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利于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数学活动
2018-02-26董文彬
董文彬
理性思维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发展数学思想最重要的工具,它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知和理解数学。无疑,课堂是落实和培养理性思维的主要场域。那么,如何在核心数学学习活动中抓住契机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一、在数学概念的建立中发展观察与比较的理性思维
在小学阶段,建构数学的核心概念很多时候都与“比较”有关。例如,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无论是周长、面积还是体积,都属于图形的求“积”问题。而一切求“积”问题的本质都源于比较。因此,在认识和建立这些核心概念时,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学生观察与比较的理性思维。
以五年级下册“体积”概念的建立为例(北师大版教材,下同),在借助想象、知觉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空间”以及“物体占空间”之后,接下来,需要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行比较。这里的比较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可以直接通过目测观察分辨出来。如比较空调、水杯、乒乓球这三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又如将气球吹起前后所占的空间与一瓶矿泉水相比较等等。通过看、找、想、说的活动,学生经历目测观察、比较与数学描述的过程,初步感知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它们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分。二是要比较的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出来,比如土豆和红薯两个无法直接靠目测分辨出谁占的空间大,这时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设计一定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操作。学生会在初步观察之后,设计出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①先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保证水都不溢出,且没过土豆和红薯,看哪边水面上升得多,哪个体积就大。②先用塑料薄膜把土豆和红薯沿着表面分别包裹起来,然后再把塑料薄膜取下来,看哪个塑料薄膜的面积大,哪个体积就大。③分别称一下土豆和红薯的质量,看哪个重,哪个体积就大。
接下来学生围绕“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展开交流。学生对表面积与质量这两个干扰因素进行讨论。最后通过现场演示利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进一步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小可以确定。如上,在对“体积”这个数学概念的建立中,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思维经验,对不同种类的物体所占空间进行分析、对比,充分发展了学生观察与比较的理性思维。
二、在运算规律的探索中发展综合与概括的理性思维
数学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发现”。对数学规律、数学模型的探索与发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活动。由于受到数学学科的特性及自身心智发展水平的影响,小学生综合与概括的思维能力普遍薄弱。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基于“发现”的探索规律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综合与概括的理性思维。
在探索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时,在展示了第一小组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交流,将对所乘分数的讨论由真分数拓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明确所乘分数小于1、等于1和大于1等不同的情况下,积与这个数的大小关系也不同,以及对这个数是不是0的特殊情况的聚焦,在质疑、补充、解释、说明的过程中逐步对运算规律进行完善。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综合与概括的思维。
三、在空间观念的形成中发展分析与推理的理性思维
空间观念是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最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学生空
间观念的形成除了培养其空间想象力、
帮助其积累想象的经验之外,还是发展
分析与推理等思维的重要途径。
比如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一
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要给魔
方做一个贴身的盒子,请借助魔方和方格纸,用彩笔画出你设计图的轮廓”。有学生画出了这样的设计图(图1)。
学生经过理性思辨后发现:一个设计图要想还原成正方体,不能出现这样由四个面构成“田”字形的情况,也就是展开图中不能有4个面像这样连成“一片”。究其根源,由于正方体中一个顶点最多只有3个面是两两相邻的,展开之后不可能出现4个面连在一起,所以这种“田”字无法还原。对于这样的设计图能否还原成正方体需要学生在观察、比较后,在头脑中进行想象、思辨,同时借助于必要的分析、推理进行验证。在这样的高阶思维活动中,学生要在头脑中不断激活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要不断尋找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而对这种借助正方体面、棱、顶点特征寻找位置对应关系的再现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学生分析与推理的理性思维的过程。
数学具有严谨缜密的逻辑结构,数学教育应该在核心数学学习活动中,适时发展观察与比较、综合与概括、分析与推理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本质之理中感受到理性思维的光芒,这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要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