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讨
2018-02-26姜辉
姜辉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深度普及,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日渐凸显。文章首先分析了网络对高校课堂产生的诸多负面冲击,比较了网络和课堂在知识传播中的差别,然后在权衡网络和课堂各自优劣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地位进行定位,指出既要坚持课堂教学的首要地位,又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辅助作用,最后从课堂纪律、课程内容和网络课程等方面给出了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网络时代;知识传播;课堂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1-0086-04
一、引言
以教師为主体、以书本为载体、以课堂为场所是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的显著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传统知识传播模式正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知识已经可以完全脱离纸质载体而被完整记载,以电子文本的形式进行存储不仅便利,而且容量巨大;其次,知识传播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有形的学堂或教室,包括博客、聊天室、学习论坛等虚拟的网络空间正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学习和交流园地;最后,教师作为知识传播主体的角色正受到挑战。在资源和信息获取极为便利的条件下,自学或者网络上的相互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知识传播的主体正呈现多极化。可见,网络在高校的普及正深刻影响着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对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和人员集中等为要求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二、网络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冲击
网络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及时快捷的信息吸引着众多的网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在高校的普及、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在校园的全覆盖、通讯网络流量费用的大幅下降,促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宿舍还是教室,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网络。网络的深度普及正给高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严重的冲击。
1.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由于大学生上课时几乎都将手机随身携带,故而,如果不加以严格限制,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聊天或上网成为网络时代的较难避免的现象。不仅如此,更有少数学生将笔记本电脑带至课堂,边听课边使用电脑。可见,在手机和电脑逐步普及的校园,课堂教学难免受到诸多干扰。
2.课堂教学的出勤率容易受到影响
网络游戏对部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形形色色耗时巨大的网络游戏容易诱使少数大学生逃课,并沉溺于网络游戏,从而荒废学业。如果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如果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大学课堂教学的出勤率很容易受到冲击。
3.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课堂教学的内容尽管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但仍可以或多或少在网络上搜寻到相关的内容。在网络不发达和视频录像技术没有出现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不具有存储性和重复性,这意味着学生如果错过了课堂授课,那么很难在课后通过自学进行弥补。在电子存储设备出现以前,书本是知识唯一的存储载体,课堂是主要的学习场所。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学生即使课堂上不专注听讲或不亲临课堂,在课后仍然可以通过拷贝教师的PPT或者电子笔记,或在网络上查询并下载相关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正是因为网络的普及使得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性和便利化,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4.高校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古人所谓“师者,即为传道、授业和解惑也”。尽管古人又指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根源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①。网络时代,由于传道未必依赖书本,授业不一定在课堂,解惑也未必完全由教师完成,所以,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与以前有所不同。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及知识获取的极大便利使得学习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而自主学习。教师对许多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往往还不如学生,在某些领域“师不如弟子”,教师必须向学生学习。可见,网络上博大的知识含量和便利的访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求教于教师不如求教于网络来得更便利。无论知识多么渊博的教师与博大而庞杂的网络相比总显得才疏学浅。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仅仅依赖教师和书本,网络正成为学子们理解新事物和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来源。
三、网络传播与课堂传播的区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途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古时,先生与弟子在同一时间“面对面地传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现在,教师与学生在教室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承。网络时代,知识传播即不必要求在同一时间进行,亦未必要求面对面来完成。网络传播与课堂教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
1.碎片化传播与一体化传播
网络在知识传播中具有显著的碎片化特征。网络上涉及的信息及知识五花八门,且数量极为丰富。大学生通过网络访问获得的知识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具有零散的特征,需要有很强的归纳和甄别能力才能条理化和系统化。课堂教学所传播的知识则具有显著的一体化和系统性特征。一般而言,课堂上讲授的某门课程或者某个专题,都是经过精心整理,在归纳和概括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最新研究进展后得出,授课内容不仅系统而且规范。
2.随机性传播与有组织传播
大学生何时上网,访问何种网站,获得何种信息和知识,这些问题都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特征。网上冲浪的乐趣在于随时发现新奇的事物,获取最新的知识。“羊群效应”和“猎奇心态”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红人和网络热词。网络在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随机性使得很难评估传播的效果及范围。课堂教学则具有特定受众,并专门拟定固定的授课计划,讲究授课内容的前后衔接,尤其注重内容的逻辑顺序,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网络则无法规定特定的受众,也无法区分接受者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成长环境等因素。
