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视角下贫困户可持续生计研究

2018-02-26方芳

老区建设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户资本

方芳

[提 要]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可持续生计成为脱贫后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运用DFID模型对CGSS(2013)江西地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庭金融资本、参加社保状况及家庭收入状况影响劳动概率;家人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家人政治面貌及家庭收入状况与参加工作意愿呈正相关。建议增加贫困户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精准扶贫。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扶贫;资本;可持续生计

[作者简介]方 芳(1984—),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事务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2016年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罗霄山脉革命老区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6SH06)

一、引言

我国社会贫困特征表现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以江西为例,2016年全省贫困人口减少87万,降至113万。2016年2月,井冈山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随着脱贫工作的推进,将会陆续有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脱贫。贫困户脱贫后,如何保持农民的生活持续,可持续生计成为脱贫后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

二、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研究

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早期主要关注由于收入引起的贫困现象本身,着眼于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不足、食物缺乏等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状况。随着对贫困问题理解的加深,从生计的角度开始分析探讨贫困的成因。生计在词典中被解释是“一种生活的手段(方式)”,而当前被学界普遍接受的生计概念为:一种“包括能力(capacities)、资产(assets)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活动(activities)”。学者们对城乡生计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计行为、生计活动等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宏观层面如国家减贫政策角度探讨城乡家庭的生计行为问题[1][2][3];国内学者则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家庭生计状况,包括民族文化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现代化建设影响。如有的学者探讨了独龙族传统文化对生计模式变迁的影响[4];有的学者分析了绿洲上回族生计模式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迁的过程[5];也有的学者探析了乡村生计模式的转型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理念[6]。对于改善家庭生计的策略研究多定位于遵循可持續生计分析框架,在城乡发展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框架主要有(1)DIFD的可持续生计途径;(2)CARE的基本需要和权利为基础相结合的生计途径;(3)Oxfam GB的可持续生计途径;(4)UNDP的可持续生计途径[7]。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是由英国国际发展机构(the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建立的SLA框架,该分析框架已经被国内许多组织和学者所采纳[8]。DFID模型建立在对贫困性质进行理解的理论基础上,并且把他们的工作规范化,使之成为一套单独的、可共享的发展规划方法。它所确定的增加贫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目标或手段包括:改进贫困农户使用或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或机会;营造更支持、关心贫困农户的平等的社会环境;为农户提供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和渠道;政策与制度环境能够支持多样化的农户生计策略。简而言之,可持续生计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部分。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和数据中心开展的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GSS2013)。该调查采用的是标准PPS抽样调查方法,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使用的数据为江西城镇和农村样本。

(二)因子分析

未消除量纲,对可持续生计的22个指标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表2知KMO值为0.578,大于0.5,巴特利特检验显著性为0,适合做因子分析。

在初始特征值一栏中,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2.594,占方差的百分比为16.066%,基于过程内定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在表3知提取了九个因子,这九个因子的特征值占方差的78.752%,可以看出提取的这三个因子是合理的,同时可知其余的因子解释的方差不到22%,说明提取的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的信息。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各个因子对应在指标上的值,第一个因子主要是调查者及其配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因此第一个因子Y1为受教育程度;第二个因子Y2为家庭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第三个因子Y3为家庭社交能力;第四个因子Y4为家庭物质资本;第五个因子Y5为身体状况;第六个因子Y6为家人政治面貌;第七个因子Y7为家庭收入状况;第八个因子Y8为参与社保状况;第九个因子Y9为金融资本。

因子分析得到的成分得分系数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后再求和可以得到九个因子的得分,分别用Y1,Y2,Y3,Y4,Y5,Y6,Y7,Y8,Y9表示。

(三)可持续生计与脱贫

1.可持续生计与自我认同

基于以上因子分析得到的九个因子,通过将调查者的自我认同纳入到贫困家庭的脱贫路径,主要考察可持续生计的各指标对于贫困家庭自我认同的影响。自我认同即被调查者的生活水平是否处于最低层次,处于两种状态,是二分类的变量,若生活水平处于最底层则用“0”表示,否则用“1”表示。在此利用Logistics回归对变量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

Wald为检验Logistics回归系数的统计量,表4中可知,Nagelkerke R2值为0.541,且“y=0”一类的正判概率为86.7%,“y=1”一类的正判概率为98.8%,总的正判概率为91.4%,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从表4的显著性可知,Y6家人政治面貌及Y8家庭参与社保状况这两个因子的显著性较大,没有通过0.05的标准,这两个因子对于调查者自我认同的影响不显著。其中Y3家庭社交能力对自我认同有反向影响,其它因子均是正相关的关系。正相关关系的指标越大,调查者越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最底层,负相关关系則相反,指标越大,调查者越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最底层。对调查者自我认同影响相对较大的因素是Y4家庭物质资本、Y7家庭收入及Y9家庭的金融资本,即家庭物质资本、家庭收入及家庭的金融资本增加,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增加的概率越大。

