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一次逃跑

2018-02-26霍君

当代小说 2018年12期
关键词:铁蛋割麦镰刀

霍君

他和她疯狂地奔跑。绝对不是电影里的慢镜头,他们的奔跑一点也不浪漫,更缺少诗意。是那种目眦尽裂的,拼了十二分力气的奔跑。他们手里各自拎着一把镰刀,在麦垄与麦垄之间的空隙间奔跑。亮闪闪的刀刃,随着奔跑的节奏晃动,无目的地割去麦垄里麦的头颅。那些籽粒饱满的头颅,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就香消玉殒了。快,快啊,后边的人追来了!他的嗓子撕裂了,喊出的声音像蛇吐出的芯子,惊悚而又险象环生。女人的鞋子已经跑掉了一只,这点和电影里惯用的伎俩有些相像了。女人不说话,她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用来回应,一心一意地奔跑,一颗清鼻涕从鼻孔里甩出来,跌进朦胧的晨雾里。

一大片嘈杂的声音渐渐迫近,黑压压地朝着男女压过来。快,快啊——男人回转身子,把镰刀交到右手,腾出左手拉住女人。用他手臂的力量带着女人奔跑。可是,年轻女子实在没有气力了,即便借助男子的手臂,也无法顺畅地完成跑动了。当女子意识到这点时,她用从眼底生出来的既绝望又坚定的触须,死死地抓住男人的眼睛。男子立即明白了她的意思,却含着泪水摇了摇头。女子知他不忍心,就决绝地将手从他的掌心里抽出来。后边迫近了的人群,看见了女子的这个动作,他们谁都以为女子妥协了,准备放弃无望的逃跑了。

猛然,女子不知从哪里来的力量,奔跑开始加速,边跑边撕扯开自己衣服,裸露出雪白的胸脯。右手的镰刀高高地举起,刀刃对准胸膛,在薄雾中来了个漂亮的亮相,带着一股潮凉嵌入肌肤里。此刻左手也跟上来,与右手合力,向下拉动刀柄。血见到了外边的世界,撒着欢儿地往外喷涌,从敞开的肚腹开出一大朵流动的红花。花太红了,薄雾后边那颗淡淡的太阳,因为自惭形秽,隐匿了身形。

帮忙啊——女子的双睛瞪裂,两条殷殷红线在扭曲的面庞上惊恐地游走。

啊,啊,啊——男子仰头狂啸三声,然后挥舞手中的镰,对着女子的要害处劈过去。女子看着他,嘴角慢慢上翘,迷人的笑意弥漫开来,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永远不分开。

是的,永远不分开。男子手里的刀头调转,银光一闪,刀刃割破了脖颈的大动脉。他和她的血交汇,拥吻,缠绵。两个身子彼此支撑,呈一个“人”字形钉在麦地上。那片麦早被染成了红色,铺展在天地之间,令万物惊心动魄。

一只吸食露水的胖虫,伸着雪白的颈张着小嘴,定格在静止的时间里。

村长墙头子那年十二岁。那时的农村学校,每逢麦收时都会放麦收假。出事的那天,他和同学跟在割麦的社员后边,捡拾落在地里的麦穗。麦垄很长很长,站在这头一眼望不到那头,再续上一眼,还是望不到头。尤其是有薄雾的日子,视线刚走了不远的路,便被阻隔了。早晨的露水凉意很重,打湿了墙头子的裤腿儿,但墙头子却浑然不觉。他在割麦的社员里发现了两个人,不知道为什么,第一眼看到这两个人时,他就有了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两个未婚男女,男的是黑五类的崽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竟敢和贫下中农的女子搞对象。这女的也是不要脸,家里不同意,就和男的一起逃跑,听说都跑两回了,如果不是给逮回来,没准连孩子都造出来了。女的家人差点把两人的腿打折了,后来写下了血书保证分手,才饶了他们。但是双方的家人还是不放心,日夜派人看着,到哪后边都跟着人。

墙头子听家里大人议论过,说两人好像是真的分手了。老长时间没有闹腾了,安安静静地到生产队干活,安安静静地回家。最重要的,在家人的安排下,女方顺顺当当地订了亲。还听说,可能麦收一结束,女方就该出嫁了。只要棒子狠,天下就没有打不散的鸳鸯。他们隐没在割麦的队伍里,认认真真地低头割麦,甚至谁都不抬头看谁一眼,完全一副陌生人的样子。形影不离的家人放松了警惕,顾自在自己的麦垄里往前拱。不争气的儿女太给家长丢脸了,简直在人前没法抬头。偶尔有社员,会趁着给麦子打捆的时机,朝着男女瞟上一眼。男女的表现让人失望,人们一方面鄙视和嘲笑他们,一方面又希望他们再整出点动静来,调剂一下长得像眼前的麦垄一样,枯燥又无味的日子。

