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途径
2018-02-26汪晓明
汪晓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的信息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已然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常态手法。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整合教学也亟待我们一线信息教师去探索和实践。从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整合三个途径进行阐述,将不同层面的育人理念一脉贯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可持续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长久的现代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途径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它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早已渗透在其他学科之中,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应该以试验精神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努力寻求不同的途径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方式进行整合,有着力于以发展性目标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促其成为具有“生活力”的“长久的现代人”的教学精神和追求。
一、学科内整合,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所谓学科内整合,就是对本学科当前使用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关于教材,地区不同,使用的版本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地区,由于版本和印刷次数的原因,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顺序也有变动,但各有特色和优势。因此,在预设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时,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调配、再组合,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实际和认知特点的方式组织教学,能更好地实现课程基础目标,达成发展性目标。
比如“规划工作表”,教材仅用一段文字介绍了什么是规划工作表及工作表的两个关键要素。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规划,怎样规划,我对本部分教材顺序作了部分调整,增选了贴近生活的“超市库存表”素材。学生分别以超市上架员、会计和质量监察员的身份对库存总表进行重新规划,生成适合自己查看、方便操作和统计的工作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我们将“行”过的生活经验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学生从什么是规划工作表,为什么要规划工作表,到怎样规划工作表,循序渐进地理解了规划工作表要素,也明白了技术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只要教师以“一切为学生”的态度来分析并“重组”教材,就可解决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多样性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协助学生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创新能力奠定理论基础。
二、学科间整合,丰富了内涵
学科间整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将两种或以上的学科融入一堂课中进行教学的狭义学科整合更适用于我们的分学科教学。
分学科教学,由于教师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学科,各学科之间或多或少存在脱节,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当教师理性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就能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掌握到更多的技能,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为有“生活力”的人。
比如“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我将七年级生物作为融入学科,选用“食物链”为探究主题,分为“探索·技能·创作”三部分,不仅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参与广度。在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动手“做”的能力,达到教学做合一。情感态度在感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得到同步发展。
整合就是为了改变分科教学分割学习的弊端,丰富学习内涵,拓展思维空间,为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加完整的未来的“人”打基础。只要我们找准了整合点,就能更好地使今天的“育人”与未来人才需求相统一。
三、课内外整合,拥抱科技,养成“生活力”
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拥抱生活,善待科技,使之能适时地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比如“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当屏幕出现由大型3D打印机喷绘而成的别墅、楼房和展厅;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肿瘤科团队将3D打印的人工椎体成功植入一名脊索瘤患者并切除了病变脊椎等“高科技”滚动图片时,“一切知识都是为技术的发明创造做准备,一切技术又都服务于大众生活”,焉知今天我们这种开放并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传播给学生的知识和思想,以及科技带来的震撼,不是他们明天乐于创新发明的动力?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而教材的更新远远滞后于科技发展的迅猛。学生要具备更强的“生活力”,必须在教学中融入现代生活,将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引入课堂,加强未来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日益更新的发展需要。只要我们坚持生活教育并使其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就能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使其成为“长久的现代人”!
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具备综合信息素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贯彻对“人”的发展的教学。只要我们打破教材局限,找准整合点,通过不同的整合途径,以恰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只让学生学得不重复,学得不机械,还要在目标上纵深衔接,将国家、学校层面的育人理念一脉贯穿;在内容上互通互融,还知识整体面貌;在实施上,张弛有度,为课程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就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备未来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永不过时的“现代的人”。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