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2018-02-26张宏升
张宏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0二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竞争力、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城乡差距过大、农村发展条件和能力较差。当前,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了党章,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来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一、强化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推动产业兴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组团式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积极培育农业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观光、体验、休闲、教育等多功能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发挥人才、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同时,加大优惠政策的精准性,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用地等难题,要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十八大以来,在家庭经营为主的基础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專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兴起,要准确定位不同主体在发展生产、提升效益和竞争力方面的不同组织功能,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要根据十九大精神,出台具体政策方案,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全力推进农村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村现代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建构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的框架下持续推进,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性方法。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切实强化城市责任,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同时,探索建立城乡之间人口自由迁徙制度,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和就业,彻底扭转乡村青壮年严重缺失的人口结构,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本支撑。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农村集体的封闭性,建立农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打破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引导资本下乡,促进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同时,在配置土地时,不仅要考虑城市,更要考虑如何满足农村新业态的发展,调整城乡土地权利体系以支持城乡融合发展。
建设农村幸福家园。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间基础设施差异,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让农村生活成为一种享受。遵循农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以县域为整体,科学编制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不仅要搞好农村房前屋后的垃圾处理、村内道路的硬化,而且在农村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让新时代的农村不仅绿起来,更要美起来,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农村建立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重点抓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根据乡村不同条件通过秸秆无害化利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开发利用改善乡村能源使用结构。endprint
以乡村旅游助推农村现代化。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乡村旅游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的投入,统筹用好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示范片(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专项资金,搞好项目整合,重点加强道路、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通信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好交通主干道、重点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连接:在有条件的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动智慧乡村旅游建设,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三、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也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因此,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基本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阵地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坚持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完善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制度,确保农村居民表达愿望的渠道畅通,能够对村民委员会进行有效监督。各级政府应将适合村民自己管理的事务下放到乡镇或村级,扩大村民自治内容。乡村对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交办的道路、水利、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或标准完成好,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强化乡村法治建设。按照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要求,完善农业农村立法,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强化公正司法,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强化法治监督,实行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全民守法,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增强农民法律意识,让农民信仰法律,在社会活动中感知和认同法律。
加强乡村德治建设。通过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形式,健全完善乡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倡文明树新风、革除陈规陋习等活动,推进家风建设、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道德评议等行动,实现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治理以及百姓生活富裕等发生着重要影响。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着力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利用电视、广播、农村大喇叭、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各种有效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双创”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提升道德素养。引导乡村依据自身实际,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完善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教育形式的适应性,采取组织宣讲团下乡宣讲、编写乡村振兴政策通俗读物、创作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等农民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进行文明素质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体现乡风文明的新时代特征。新时代的乡风文明,不仅要传承优秀的家风、村风,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加“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新内容,为强起来的中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乡村文明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各种群团组织的作用,使村两委干部、党员、团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切实发挥骨干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积极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举办民间书画展览、体育比赛,引导民间庙会、灯会、花会等活动向着健康、文明、优雅的方向转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责编/吴耀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