3.互动性传播与强制性传播
尽管“网络依赖”和“网络化生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被网络所俘虏的现象,但是事实上,网络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中具有互动甚至多方联动的特征。知识在一个终端被上传,然后在多个终端被转载和浏览,或者可能被完善也可能被扭曲后继续在网络上传播。课堂教学则具有强制性传播的特征,教师将准备好的课件,按照授课大纲的要求,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上,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学生仅仅作为知识接受者。endprint
4.主动性传播与被动性传播
传媒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播途径的革新。在网络时代,个人可以成为“自媒体”而存在,并可以作为信息和知识的发布终端。例如,当下流行的微博博主、论坛坛主、网络空间管理员等都具有发布信息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主动传播和共享相关的知识。但在课堂上,大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对于授课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等主要由教师决定。
5.即时性传播与延后性传播
网络上即包含过去的知识和信息,更容纳了最新发生和产生的相关知识。知识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和效率非常高。即时性传播是网络传播的最大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内容上不可能如网络那样及时。能够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多是经过检验或者形成定论的知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需要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尤其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故而不可避免具有滞后性。可见网络上的信息和知识存在不通过验证真伪而传播情形,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则非常注重真实性和科学性。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播中的定位
1.网络在知识传播中的优势及不足
网络作为新媒体,与书籍、期刊、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访问便利、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从效率来看,网络由于互联互通,相关信息或知识能够呈几何倍数转载或传递。从便利性来看,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上传或下载相关知识。从成本来看,网络传播的成本是所有媒体中成本较小的,许多网站或平台甚至提供免费的信息上传或下载服务。
但是,网络在传播知识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包括:一是网络无法规定具体的受众。一旦某个知识或信息在网上发布后,可能被任何网民所看到,这些知识的接受者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既然没有办法预测相关知识的受众,也就无法评估这些知识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二是网络上传播的知识或信息在权威性和科学性上有待考证。这是因为任何网络的终端都可以上传或转发信息和知识,在缺乏法律约束和监督的条件下,这些上传者或转发者并不对所发布的知识或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故而,网络上传播的知识和信息具有“真”和“伪”之分,这就需要接受者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接触的相关信息做出选择。三是网络上传播的知识和信息数量极为庞杂,缺乏系统性,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完全相左的观点。这就需要上网者具有较强的归纳、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2.高校课堂教学的定位
高校的课堂教学具有典型的针对性、权威性和系统性特征。从针对性来看,高校课堂教学能够依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安排具有梯度和层次差别的授课内容,然后实行因材施教。网络由于缺乏区分具体受众的功能,故而,某些信息和知识甚至极具负面影响。例如,黄色和暴力等文化的传播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网络游戏曾经致使许多学子荒废学业。从权威性来看,高校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历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已经形成定论,大多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或教材等形式沉淀下来,能够对实践产生实际指导意义的内容。从系统性来看,高校课堂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讲究知识体系的传承与衔接,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授课之道。而网络由于知识庞杂,上网者可能首先接触较难得知识,再访问到较容易的知识,这显然违背常规的认知程序和路径。
五、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课堂教学历来是知识传承的重要阵地,但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冲击既体现在课堂重要性的下降,也表现为教师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及网络化生存能力的提高,使得其对高校课堂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探寻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势在必行。改革高校课堂教学的总体原则是必须始终坚持“课堂45分钟”重要性,同时注意发挥网络在知识传播中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对高校课堂的负面冲击,合理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1.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播中必须具有首要地位
课堂教学是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统一的、正式的、强制的和权威的渠道进行传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必须在人类知识成果中具有中流砥柱之地位,代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反映大多数人的认知倾向。课堂上所讲授的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都必须是正统的共识性的知识。
大学课堂素来追求自由和开放,但是,这种自由和开放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严谨的探索态度、紧跟科学发展的前沿为前提的。大学生选择专业后,如何找准学术前沿,如何进行人生职业规划,这些都是事关学业成败的关键问题。高校课堂教学的领航地位就体现在通过集中的教化和引导,指导大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正确的学术道路上潜心钻研和学习,避免在科研之路上误入歧途。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更在于人生目标、职业规划和科研方向的引导。
2.网络是课堂教学重要补充而绝非替代
网络因其海纳百川和包罗万象而独具吸引力。网络的优势不仅在于超越时空限制,也在于能极大地激发上网者主人翁的热情。大学生对网络的热爱和依赖,不仅是因为网络已经融入到了生活和学习的诸多领域,而且还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获得了在现实课堂无法获得的支配权和主动权。例如,大学生对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網络博客等的认识和接触均先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知识获取途径来看,网络的普及直接冲击了图书馆和书店。大学生们甚至可以不用购买教材,而直接在网络上下载电子版本教材,然后通过笔记本电脑浏览和学习。网络减少了大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的时间和去书店购买教材的次数。
