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张江开启科创发展新征程

2018-02-26钧家

上海企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张江人才科技

钧家

科技是国之利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创新驱动成为多国竞相采用的主战略。在中国迈向科技强国征程中,张江高科作为国家级科创园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理应成为勇立全球科技创新潮头的弄潮儿。

不同于立足首都城区,基础设施完备、教育科研等创新资源丰硕的中关村,张江高科从“一穷二白”的浦东新区农田起步,辛勤创业,砥砺前行,20多年来持续开发,几经转型,目前已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三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2017年,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的出台,彰显了从更新的高度助推张江转型发展的战略意义。张江高科的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体现了上海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全球科技城市中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国家战略重任。

一、张江从1.0到3.0,勇立潮头承担历史使命

张江几经转型扩展,可认为已进入3.0阶段

(一)张江1.0——创立期

从1992年7月成立张江高科到1999年“聚焦张江”之前,是张江的创立期,张江高科园区的探索阶段。从张江高科成立伊始,上海始终以承接国家战略、成为一个大国跨越发力点先行者为已任。经过7年探索,在浦东新区中南部张江镇建立占地35KM2,核心区25 KM2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并称“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上海高新区”,形成“一区二园”格局。“聚焦张江”前的1998年擴展为包括漕河泾园、张江园、市北上大园、中纺城园、金桥园、嘉定园六个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一区六园”格局。

起步阶段张江就勇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在谋求创新能力的同时完成从乡村到高新科技园区的嬗变,走出一条从农业到高科技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路子,至1999年共引进项目88个。

(二)张江2.0——发展期

从1999年“聚焦张江”到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前,可认为是张江的2.0,即张江高速发展期,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集聚、量的扩张。

1999年8月末,上海市政府提出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政策聚焦、财力聚焦、人才聚焦,把一项项力度空前的创新举措推向张江,张江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6年上海高新区整体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张江高新区)。先后将科教资源密集的紫竹园与杨浦知识创新基地纳入高新区管理范畴,形成了“一区八园”的发展格局。

2011年国务院批准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阶段的正式扩区,在原来八区基础上又新增虹口、徐汇、长宁、松江和闵行五个区,形成“一区十二园”的“大张江”范畴、园区面积为75.9 KM2。

然而直到2011年,在国家确定的六个创世界一流开发园区中,张江相较于北京、深圳、武汉、西安、成都的开发园区,面积是最小的。尽管单位产出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但没有一定规模,发挥出的作用效益也会相形见绌,张江继续进行规模扩张。

2013年,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二阶段扩区,奉贤、普陀、金山、陆家嘴、临港、崇明六园并入,形成“一区十八园”格局。

2014年,“大张江”扩大至包括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闸北园、青浦园、嘉定园、金桥园、杨浦园、徐汇园、长宁园、虹口园、松江园、闵行(莘庄)园、普陀园、奉贤园、金山园、崇明园、临港园、陆家嘴园、宝山园、黄浦园、静安园和世博园,形成一区二十二园及紫竹高新区的新格局,“张江模式”已辐射上海所有行政区,面积共531KM2。

期间,张江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量的扩张特征明显。在“聚焦张江”前阶段末期的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532亿元,工业总产值303亿元(占园区营业收入50.95%),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18倍、7倍和10倍。

张江核心区成效尤为明显。2012年核心园区经营总收入4200亿元,2007-2011年间平均增长24%;税收总额189亿元,2007-2011年间平均增幅35%。截至2013年6月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在地经营企业3000余家,每年新增注册企业600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0亿美元,内资项目注册资本132亿元,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0家,跨国公司 90家。从业人员273541人,本科学历以上占44%,其中博士学历4893人,硕士学历33936人,本科学历81516人,6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占全市67%,占全国7%),34人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80人入选浦东“百人计划”。

张江2.0亦可细分为1999-2007年的“聚焦张江”一期和2007-2015年的“聚焦张江”二期。

(三)张江3.0 ——质变期

自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提出,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5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在上海张江高新区核心区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伊始,可认为是张江进入3.0的发展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质的提升——一批大科学设施和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制度改革深化、发展目标高企,重要标志是:光源线站工程、蛋白质科学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转化医学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聚,世界级研究机构——李政道研究所宣布落户张江,一批一流实验室和理论研究团队将随之而来,第三代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入驻,重大工程与项目的落地,人才政策创新为国际人才集聚与激励人才创新提供正能量。发展目标上,确立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使命与担当,着力从创新产业、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方面继续优化创新体系。

2017年5月上海出台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标志着张江高科通过转型发展将再上一个高度,将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上,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张江科学城的建设,将走“以人为本”、以“园”兴“城”、以“城”促“园”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持续提高产城融合水平。endprint

1.弘扬6种理念引领张江3.0创新发展。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新时代,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进入3.0的张江,除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外,尚须弘扬6种理念:创新驱动须以“四个全面”为引领,“纲举目张”;创新驱动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科技对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创新须以科技伦理自律,做负责任的创新者;坚持从科技创新跟随者向引领者、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演进;坚持渐进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并举,厚积薄发,打造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并非否定一切,应重视创新积累。