墙头子和大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从男女的平静里,嗅出了大的震荡到来前的气息。所以,他的心不在捡拾麦穗上,怀揣着大难临头的惊惧,悄悄地注意着两个人的动静。墙头子发现,女子割麦的速度很慢,很快就被往前拱的人甩下了。男子年轻力壮,割麦的速度当然是一等的好,他也赶在了前边。过了多久呢,割麦的男人渴了,就拎着镰刀沿着割过的麦垄往回走,去寻放在地头的水桶。墙头子看见从雾气里钻出来的男子,眼神晶晶亮,像天上的猎鹰,它们的目标不是水桶,而是低头割麦的女子。他就要经过女子的身边了,忽然,女子将埋在金黄麦里的身子拔起来,灵巧地向后转,几乎没有过度,就随着男子一起进入到狂奔的状态。

尽管墙头子一点都不觉得突然,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但他还是被惊到了。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有人逃跑了。

就是这句话,提醒了专心割麦的人。他们逃跑了,逃跑了,跑了……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直抵逃跑青年男女家人的耳朵。追赶的队伍迅速纠结起来,这里边夹杂着捡麦穗的孩子们,其中也包括墙头子。奔跑的他,有一些亢奋,因为是他喊出的第一句啊,是他报的信息啊。如此壮阔的追赶,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十二岁的墙头子,手里没有镰刀,就挥舞着一把麦穗做武器,嗷嗷嚎叫着奔跑。少年的视线模糊了,一片朦胧中,隐约在肉身与肉身的缝隙,镰刀与镰刀的缝隙,看到钉成人字形的一男一女。沸腾的血液仿佛遭遇了冰川,瞬时间,少年的亢奋被冷却了。手里的那把麦穗,也加入了静止的行列,尖锐的芒刺沉默不语。

丧事是芝麻村头等大事,谁家死了老人,一村人都会行动起来。把头在大喇叭里一喊,这长串人名干这个,那长串人名干那个。然后人就根据大喇叭里分配的角色,撂下手里要紧不要紧的活儿,来事主家里帮衬。搭棚的,垒灶火的,烧火的,洗碗的,买菜的,切菜的,掌勺的,一切井然有序。而这一对殉情的男女,死得轰轰烈烈,埋得窝窝囊囊。大喇叭没有动静,双方的家人也没有动静。甚至,连哭声都沒有传出来。他们的死让家人蒙羞,当着众乡亲的面,家人咬牙切齿,死了好,死了省得丢人!看那样子,他们恨不得把薄棺撬开,趴在残破的尸体上咬上几口才解恨。

队里派了几个人帮忙打坑,抬棺木,草草掩埋。男埋在东南角的乱坟岗,女埋在西北角的荒地。他们隔着村子,隔着一条河水,隔着树木和杂草,谁也看不到谁。如此的死法,让他们失去了进祖坟的资格,必须要接受孤独的处罚。这个事情太大了,大到超出了十二岁少年承受的能力。和他一起见证死亡瞬间的孩子们,个个都成了演说家,他们嘴角流着白沫,十遍百遍地向不在现场的人,兜售他们的亲眼所见。他们会为某一个描述不一致的细节而争论,继而拳脚相向。只有墙头子不语,他又有一种预感,他注定要被卷入到一个激荡的波澜中。死亡不是结束,于他而言,是一个开始。

就因为他第一个报了男女逃跑的信息。少年不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什么,未知的忐忑盖过了来自惨烈死亡的惊恐。

果然,在女子下葬的第二天,女子的父亲寻上墙头子的家门。女子父亲不是来吵闹的,他是来感谢墙头子的。刚刚五十多岁的健壮男人,宛如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面色蜡黄地贴着墙根儿,借助墙体的支撑完成每一步行走。墙头子一家人正围坐在堂屋里吃早饭,吃完了好下地去割麦。饭桌上没有人说话,筷子触碰盘碗的声音,嘴巴咀嚼食物的声音,混合成一首没有旋律,没有秩序的曲子。没有人议论刚刚发生的大事,大人不发声,孩子们也不发声,每个人的眼神都是谨慎的,拒绝和其他的人对视。唯恐一对视,眼里藏的谨慎就会被对方碰碎。尤其是墙头子,他怕家人向他投来责怪的目光,问询他为什么偏偏是他,让整个家庭和死亡事件扯上关系。可是没有,家人集体沉默了。越是这样,墙头子内心不祥的预感就越发强烈。