当前,许多大学都积极筹建本校、省级乃至国家级别的重点建设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借助多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网络课程,学生不用亲临课堂而从网络课程网站就可以获得日常教学的许多资料,例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件、习题和案例集等等。正是因为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网络课程上公开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故而,少数学生误以为逃离课堂,专注网络课程和网上自学,也可以学好某门课程,从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此外,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正日益成为大学生排疑解难的主要工具。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提问并获得解答。也有许多专业性较强的论坛汇集了大量的会员,各会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彼此切磋和解惑②。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解惑”人,课堂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唯一的“求知”领地。endprint
然而,网络绝对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这是因为,网络的“解惑”是随机性和非强制性的,故而,通过网络获得的知识和答案必须经过慎重的思虑和权威的认证,相比而言,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此外,网络的碎片化传播模式使得上网者很难获得相关知识的全貌。但是,课堂上所学的某类知识都是学者和专家们经过多年潜心钻研或教学归纳而成,其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远胜于学生们从网络上零散收集而来的知识。最后,网络上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一定完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即什么成长阶段获得什么知识,什么认知水平获得什么知识,这些都决定学习的效果。学习者在网络上有可能先接触最难的知识,然后才浏览到最容易的知识。这显然违背了一般的认知规律。网络不太容易能规定和区分知识的接受者。但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象)、因时而教(阶段)和因地而教(环境)。
六、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若干对策
网络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冲击是非常显著的,但同时网络也给知识传播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趋利避害是处理网络和高校课堂教学矛盾的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如下几点入手:
1.强化课堂纪律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极大普及,使得大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方便地访问网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必备装备。课堂上接听电话、收发短信和邮件、上网浏览网页和视频等现象成为网络时代课堂上的新事物。不难发现,网络成为分散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说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子较少受课堂外部诱惑,过分专注书本学习,脱离生活实际。时至今日,学生们在网络时代“两耳很难不闻窗外事”,过多的外部诱惑使得他们较难完全专注于课堂内部知识的学习。故而,严肃课堂纪律,杜绝课堂之上的上网、短信及电话等现象,是保证大学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重要举措。
2.利用网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课堂教学讲求最少的授课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利用网络而不是依赖网络,积极发挥网络在知识传播和学习中的优势,使其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终提高课堂传授和学习的效果。
首先,开设关于“认识网络和如何高效利用网络”的专门课程或讲座。针对大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新生,对其进行网络相关知识的教育,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们盲目上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或者其他非法网站。错误地使用网络的危害极大。网络之危害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使用网络的人。可见,大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会在求知的道路上如虎添翼,错误无度地依赖网络只会迷失自我,越陷越深。利用网络学习还是娱乐,以及二者的时间如何分配,这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
其次,课堂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可获得性问题。一般来说,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应该是主流、正统和形成定论的相关科学和技术,对于非主流的和存在诸多争议的领域可以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自学。但是当前存在的困境就是,课堂上的内容如果能够很轻易地在网络上获得,那么学生逃离课堂教学的潜在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即使不上课抑或上课但不用认真听讲,学生仍然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知识,然后进行自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内容一定是具有基础性的、自学难以完成的、学生自己理解有一定难度的知识。通过课堂内容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大学生逃离课堂教学的机会成本,增强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最后,课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浏览相关学习网站,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的提交。一方面,学生利用网络大量收集相关知识,并自行整理和归纳,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在网络上学生提交作业和教师批阅作业,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此,教师布置的课外习题和作业必须既要保证相当的工作量,又要注意这些习题或作业的答案是否能够很方便地从网络下载获得。前者可以保证学生大量浏览相关的学习网站,借此完善知识体系,后者则可以避免学习者为图简便而上网直接拷贝,从而督促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注释:
① 参见韩愈的《师说》。
② 较典型的平台如“人大经济论坛”、“QQ群”、“微信群”等。
参考文献:
[1]伍尔福克(美)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
[2]吴高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0.
[3]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
[4]朱海松.网络的破碎化传播[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7.
[5]伍叶琴等.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教育研究,2013(1):119-125.
[6]王素等.高等教育竞争力:模型、指标与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12(7):122-129.
(编辑:王晓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