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多举:传承优良家风的老党员

2018-02-26闫高明

时代报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家风

闫高明

共产党员、河南省桐柏县退休干部、县委统战部原部长毛多举,生于1932年,1952年参加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供销社主任、公社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统战部部长等职。系中共桐柏县委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委员,县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委,1993年8月光荣退休,是一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干部,在长达41年的工作中,足迹踏遍了桐柏的山山水水。即使在退休后,仍不忘初心,继续发挥着余热,传承着优良家风。2018年7月1日,南阳市召开离退休干部“树家风、促党风”主题活动表彰大会,他荣获“优良家风·幸福家庭”荣誉称号,受到南阳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的表彰。

优良家风的熏陶,奠定了毛多举的人生追求目标

毛多举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并参加了工作,入了党,提了干。在他从事的各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开拓进取,敢于担当。所以,多数了解他的人,都用“德配其位”这句话来评论他。而这种“德”,不仅得益于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更来源于毛家优良家风的传承。

毛多举的父亲毛士爱,字仁斋。生于1892年11月,在解放前,他凭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乡梓办私塾、开药铺,耕读传家,造福乡里。

在毛多举的记忆里,父亲毛士爱为人善良忠厚,纯朴豪爽,乐善好施。身为中医的毛士爱对看病的穷人,除了给予语言安慰外,还免费为他们治病疗伤。加上他相继为路过、暂住的八路军、新四军伤员免费疗伤,久而久之,他开办的药铺则难以为继,无钱进药。无奈之下,咬牙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换些急需之资,勉强维持药铺的运转。

1930年春夏之交,毛集一带天花流行,毛士爱奔波于乡间治病救人,为许多人除去病痛,而无暇顾家,导致自己的两个孩子先后因饥饿和疾病夭折。饥饿和贫穷,成为贫苦农民面前的两大杀手。由于生活困难,毛士爱家的日子也是举步维艰。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士爱仍然关心照顾着他人。一次,一个外地的讨荒男子来到毛营村时,因极度饥饿已经走不动了,斜靠在毛士爱家门口,几近昏迷。见此情景,毛士爱急忙吩咐妻子肖刻勤做了一碗稀面汤,喂过讨荒的男子后,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二百头”的铜钱,塞到讨荒人手里。在当时,这枚铜钱可以在集镇上买一个大蒸馍,而毛多举饥饿时问父亲毛士爱要钱时,却屡遭拒绝。生活在清贫之中的毛士爱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有仁爱之心,要同情天下的受苦人。

1930年,毛士爱在家庭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自费创办本村的玄台庙学校,把村子南边的几间破庙当作教室,使附近几个村子的寒门弟子有学上,有书读。在此期间,他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对那些贫穷之家的孩子,免收学费,在教学、行医过程中,毛士爱尽心尽责,来去匆匆,风雨无阻,倍受当地群众称赞。

父亲毛士爱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毛多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厚重、朴实、优良家风的熏陶。

1952年毛多举参加工作时,父亲毛士爱特意把他叫到跟前,从新旧社会的对比入手,嘱咐毛多举踏实工作,回报党的恩情,回报社会主义新中国,回报广大人民群众。

毛多举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忠实地践行着自己“一心为民”的诺言,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在当年担任公社书记时,和劳动群众同吃同住,战斗在劳动生产和修水库的第一线,由于长期居住潮湿的工棚,以致落下终身类风湿。

2009年7月11日,农历六月初六,在慈父毛士爱辞世50周年之际,毛多举挥泪吟诗“愿父瞑目享安眠, 儿子做人不负先”。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更是对自己秉承优良家风、不负父亲教诲的心理表白。

优良家风的秉承,营造出和谐上进的幸福家庭

1954年初冬时节,毛多举和王业秀喜结良缘。夫妻二人互敬互爱,家庭和谐。

王业秀为人淳朴厚道,娴熟练达,工作生活中吃苦耐劳。养儿育女,操持家务,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二人感情笃厚,相敬如宾。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携手前行,同沐风雨,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在物质生活匮乏、家庭生活负担较重的年代,夫妻二人共同赡养着毛多举的母亲肖刻勤、王业秀的母亲张文秀两位老人,给二老以无微不至的照顾,极尽孝心,演绎出人间大爱。

1989年,毛多举的母亲肖刻勤不慎摔伤,导致右腿骨折瘫痪在床。在此期间,毛多举、王业秀夫妻二人喂吃喂喝,擦屎把尿,照顾老人,直到5年后老人去世。

1978年,王业秀突发脑血栓,在信阳、洛阳治疗期间,毛多举一直细心照料。2012年,王业秀摔伤右腿,无法行走,毛多举日夜守护在她身边,精心料理她的生活……

毛多举夫妻二人在赡养老人的同时,共同养育了两子两女,在四个子女中,有三個是共产党员。子女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佼佼者,和毛多举传承优良家风以及精心培育是密不可分的。