心思不在饭碗上的墙头子,第一个看到进院子的女子父亲。十二岁的少年大张着眼睛和嘴巴,嘴巴里的几颗高粱饭,也借着这个机会探脖子往外瞅。刚一探头,就从舌尖上失足坠落了。一桌子的目光,追随着少年的目光,降落在脚步踉跄的来人身上。参差不齐的咀嚼声戛然而止,二叔来了——

女子父亲站在了吃饭的堂屋里,并不理会一家人的惴惴不安,蜡黄色的面皮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搓了,艰难地朝着某一个点聚拢。搓出来的皱纹,层层叠叠的,居然有了类似喜气的效果。面皮笑着,眼睛却是凝滞的。

我来谢谢大侄子,要不是大侄子报信儿,死丫头就跟人跑了。大侄子,您坐着,请受我一拜!说着,女子父亲双膝一弯曲,嗵地跪在地上。几片灶门口的柴火叶子,被惊飞了,有一片慌不择路,栽进饭盆的高粱稀饭里。砰,砰,砰——是女子父亲在用头触地。墙头子家人此时已经反应过来,慌着去拉地上的人。却拉不起来,女子父亲的身子仿若是焊接在了地上,根本奈何不了,任凭头颅和土地合谋,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砰砰砰。

每一天的早上,只要墙头子一家人刚围坐在堂屋的饭桌前,女子父亲一准儿就到了。在脸上堆积笑容,说感谢,然后对着墙头子磕响头。头上的新伤套着旧伤,旧伤套着新伤,一副血肉模糊的模样。把破败的院门关上,他会跳进来。说也奇怪,女子父亲的身手变得异常活泛,还没等人看清楚,他已经跃墙而入了。村里人谁劝,他也不吭气,朝着那人呲一下牙。呲牙的时候,人们惊骇地发现,女子父亲的头变成了一具骷髅。没有血肉,只是一副白森森的骨。人们纷纷退避,再不敢上前,暗中祈祷我佛保佑。墙头子家人更不敢怪墙头子了,那孩子早吓破了胆子,整日里茶饭不思,病病殃殃。一天竟发起了高烧,一个劲儿地说不是故意的,哎哟,不是故意的啊,饶了我吧。家人都跟着落了泪,早上站在院子里等女子父亲,见女子父亲又飘过来,一家人齐刷刷地跪了下去。求您了,亲二叔喂,我们全家都欠您的,给你赔罪了……也是以头触地,磕得砰砰砰响。

墙头子一家人的行为,并不在女子父亲的视线里。他对着墙头子,认真地启动每一道程序:让干枯面皮上的皱纹聚拢,摆出微笑秀,接着双膝跪地,口中念念有词,头和地完成一系列坚实的触碰。很程式化,一个程序不多,一个程序不少。然后起身走人,当屋子里的其他是空气。村里人都说,这人八成是精神有毛病了。造孽啊,真是造孽。

拿一个精神出毛病的人咋办呢?暑假开学后到镇上读中学的墙头子,为了躲避女子父亲,住在镇上的姑姑家里。开学的第一天,下起了大雨,穿着雨衣的墙头子准备去上学,刚一推门儿,就见女子父亲在院子里橛子似的立着。没被雨具遮掩的身子,任凭雨水的肆虐与抽打。墙头子狠狠地一个激灵,脑子里想着快速离开院子,跑得无影无踪,但身子牢牢地焊接在地上,根本拔不出来。等女子父亲行完了大礼,转身而去。一汪拥抱在一起的血水,终于抵挡不住雨水的冲刷,落了个四散分离的下场。墙头子胃口一阵痉挛,嘴巴大大地打开,吐出来一堆五彩的污秽之物。红色的是惊恐,蓝色的是无助,黄色的是悔恨。自己怎么就喊了那句后患无穷的话呢?

