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让孩子学会唱歌

2018-02-26林秀芳

新教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乐句音准唱歌

林秀芳

学会正确有感情地自信演唱并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演唱”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一节有效的唱歌课不应仅教会学生一首歌曲,使之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而应将歌曲作为学习的载体,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中习得唱歌的方法,享受以歌唱表达美的乐趣。本文以笔者执教的《可爱的家》一课为例,阐述唱歌课常用的有效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

音乐情境最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讓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感知音乐要素,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内化为音乐素养,有效降低歌曲教学的难度。例如,《可爱的家》共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其余几个乐句的开始都是弱起小节。为了让学生掌握弱起小节节奏,笔者在导入环节创设了师生问好情境。

字幕出示:非常|高. 兴 认 识|大 - 家

我|名. 叫 林 秀|芳 –0 ‖

笔者用双手食指做音乐小棒比划节拍并向学生问好,随即抛出问题:“你能不能模仿老师介绍你自己呢?”学生兴趣盎然,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解决了弱起小节和附点节奏等难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甲举手提出问题:“我的名字只有两个字,怎么办?”其他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

学生乙:非常|高. 兴 认 识|大 - 家

我|名. 叫 张| —某 –0 ‖

学生丙:非常|高. 兴 认 识|大 - 家

我|名. 叫 小 林|某 –0 ‖

教师可根据歌曲的特点和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乐句作为具体情境创设的音乐素材,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演唱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高效链接音乐知识,不仅解决了节奏难点,还激发了学生即兴编创的潜能。

二、反复聆听法

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因为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一首作品甚至一个乐句都是由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互相作用、交织而成的,呈现出的是抽象的音乐符号,这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直接作用于听觉感官的刺激能更为他们所接受,让他们感兴趣,吸引他们去学习去探索。因此,唱歌教学要立足于聆听,让美妙的“声韵”反复刺激学生感官,而后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使之感知歌曲的“意韵”,最终实现情感升华,让学生在理解歌曲音乐美的基础上真正感受音乐美。

因此,教学《可爱的家》时,从导入开始,到旋律增减游戏,再到感受二声部的美妙皆立足引导学生聆听——听课件音乐,听教师范唱,听同伴唱,听自己唱,从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需要强调的是,聆听不是盲目的,每次聆听应有不同要求,而且要十分明确地紧扣作品的音乐要素。如,学生唱会第二条旋律后,笔者提出要求: “同学们唱对了音准和节奏,也关注到了气息,现在听听老师唱的与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感知乐句力度的变化,再模仿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自然提升,夯实了唱歌的根基。

三、旋律增减法

听记和听辨能力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课堂上简单地教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势必造成音乐审美的缺失,学生即便唱会歌曲,记住本课乐理知识,甚至背唱歌词和旋律,情感也是木讷迟钝的。为此,教师要在原有歌曲学习过程中巧用增减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听辨、记忆旋律,最终达到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效果。

《可爱的家》第一、二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四乐句旋律亦基本相同,向上发展形成一个小高潮。基于乐句的特点,笔者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利用游戏对歌曲旋律进行缩减、扩增再缩减,再辅以柯尔文手势,在有效解决音准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听辨与听记能力,直抵音乐核心素养。

如,学生唱会第一条旋律后,教师设问:“现在难度升级了,来看看下面这一条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即课件出示动画。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难发现旋律多了几个音,节奏也密集了。如此这般递增游戏后再进行旋律缩减游戏,同样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逐次隐去部分旋律后引导学生完整唱好第三条旋律。如此缩减,递增,再缩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体验音乐美的同时体验记忆旋律的快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听辨旋律,记忆旋律,在反复聆听、哼唱等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对前面四个乐句的旋律学习与记忆,提升了唱歌能力。

四、图谱教学法

与音乐要素相吻合的图谱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视听联觉的作用,有效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可爱的家》第五乐句节奏宽疏,学生常常因为节奏把握不到位而影响音准,笔者设计了以下图谱,让学生边唱边画图谱,节奏、音准问题迎刃而解。

五、编配合唱法

歌唱教学的任务并非只是完成一首或两首歌曲的学唱,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拓展延伸教材,立足音乐要素,着眼音乐素养,设计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课程标准》要求,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要让学生会唱歌,培养立体听觉,善于与人合作演唱,合唱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歌曲旋律、作品风格、学生音乐基础为歌曲添加音效,编创二声部旋律等,并借助口风琴、竖笛、紫竹笛、葫芦丝等简易乐器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把握音准,从而获得较完美的和声效果,真正实现让学生会唱歌的教学效果。

《可爱的家》是一首经典的英国歌曲,适合用口风琴演奏。笔者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抛出这样的问题:“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能不能为歌曲添加音效,让音乐更富有表现力呢?”学生纷纷表达各自的观点,笔者根据时间择优实践。紧接着设问:“老师想与你们合作,你们唱歌曲,听听老师为歌曲添加了什么音效。”引导学生听出二声部旋律,即之前练习的第一条旋律。于是,师生互动合唱,生生互动合唱,当学生演唱二声部时,教师用口风琴伴奏,在美妙的和声中,学生对歌曲的内涵表达与情感表现都水到渠成。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最具普适性的教学形式,在提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今天,努力让学生“唱会歌、唱好歌”,多措并举尤显重要。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作品、校情、生情选择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猜你喜欢

乐句音准唱歌
一生为客恨情多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