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民族文化村
2018-02-26董海燕
董海燕
自打蒋新矩摔伤之后,老两口的生活陷入绝望。60多岁的蒋新矩曾经做过心脏搭桥术,老伴儿患甲状腺癌,在这个家庭,吃药与吃饭一样重要。拖着缠病多年的身体走出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肩头又多了一重负债,心头惆怅不能自已。
气温陡转直下,天更冷了,呼啸的东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土楼村的老百姓往屋里赶。嫁到村南的大闺女和嫁到村西的二闺女交替到娘家看望,让蒋新矩稍感安慰。可是,嫁出去的闺女总有人家自己的日子要过,眼看着身体越来越差……转过了年,恐怕几亩薄地也种不动了。
2018农历新年过罢,开春了。
春上的一天,睢县白庙乡土楼村迎来了县政协副主席冯新芳。打这天起,土楼村成了他的联系点。在土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姬伟的描述中,土楼后来所迸发出的耀眼光彩,都来自这位灵魂人物——冯新芳。
冯新芳来之前,土楼村已在睢县卫计委派驻的第一书记姬伟的带领下,修了村室,盖了广场,装了路灯,拓宽了路……可以说,土楼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谋发展的弓箭搭在了弦上,箭靶朝哪儿射,姬伟正犯难。
冯新芳到了土楼村,看来看去,这里和许多的豫东农村没什么两样。如何让平平常常的村子变变模样,成了冯新芳思考的一道题。如何让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脱贫攻坚面前的一道难题。是难题就得破解,冯新芳在苦苦思考破解之计。
想来想去,他想起了多年的好友郭伟。老郭当年是企业中层干部,企业倒闭后,他凭自己多年的画画经验,十余年来,以研究绘画河边的鹅卵石而得名,很多画被国内外收藏。想到这儿,冯新芳茅塞顿开,现今国家提倡“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何不将老郭的绘画技艺引进到土楼村呢?他把想法与老郭一说,两人一拍即合。老郭豪气地说,你这么为老百姓着想,有什么困难俺老郭全力支持你!
说干就干,冯新芳回到白庙,立即与白庙乡党委、政府沟通,有这么好的项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很快,冯新芳带着白庙乡党委政府和土楼村的村民代表前去洛阳考察。考察团里,第一书记姬伟最为上心。他看到郭伟的画室里,有画师在手绢上、扇子上画牡丹,兴奋地想,老百姓要是能学成这门手艺,土楼村老百姓离好日子就不远了!
考察归来之后,前去参觀者信心十足。冯新芳出资两万余元请来郭伟绘画团队的画师到土楼授课。请画师给“泥腿子”教学,听上去有点痴心妄想。村民也这么自嘲。再说了,一天学没上过,一上去就干这么高雅的事儿,未免有点不着边际。没人愿意去学画,第一书记姬伟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
“老蒋你去学画画吧?”吃罢晚饭,姬伟溜达到帮扶人蒋新矩家,两口正在屋里无所事事。
“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学会吗?还没有文化……”老蒋嗫嚅着。
“人家画师说了,学画不需要文化,不限制年龄。”姬伟解释道。
“没文化,没握过笔……”老蒋还是不松口。
姬伟不急,作为第一书记,自2015年10月从睢县卫计委被派驻到土楼,他已在村里待了将近三年。2017年,土楼村从贫困村中出列;2018年,睢县站到了摘掉贫困县帽的关口。最后一击,一定要漂亮,姬伟心里暗想。
“咋样啊老蒋,想通没有?在家待着不是也没啥事儿干!”为了让老蒋学画,姬伟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
“那要不试试?”就在姬伟又一次上门时,蒋新矩跟老伴儿对对眼神儿,算是同意了。
“画画吧,兴许能卖点钱,有个小零花。”临别前,姬伟替老蒋两口描绘了一幅好图景。
从蒋新矩家走出来,姬伟感到步伐轻快。土楼村没有集体经济,引进产业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靠着人们外出打工熬日子,太难了。如果画画能让土楼村找到新生之路,他将在内心永远记住一个人,那就是冯新芳。
白墙灰瓦小院,红门灯笼鲜花。2018年4月26日,睢县白庙乡“土楼文化扶贫大院”正式挂牌成立。土楼村的男女老少把大院儿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想来瞧瞧画师是如何教农民画画的。“仅当天去学画的,就有80多人。”姬伟兴奋地说,“上下两层,人都站满了,有些人把纸铺墙上学。”那天的壮观场景,在姬伟的记忆中,清晰如昨。
一天,两天,学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连村里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成了学员。一时间,学画画成了土楼村的新风尚。第一书记姬伟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大院走走看看,有的老人早上过来,到了下午,就能绘出来有模有样的图了,“那些没拿到画笔的村民也在一旁跃跃欲试”。
74岁的老先生王培云慢慢学会了画画,蒋新矩不光自己去学画,老伴儿也一起去画了,村里的贫困户蒋成勋两口子画画一天能挣几十块……这样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飞出土楼村。
“一个多月来,我每天都坐公交车来这里画画,现在已经画了10多幅,卖出6幅,收入400多元。”2018年8月,72岁的张秀莲老人对记者称。她的家在睢县县城,女儿齐素静在周堂镇乔寨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外甥女陈红艳在白庙乡是帮扶队员,家庭聚会时,她们也不忘交流帮扶经验。好几次,陈红艳都鼓动妗子张秀莲到白庙土楼的文化扶贫大院儿看看。万没想到,老人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我这么大岁数了,来这儿画画还能挣钱,能收获成就感,更是找到了‘老有所乐的好去处啊!”张秀莲激动地说。
目前,土楼村从事画画的村民有80多人,农民画画成为土楼村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土楼村的脱贫产业和精神支柱。“土楼文化扶贫大院”的成功运营,标志着土楼村探索出了新的脱贫路径。
到土楼村走走看看,会发现到处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化石随处可见,有不少老宅子,装饰得颇为风雅,进到院里,人们都在忙着画画,卷轴上,扇面上,墨香悠远。
在一座农家院落里,1992年建的房屋被装修得朴实清新。“这座房子虽年代已久,但能达到居住条件,对庭院进行创意改造,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融合古朴与现代的风韵。”来自北京艺术村的杨智珍女士称,她是艺术创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布艺、家纺、艺术灯具等制作。2018年,到土楼村租下一个宅院,2万元租金,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她打算引导村民进行废物利用,从事艺术创作,以创意美化生活环境,让群众生活、工作融为一体,发展度假式生产,从而带领村民致富。
姬伟称,像杨智珍这样通过租赁老宅院到土楼发展艺术事业的,为数不少。在土楼村,目前已有32个农家小院被来自北京、郑州、洛阳、商丘等地的16名艺术家租赁并打造成集书法、写意画、油画创作、艺术衍生品设计、民俗民居等不同特色的文化大院,传统村落成了翰墨飘香的“书画村”。在土楼村的扶贫战略图景中,农民画画与老宅签约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姬伟他们要打造的,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村——这里将成为睢县最具盛誉的新名片。
天还蒙蒙亮,蒋新矩就起身了。他卖出去的第一幅画,是牡丹斗方,“10个小时出作品,卖了100块钱”。这成为老两口新的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动力源泉。每天早起,他先是在自家的西屋摸摸索索画上一阵子,七点吃过饭、吃过药,再和老伴儿一起到“画室”去画画。
每每望着蒋新矩两口往村里的文化扶贫大院儿走去,姬伟就感到心中涌出的热流。这片他奉献了三年青春的土地,这群他相依相守的老人,他发自肺腑地,感谢这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