芝麻村有高人指点墙头子家人,不如给孩子请个替身,说不定管用呢。抱着有病乱投医的心态,墙头子家人果然去蓟县山上的庙里,花钱为墙头子请来了替身。穿上衣服的替身和墙头子等高,眉目传神,冷丁看上去和墙头子别无二致。像,真像!见了替身的人都这样说。再像也得关键人物认可才是,于是,墙头子家人前去诱导女子父亲,说我们心疼二叔,让墙头子回来住了,以后您不用再往镇里跑了。不信,您来家里瞧瞧,墙头子就在家里呢。已经丧失和人正常交流能力的女子父亲,这番话却是听明白了,果然随着墙头子家人,颠颠地看了个究竟。让墙头子家人长出一口气的是,女子父亲真的把替身当成了墙头子,天天去拜谢。这一来,墙头子终于可以安心学业了。

就到了唐山大地震那年的春天。在这之前的芝麻村,经历了相对安静的一段日子。村人辛苦地劳作,浸泡在枯燥冗长的日子里。女子父亲的拜谢风雨无阻,除了自己的额头受损,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的意思。总之,日子相对平稳,很像各种调料下到没烧热的油锅里,只发出一两声轻微的刺啦声。然而,这一天就不一样了。一群人进了墙头子的家,说墙头子家里搞迷信活动,多余的话一句不说,抡起家伙就砸墙头子替身。替身不是泥塑的,砸碎也是颇费些气力的。正热火朝天地砸着,突然来了女子父亲。瘦得如同薄薄相片纸一样的老人,发出哞哞的叫声,冲向抡着榔头的人。那是他的恩人,他们怎么可以砸呢。砸塑像的人一见有人阻拦,更是来了精神头,一个个哇呀呀怪叫,眼珠子冒火星儿,可着劲儿地把塑像毁掉。塑像的坚持最终敗给破坏它的人,以粉身碎骨的形式呈现在公众视野。女子父亲更加地疯狂了,向着天空哞哞地嘶叫两声,然后腿用力后蹬,两只麻秆手臂飞扬,做出一副准备进攻复仇的姿势。

在爆发前,他却静止不动了。腿后蹬,手臂飞扬——死在勇猛进攻的路上。

墙头子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大概是从看过日本的《蓝色生死恋》吧,为爱情殉情的男女,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看来时代真是变了,他们不再是羞耻的代表,人说的时候口气和神态都是满满的钦慕。哼,那算个啥,过去我们芝麻村有两个人,私奔不成殉情,用镰刀互砍对方,整整砍了一百多刀。那就是传说中的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现代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每每听到如此言论,墙头子依旧不发表任何看法,拒绝描述当年的亲眼所见。殉情的男女以及殉情男女派生出来的事件,都存储在他记忆的疼痛区域里,根本不能触碰。一旦触碰,他会痛死。他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来稀释一下疼痛。作为民营企业家,同时担任村里支部书记的他,匿名资助了死亡女子的侄子。女子的侄子有一個很土气的名字,叫铁蛋子。也许是家人太希望他结结实实地成长,不要像他姑姑和爷爷似的,过早地横死。墙头子暗中资助铁蛋子完成了高中学业,又资助他读了大学。然而,墙头子内心的痛感还是粘稠得很,丝毫没有稀薄的意思。

一个文学爱好者,感慨男女殉情的故事,写了一部小说叫《最后一次逃跑》。墙头子有所耳闻,就在脑子里留下了些许的印象。真正触动墙头子,而且和《最后一次逃跑》产生渊源的,是后来的一些事情。首先,墙头子发现一个现象,如今的年轻人婚姻自由,但是离婚也太自由了。教室里上学的孩子,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单亲家庭,不是少了爹,就是缺了妈。墙头子觉得,离婚太随意,皆是因为婚姻基础太薄弱,爱情观出现了问题。哎,现在的年轻人哪。听说谁谁家的孩子又离婚了,墙头子也只能发出这样的嗟叹。现在的年轻人咋了?他的感慨往往招来宝贝女儿的白眼儿。宝贝女儿在天津读大学,超不过两周就回家一趟。

墙头子苦思冥想,他想做点什么,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让爱情重新庄重起来。这个点子一定要亮,最好亮瞎世人的眼球,让芝麻村一举成名,为以后的发展铺一条顺风顺水的路子。一举多得的点子在哪儿呢?忽然,几十年前的那对殉情男女,朝着墙头子晃过来。很有美感地晃,全景的奔跑场面,大面积的金黄。画面越来越近,飞扬的发丝,渴望的镰刀,最后定格在特写的眼睛上。青春的眼睛里注满渴望。然后几个大字从画面外飘移过来:最后一次逃跑。