2.可持续生计与家庭劳动力工作状况

通过将问卷中的调查者本人及配偶上一周是否均从事工作作为家庭劳动力工作状况的标准,同样为二分类的变量,调查者本人及配偶上一周均从事劳动取值为“1”,否则为“0”。考察可持续生计的各个指标变量对家庭劳动力的影响。Nagelkerke R2值为0.605,且“y=0”一类的正判概率为65.6%,“y=1”一类的正判概率为52.4%,总的正判概率为59.4%,知模型拟合效果好。如表5所示。

从表5的显著性可知,Y4家庭物质资本、Y5家庭身体状况及Y6家人政治面貌这三个因子对于家庭劳动力工作状况的影响不显著。其中Y2家庭人口及劳动力资源、Y3家庭社交能力、Y5身体状况及Y9家庭金融资本对家庭劳动力状况有反向影响,其它因子均是正相关的关系。影响相对较大的因素是Y9家庭金融资本、Y8家庭参加社保状况及Y7家庭收入状况。但随着金融资本的增加,调查者本人及配偶上一周均从事劳动的概率会降低。

3.可持续生计与参加工作的意愿

文中对于参加工作的意愿的鉴定是截止调查时间最近三个月是否通过招聘机构、亲戚朋友、网络媒体或招聘会等方式找工作,最近三个月通过某些方式找过工作取值为“1”,否则为“0”。探讨对调查者参加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Nagelkerke R2值为0.510,大于0.5,且“y=0”一类的正判概率为98.5%,“y=1”一类的正判概率为70.7%,总的正判概率为78.3%,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体回归系数如表6所示。

其中P为调查者最近三个月通过招聘机构、亲戚朋友、网络媒体或招聘会等方式找工作的概率即因变量为1的概率。

从表6的显著性可知,Y9家庭金融资本对于调查者参加工作意愿的影响相对不显著。对调查者参加工作意愿的影响效果的大小依次为Y6为家人政治面貌、Y2为家庭人口与劳动力资源、Y1为家人受教育程度、Y7为家庭收入状况、Y5为身体状况、Y8为参与社保状况、Y4为家庭物质资本、Y3为社交能力及Y9为家庭金融资本。其中,Y1为家人受教育程度、Y2为家庭人口与劳动力资源、Y6为家人政治面貌及Y7为家庭收入状况为正相关。

四、结论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对调查者自我认同影响相对较大的因素是家庭物质资本、家庭收入及家庭的金融资本;(二)影响相对较大的因素是家庭金融资本、家庭参加社保状况及家庭收入状况;(三)对调查者参加工作意愿的影响效果的大小依次为家人政治面貌、家庭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家人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状况、身体状况、参与社保状况、家庭物质资本、社交能力及家庭金融资本。其中,家人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家人政治面貌及家庭收入状况为正相关。

五、提高生计资本,实现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继续加强物质资本投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推进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配送;三是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等方式,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继续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水平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开展进城务工劳动力就业培训和在职技能培训。健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深入开展科技教育文化下乡活动,促进贫困群体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建立与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相协同的扶贫资源分配机制。提高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与人力资本相关的扶贫项目瞄准精准性,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投入力度。在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针对性,进一步减轻相应人群的后顾之忧。

(三)增加贫困户的金融资本,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针对农户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通过群众集资入股,扶贫机构注资,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利用村庄熟人社会知根知底的优势,建立互助资金协会,解决农户在农资购置、发展产业、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新建住房等生产生活难题;二是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自主选择发展项目,协会贷款跟进,给谁贷款由村民集体表决,把个人贷款的私事变成全体村民的公事,个人信誉和村民整体信誉实行捆绑,形成了村民的决策监督机制;三是以互助资金协会为平台,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为急需资金发展产业的农户,以“政府担保、银行注资、协会发放”的模式,建立帮扶机制。[9]

(四)大力加强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

一是实行参与式扶贫,提高贫困群体的生产和劳动积极性,如产业项目开发和以工代赈等;二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和引导反贫困的互助合作,扩大贫困群体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三是把农村社区作为实施扶贫项目的载体,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在扶贫开发中增进贫困群体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A Peter Castro.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ffairs Syracus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AnIntroduction [M].NewYork: Cornell Universities Press, 2002:35-60.

[2]Ellis F.Rural,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 [M].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26-78.

[3]Scoones.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DS Working Paper 72. Brighton:IDS, 1998.

[4]宁泽逵.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精准扶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唐钧.城市扶贫与可持续生计[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6]王三秀.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我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衔接[J].宁夏社会科学,2010,(4).

[7]潘国臣,李雪.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SLA)的脱贫风险分析与保险扶贫[J].保险研究,2016,(10).

[8]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2).

[9]陈熹.政府担保小额贷款的担保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7,(12).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贫困户资本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