在子女心目中,毛多举不仅是位慈父,更是一位严父,真正对子女做到严管厚爱。比如:在子女们上学期间,即要求子女明是非,辨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他们不乱花钱,勤俭节约,团结同学,并争取独立生活。而他自己也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们做些可口的饭菜,在大冬天晚自习放学前,就为孩子们铺好床被,备好热腾腾的洗脚水……

毛多举在外工作期间,不仅牵挂养育他的故土和乡亲,而且积极恪守、继承着毛氏家族优良的家风,传播着社会正能量。每次回到故乡毛营,他总要从工资中挤出一些钱来买些礼品,看望村上年迈的长辈,和他们拉家常,认真倾听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备改进工作,提质增效。

20世纪70年代中期,毛多举同志在回龙公社任公社书记,由于当时家村的物质生活很匮乏。毛营村的青壮年,时常拉着架子车跑到回龙深山区,去采树枝、干树叶当柴烧。

有一次,一个青年在山上伐了一棵小树当柴禾,途经回龙公社的一个林业检查卡点时,被卡点工作人员拦下没收。这名青年说:“你们公社的毛书记是俺村的,你还敢没收我的柴?”事后,毛多举专一回了一趟毛营,借此事批评该青年,并警示族人:“你们以后去拾柴,不许破坏林木,要捡那些干枝子和灌木。林站卡点没收你的小树,做得很对,这是为了保护山林。”此举为保护林木起到了积极作用。

毛多举秉承着优良的家风,以自己的慷慨和豪爽,演绎着人间大爱和人伦。他的族侄毛良富、侄媳陈富荣,膝下无儿无女,这对夫妻去世后,为了让后人不忘记他们,毛多举专一出资为他们立了一块墓碑,供后人纪念。同时,自费给毛武银等八位先祖立了墓碑。

优良家风的传承,使一个老党员的余热发挥到极致

1993年8月,毛多举光荣退休后,不甘寂寞、不甘在家中享受清闲,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没有放松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他常常对家人及同志们说:“我从一个苦生苦长的放牛娃成长为党员干部,全靠党组织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的点滴进步和工作,都离不开党的支持。我现在退休了,但我仍然是一名共产党员,宣传党的思想,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不能丢。我要在实际生活中,传承优良家风,为党争光,为党旗添彩。”

2012年毛多举80大寿时,亲族百余人带着礼金礼品汇集到桐柏县城,自发为其贺寿。面对此情,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毅然婉拒了这些礼品和礼金。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虽然退休了,但还要注意社会影响,这些礼金礼品我是坚决不能收。”随后,由子女拿钱把亲族安排到一家饭店吃饭叙旧。

退休后积极建言献策,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成了毛多举退休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当他了解到昔日曾工作過的回龙乡,少数偏僻的村庄出行道路没有修时,就主动找到交通局有关领导,介绍回龙的情况。他说:“回龙比较偏僻,现在正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咱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里的群众。”他的积极建议被交通局采纳,回龙乡较为偏僻的村庄,如黄栏岗等地的村村通公路、渡桥等均依次建成,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毛多举自退休以来,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极大支持,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毛多举曾说:“人民群众对我有恩,我应该报答他们。”为此,他从2010年春节开始,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为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100元“压岁钱”,以示报恩。至今,发“压岁钱”已经延续了八年,共计为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发“压岁钱”123人次,共计12300元。同时,还为本村的贫困户捐献新旧衣物114件。

在对子女及后代的教育培养上,毛多举不仅处处树立榜样,而且严格认真,不拘一格,他常常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他有内孙、外孙及内孙女、外孙女五人,其中四人是大学生,有两人顺利地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其中外孙女薛雪,目前在重庆市九龙坡检察院批捕科工作。他严格要求薛雪,作为一名执法者,一定要秉公无私,一尘不染,并写诗赠勉:头顶五星坐法台,为国执法秉公开。打铁还需自身硬,永做一生官清白。

他的一位忘年交,2016年送儿子宏宏到澳大利亚读高中。2017年,因儿子上网入迷,学习成绩下降……得知这一情况后,毛多举趁其子回来时,对孩子勉励畅谈。他结合自身经历,苦口婆心地规劝宏宏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同时,写诗鼓励宏宏:要学古人锥刺股,莫仿庸人虚度秋。在他的劝解开导下,宏宏的思想有了转变,摒弃了沉溺网络的恶习,学业顺利。为了铭记毛多举的教诲,他特意把这首诗装裱起来,挂在书桌前。2018年,完成学业的宏宏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自愿报名参军。毛多举知道这一情况后很高兴,多次鼓励宏宏争当合格士兵,保家卫国。

毛多举,这位退岗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发挥余热,传承优良家风,谱写着一曲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乐于奉献的赞歌……

猜你喜欢

家风
家风是什么
“家风”等十一则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 看“家风”
家风少年
百家姓 看“家风”
百家姓 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