最后一次逃跑。

墙头子的心一阵怦怦乱跳,他有些激动,因为他发现这个点子,也是自己表达歉意的一个最好方法。说干就干,经过一番策划,墙头子将芝麻村东南的一片土地流转过来,投资五百多万建了一个广场。这片土地可不是一般的土地,在它上面曾经留下爱情的绝唱。广场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最后一次逃跑”。广场正中央矗立着殉情男女的塑像,塑像是活动的,手持镰刀向着对方移动,镰刀慢慢穿透彼此的躯体,然后呈人字形绕颈依偎。躯体是透明的,当银镰破入肚腹时,肚腹的颜色由金色转换着耀眼的血红色。再看两个人的神情,弥散着幸福到永远的娇羞。塑像下的大理石石碑上,由著名篆刻家撰写的碑文,内容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事情远远没有止于此,墙头子从北京请来剧本作家,将最后一次逃跑创作成微电影的剧本。剧本有了,又组建了一个微电影团队,摄像化妆后期制作一应俱全。剧本的主演全部来自芝麻村即将步入婚姻的男女。凡是村里想结婚的男女,必须做一次演员,演一回《最后一次逃跑》。青年男女通过扮演剧中角色,切身体验爱情的珍贵,以达到珍惜眼前幸福的目的。能免费拍一次微电影,倒是挺好玩的,小青年们乐此不疲。拍好的微电影放在网络上播放,芝麻村一下子就火了,更多的人知道了芝麻村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多么缺乏爱情的社会,渴望爱情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到爱情的圣地膜拜爱情。奇迹出现了,无论是新结婚的男女,还是早些年结婚的男女,都有了集体的荣誉感,为了不给爱情村减分,大家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和和乐乐甜甜美美,成了名扬全国的爱情村。

作为企业家的墙头子,是懂得经营的。眼见着致富的机会来了,在村子发动首批村民,成立了农家院,专门为各地膜拜爱情的善男信女,提供特色农家饭和住宿。而且,每个农家院给予十万元的补贴。在首批开农家院的名单里,就有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铁蛋子。铁蛋子内心灵秀,研发出鹊桥会系列特色菜品,紧扣爱情的大主题,又极具农家风情,所用食材都取自乡村绿色蔬菜,令广大食客爱不释嘴。眼见着铁蛋子越来越出息,墙头子心里也跟着喜悦。事态正朝着他心愿的方向发展,怎么能不高兴呢。很快,墙头子发现,不光外来的食客喜欢铁蛋子的农家饭,宝贝女儿也爱吃,为了吃一口系列爱情菜,总是找借口从公司往家里跑。宝贝女儿大学一毕业,墙头子就给放在公司里锻炼,这可是他将来的继承人啊。

最近的墙头子真是忙坏了,自己公司准备上市,里里外外的事情一大堆。村里的事情还不能松手,市里市外的媒体一拨接着一拨,连新华网和人民网都报道了他们村的事情。女儿往铁蛋子家跑动,也就没有时间多想。即便有时间,墙头子也不会多想,女儿除了满足口腹之欲,会看上铁蛋子么?真是玩笑。直到有一天,墙头子和女儿谈论起婚事,说打算和某银行行长联姻,行长公子研究生毕业,一等一的才气和人品。和行长联姻,公司上市后多了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墙头子婉转地表达了他的意思,没想到遭到了女儿强烈的反对,她明确地告诉墙头子,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

大学时代的男朋友不是分手了么?

新交的男朋友。

谁?

……其实你可以猜到的。

我猜不到,到底是谁?

说就说。铁蛋子。

墙头子失眠了。他太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逼迫女儿和铁蛋子分手,等于把女儿往铁蛋子怀里推。即便不和行长家联姻,女儿这只白天鹅也不能让铁蛋子叼了。未来的女婿,起码是有家族背景的人,这样才和女儿匹配。想来想去,墙头子决定从铁蛋子身上下手。选择了一个恰切的时机,墙头子和铁蛋子进行了一次谈话。谁都不知道两个男人谈了什么,而且这次谈话除了两个男人,没有第三个人知晓。因此,当墙头子女儿的热情遭遇爱情的寒冰时,墙头子女儿莫名其妙。铁蛋子说,以后不要来了,我们没有结果的。他又说,我做了个梦,梦见爷爷了,爷爷很生气,他不让我和你谈恋爱。然后,就沉默不响了。任由墙头子女儿跺脚,流泪,捶打。

