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展览业空间集聚特征及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2018-02-26刘畅岳文静

中国市场 2018年4期
关键词:展览业空间分布协同发展

刘畅+岳文静

[摘 要]文章以京津冀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京津冀展览资源空间分布、集聚态势与协同水平。研究发现,北京市首位特征明显,以北京市为起点,向东南方向延伸形成“北京—廊坊—天津”展会集中带,展览资源呈现由北京向市区外围扩展趋势。京津冀展览业在规模上和行业上都未形成有效分工和协作。未来,应明确展览资源沿“北京—天津”“北京—雄安”的流动方向,以大型场馆的建设为依托,形成展览资源在“北京—天津—雄安”三大会展城市的有序集聚,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协同和产业协同两个层面提升展览业协同发展水平。

[关键词]京津冀;展览业;空间分布;协同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033

近年来,中国展览业蓬勃发展,展览会数量和规模都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圈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圈所展现出的展会承办实力远远超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会展经济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背景下,京津冀展览业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展览业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京津冀地区既没有形成展览业协同发展的整体思路,也没有培育出与区域协同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展会。京津冀展览业协同发展亟待破局,有鉴于此,文章以贸促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数据为依据,探索京津冀展览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化趋势,梳理和评价展览业协同效果,旨在为京津冀展览业协同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提升区域展览业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展览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1 京津冀展览业空间集聚特征

1.1 北京首位特征明显

(1)京津冀地区会展场馆情况。虽然受到场馆规模小的掣肘,导致在大展布局中吸引力不及上海、广州等城市,但北京仍是京津冀地区会展资源最丰富的城市。2016年,北京市使用中的会展场馆共10个,总可租用面积40.4万平方米。其中新国展、老国展、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展览馆和全国农业展览馆5个场馆使用率较高。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所举办的展会平均规模超过了5万平方米。

河北省有会展场馆10个,分布在廊坊市、石家庄市、沧州市、唐山市、邯郸市、衡水市6个城市。整体来看,河北省的会展场馆普遍较小,缺乏大型场馆给河北省的展览会承办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局限。

天津市会展场馆的特征体现为场馆总量少但单体面积大。天津市有会展场馆3个,总可租用面积22.5万平方米,其中梅江会展中心可租用面积15万平方米,为京津冀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场馆,也是天津市展览会的主要举办场馆。

(2)京津冀地区展览会的城市分布。从展览会的举办数量上看,北京市在区域内的首位地位仍然明显。2016年,北京市举办经贸类展会264场,是天津市办展数量的5倍多。长期以来,京津冀展览业以北京为集聚中心的特征并未改变。天津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处于第二梯队,2016年分别举办经贸类展览会50场、35场和32场。石家庄市发挥省会城市优势,成为京津冀地区南部的展览业集聚次中心,但石家庄市举办的展览会多为1万平方米以下的小展,全年展会平均面积仅为9083平方米。沧州市、唐山市、邯郸市、衡水市构成京津冀展览业的第三梯队,沧州市和唐山市2016年各举办经贸类展会6场,邯郸市、衡水市2016年分别举办经贸类展会3场和1场。

1.2 空间集聚雏形初顯

(1)会展场馆空间分布。目前,北京市的会展场馆发展水平在区域内占有绝对优势,在顺义新国展落成之前,会展场馆的分布体现为在四环以内的单核集聚结构,新国展投入使用后,北京展览场馆单核特征不再明显,会展场馆向市区外围扩张,符合会展中心由城市中心向边缘地区扩展,会展活动空间路径由大城市市区到市区外围地带扩散的布局规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津冀的广大腹地都可以视作北京的外围,会展活动路径的进一步扩散将成为必然趋势。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以北京市为起点,向东南方向延伸形成了“北京—廊坊—天津”的会展场馆“点轴”集中带,在这条会展产业带的两侧,散布着唐山、沧州和衡水的会展场馆。除此之外,区域内会展场馆分布较为密集的城市是石家庄市,而北部地区的张家口市、承德市,中部地区的保定市、邢台市场馆建设尚为空白,展览业发展水平较低。在一定的区域内,会展业的发展经历“单核心—点轴集聚—网络集聚”的发展阶段,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显现点轴集聚的雏形,但网络集聚特征尚不明显。

(2)展览会空间分布。以会展场馆为依托,京津冀地区的展览会集中在8个城市,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展会强度(包括展会数量和展会面积)以北京为集聚重心,以“北京—天津”为轴向两侧逐渐递减,廊坊市作为京津连线的覆盖区,与北京、天津连片发展趋势明显。结合展会规模和空间分布可以发现,规模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都分布在“北京—廊坊—天津”的链条上。第二,京津冀展览业在石家庄市形成次级集聚,石家庄凭借省会优势,仍然保持着在河北省内的办展优势,但受限于周边城市(保定市、衡水市、邢台市)较低的展览业发展水平,石家庄市成为孤立的集聚区,尚不具备跟周边任何一个城市构成展览经济带或网状格局的可能性。第三,京津冀区域北侧(张家口市、承德市)和中部(保定市、邢台市)为展览业发展的空白区域。

