation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①
Investigation of cavitation bubble collapse near rigid boundary b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3D打印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