有时候男孩的心事也是猜不透的。看着伤心而去的女孩,男孩多么希望女孩初心不变,能够为他们的爱情坚持一下。她的坚持会给他抗击的勇气,他没有放弃,他只是过于薄弱,需要她的鼓励而已。可是这个女孩不懂,她留给了他一个背影。铁蛋子哭了。

伤心的女孩子没有坚持和铁蛋子的爱情,从小就任性的她,选择了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来报复铁蛋子。一切正中墙头子下怀,他向宝贝女儿保证,一定给他一个最豪华的婚礼。自己定的规矩不能破,在舉行婚礼之前,女儿和准女婿要拍摄微电影《最后一次逃跑》。正是麦收的季节,金黄的麦再一次恣意铺展,将芝麻村变成一个童话。拍摄剧组成为童话里的焦点,反正不再用人工割麦,闲下来的村民以及各地来膜拜爱情的游客,聚拢在拍摄现场看热闹。这一场微电影是多么的吸引人,它切合了当年麦收的场景,而且主演是大名鼎鼎的村长女儿和女婿。

这场演出是群众演员最多的一次,两三个月前,村里人听说村长的女儿要拍《最后一次逃跑》,就排起长队来报名,要鞍前马后为村长服务。报名的人里边就有铁蛋子。按说选群众演员这样细碎的事,用不着墙头子亲自过问。可是这次他过问了,关于女儿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他发现了名单里铁蛋子的名字,手里的笔已经准备在铁蛋子三个字下边打叉了,此一刻,笔不是笔,而是一把装有子弹的手枪。只要他的手指一扳动,铁蛋子就会死去。但是墙头子放弃了扣动扳机,他想让这个名字再多活一会儿,亲眼看看他女儿的幸福。小子报名的初衷不也是这个目的么,好吧,满足他。

日子选得也好,麦地里的一场生死诀别戏,刚好是数十年前男女为爱情殉情的那一天。特意为拍戏预留的大片未收割的麦,黄澄澄香喷喷的麦里,是正在弯腰收获的农民伯伯,农民叔叔,农民婶婶,农民阿姨,还有农民哥哥姐姐们。他们脸上努力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尤其是看到摄像机的镜头朝着自己摇过来,笑容开得旺旺的,簌簌地往下飘花瓣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戏中的男女开始奔跑,手里各自捉着一把镰刀。身后是追赶的村人。跟着他们奔跑的,是摄像机和摄影师。

戏中男女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奔跑,加上情绪不到位,最后一次逃跑不太像是最后一次逃跑。后边的群众演员都笑场了。停——导演叫了停,给演员说戏,群众演员又归位,手里的镰刀架在麦的脖子上,听候命令。正在听导演说戏的戏中女子,被太阳炙烤得心情焦躁,就走了心思四下张望。这一望不要紧,就望见了群众演员铁蛋子。戏中女子在心里打了个狠儿,天杀的,你来得正好!

机器摇动。戏中女子真的入戏了,她在奋力奔跑,汗水顺着脖子往衣服里钻。不管了,跑吧。戏中男子岂能落在女子后边,也在挥舞着镰刀奋力奔跑,汗珠子在特写镜头里晶莹地飞舞。眼看后边的人追了上来,戏中女子就要脱衣服,用镰刀切腹了。两个人的镰刀不是真镰刀,镜头里的切腹是假的。流的血当然也是假的,身上绑了血袋儿。切腹的时候,要有一个动作,就是要将血袋割破了,这样才会制造出血蹿出来的假象。可是出问题了,切腹的动作有了,血袋没有割破,也就是说血没有流出来。镰刀是硬纸壳做的,硬度不够。原来也是这样表演,从来没有失误过,偏偏这一次出现障碍了。

原本,出现障碍也不是多大的事儿,博取大家一笑罢了。演员辛苦些,完全可以再补拍。但是,这一回没有补拍的机会了。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群众演员,手里举着一把真的镰刀飞驰过来。是的,飞驰。不过是一个眨眼的工夫,那人就近了戏中女子的跟前。大喝一声,我来帮你!但见手起镰刀落,扑的一声,血柱子升腾起来,把半空当成舞台,来一次最绚丽的展演。

人看清了,那个群众演员是铁蛋子。此时的他正从戏中女子的肚腹中拔出镰刀——

向着自己的要害处割去。

责任编辑:段玉芝

猜你喜欢

铁蛋割麦镰刀
割麦栽秧两头忙
我就叫铁蛋
《花乱开》
割麦的老师
一把镰刀
镰刀与铁锤
醒悟
Spring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