2 京津冀展览业协同效应

目前,京津冀各城市间展览业协同效应的欠缺体现在展会规模和行业上的协同格局均未形成。

2.1 展览会规模协同不足

在展览会规模上,京津冀各地之间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北京在各规模展会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各不同规模的展会均有2/3在北京举办。各不同规模的展会在天津和河北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为天津承办大展较多,河北承办小展较多的特点。

2.2 展览会行业协同欠缺endprint

展会是贸易洽谈的平台,它服务于产业,同时依赖于产业而发展。然而京津冀展览业的产业协同水平仍然较低,体现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展会分布无序以及各地展会与自身主导产业的关联不强两个方面。

(1)不同行业展会在各城市的分布未形成典型规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展会中,除农业展会外,均呈现出北京绝对占优的情况。就各地差别而言,北京市展览会显示出一定的“服务业”导向,河北省展览会显示出“农业”导向,天津市所举办的展会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产业倾向。

进一步细分到城市层面和行业层面。选取《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6)》中十大细分行业中的重点行业,即十大轻工业细分行业中的食品饮料烟酒和眼镜珠宝钟表类展会,十大重工业细分行业中的汽车产业与工业设备类展会,十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的休闲时尚艺术和医疗健康类展会,统计各细分行业展会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廊坊市的分布。考虑到唐山、沧州、邯郸、衡水四个城市办展数量均在6场以下,此处仅分析细分行业展会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廊坊四个城市的分布情况。

从各细分行业来看,休闲时尚艺术和医疗健康类展会在北京的集聚态势最为明显,二者同属于服务业展会,再次印证了北京市展会的“服务化”导向。重工业类展会中,汽车展的分散程度较高,天津市和廊坊市举办的汽车展数量均为北京市的一半;汽车展在石家庄市举办得较少,但石家庄市举办的工业设备展所占比重达到了25%。轻工业展在天津市、廊坊市和石家庄市的分工没有体现出明顯的规律。可以看出,在京津冀区域的四个主要展览城市中,各城市办展在行业细分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分工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没有形成典型规律。

(2)展览会对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未得到显著体现。文章基于贸促会展会分类信息的研究发现,虽然京津冀各地形成了一些围绕自身产业特色的品牌展会,例如天津市“国际海工装备和港口机械交易博览会”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产业定位相吻合;沧州市“第九届中国·东光纸箱机械国际博览会”、衡水市“第十六届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唐山市“第十九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都服务于当地主导产业。但总体而言,这种与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相匹配的展览会数量太少,难以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京津冀各地展会与主导产业及展会与城市功能的协同仍显薄弱。展览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分工及在此基础上发挥的对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

3 结论与讨论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基础与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所具备的展览业发展要素仍然存在,近两年京津冀展览业式微很大程度上受到京津冀一盘棋的跨越式发展思路之下,展览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不清的影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下,应从以下方面明确展览业的协同发展思路。

第一,形成有序集聚格局。未来京津冀会展资源的扩散不是以北京为核心,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围均等地辐射和扩散,而是应沿着“北京—廊坊—天津”和“北京—雄安—石家庄”两个方向进行。逐步从以北京为核心的点状分布,以雏形初显的“北京—廊坊—天津”点轴集聚向着以北京为起点,沿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的会展资源网状分布发展。分别在天津和雄安形成集聚,进而形成京津冀内部“北京—天津—雄安”三大会展城市布局。

第二,推进大型场馆建设。会展经济以会展资源为依托,其中会展场馆尤为重要,会展场馆是展览会的载体,场馆规模决定着展会的承载能力。因此,京津冀展览业破局亟需配建大型会展场馆。遵循沿“北京—廊坊—天津”“北京—雄安—石家庄”布局的展览业发展思路,应率先在“北京—雄安”方向选址建设大型会展场馆,弥补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硬件设施不足的短板。以大型场馆的建设调整京津冀展览资源布局,以雄安为核心,盘活石家庄和河北省南部的会展资源。

第三,实现有效协同。京津冀展览业的协同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京津冀展览业的区域协同,即根据各城市基于城市功能定位、主导产业、资源基础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实现横向上的分工协作,具体体现为不同规模展会、不同行业展会、国内展与国际展、专业展与综合展在不同城市间的合理布局,使京津冀展览业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其二,应发挥展览会对各地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强化各地品牌展会与自身主导产业的联系,真正发挥展会引导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平台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玉玲,柳坤,张蕾,等.北京市展览业时空分异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87-94.

[2]朱海森.海外会展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及启示——以德国、香港为例[J].人文地理,2014(10):93-96.

[3]吴士锋,马瑞君,阮丹丹,等.基于引力模型的京津冀会展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河北企业,2017(6):127-128.

[4]刘大可.京津冀展览业衰落的原因探析与解决之道[J].中国对外贸易,2016(8):54-56.endprint

猜你喜欢

展览业空间分布协同发展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展览业发展的创新研究
国内展览业区域空间布局的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