2.进入张江3.0阶段,应坚持放眼全球、立足全局,高标准发展。要全面推进世界科创中心建设,张江应攀登产业价值链高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瞄准进入国际先进高科技园区行列;聚焦高端、高效、构建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体系(主要有:国际化创业孵化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打造面向行业关键性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研发和转化平台;聚焦“三大三新”,加快重点产业高端化发展,“三大”即提升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三大产业能级,“三新”即加快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配套、低碳环保“三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并举,张江的定位是全国示范、世界一流,张江创新的技术、产品均为中高端,而中高端消费的特征之一是品牌消费。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品牌建设;深化“双自联动”,建设科技创新制度示范区;推进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转变考核理念,从R&D向R&B演进。现在跨国公司已从传统的关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转向关注具有决定命运的创新R&B(Recesach And Business)——科技研发和市场转化投入。这一转变显示创新理念的进步,反映出“创新离市场多近,离成功就有多近”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思维。总而言之,着眼于将张江打造成科技研发策源地。

张江3.0创新发展还须重视五项举措: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与打造科技研发策源地协同推进;围绕产业链组织创新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成果,打造先发优势;“双自联动”向“三区联动”扩展,从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探索高端研发创新的制度变革,扩展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将张江打造成促进科技创新改革的试验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领上海从“制造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型,为中国经济“第二波浪潮”蓄能聚势。着力打造有别于其他园区的差异化优势。一是探索“离岸创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引擎企业、龙头品牌;二是衔接国家“双创”战略,打造差异化众创模式,提升创新孵化成功率。高效承接各种“溢出效应”。一是探索“二大(大设施、大项目)一小(小企業)”联动机制,有效承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溢出效应”;二是依托园区跨国企业高度集聚优势,推进“跨国企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承接“跨国协同孵化”的“溢出效应”;三是依托李政道研究所高端创新要素密集优势,承接其人才、知识、模式等创新资源“溢出效应”。

二、张江3.0发展的人才战略

山高人为峰。以人为本,人才是关键。早在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上海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从创新城向人才城迈进,加快向全球科创中心冲刺。张江作为上海建设世界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要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将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突出科技商务文化等创新要素复合(TBC),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集聚国家大科学设施、集聚高水平创新型大学、集聚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走人才引领创新之路,通过人才制度创新,汇聚国内外英才,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潜能,着力优化聚才、选才、用才、留才、育才的政策人文环境。

1.聚才

竞争国际化要求人才国际化。张江在吸引人才入园的同时应秉持“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理念,多渠道多模式推动人才国际化。(1)多模式驱动人才国际化。一是海归驱动。其典型特征是拥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同时在国内和国外设立研发团队,形成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创新能力。二是本土派驱动。由本土创业者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与世界前沿同步的创新能力。三是名人驱动。典型者如李政道院士回国在张江建立世界级的李政道研究所,计划聘请10名左右世界级科学家作为永久成员,还有大批一流访问学者。四是企业院校协同驱动。(2)通过聚才补齐企业家短板。一是着力集聚三种领军人才:企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品牌领军人才。二是着力吸引海外中年退养高端人才。这一人群主要是曾在跨国公司担任CEO或高管,积累财富后退养。其特点是具有丰富国际化管理经验,已不太计较薪酬待遇(并非高薪即可聘到),更需要的是充分尊重和足够授权。三是大胆起用本土中年业务骨干。这一人群已积累丰富管理经验,热切期望在更高岗位上施展才华,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可较快做出成绩。

2.选才

科技英才、企业家应具备“三识”——知识、见识和胆识。知识是基础,掌握现代知识才能大有作为;见识是广度,所谓见多识广,才能看到天地之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从而强化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胆识是作为,即敢做敢为,敢于担当。前面“二识”是为胆识服务的,如无胆识,空有知识和见识也难以抓住机会趁势而上、奋力突破、有所作为。企业家科技英才还须具备“三个忠诚度”:一是对单位的忠诚度,二是对事业的忠诚度,三是对祖国的忠诚度。

3.用才

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方针,务求在人才最佳使用期间将其安排在最能扬其所长的岗位并给予相应报酬。着力做到“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酬”。一要提供施展平台。让人才能够发挥才干、专长。真心实意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功的机会、适宜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资源支持。二要强化开发力度。让人才能够持续获得发展和提升。通过“用”使人才在岗位获得具体历练,以实现人才能力提升,潜能勃发。三要多举措激活潜能。让人才能主动进行创新和创造。要强化承诺,在1-3个月内兑现人才完成指定任务(项目)、任期目标的激励承诺,通过适当授权来树立人才的专业权威,提升人才职业化素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四要优化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实现增值和回报,以激发人才释放潜能,使其获得人力资本产权的增值回报。endprint

物质激励力度应得当。笔者认为近日的科研成果转化“同济模式”让教授们名利双收是件好事,但突破70%,将专利转让费85%归研发者,宜作为“校弯过正”的短期措施,长期仍应保持在70%(美国高校奖励比例为50%,德国为60%),如有条件可将其中10%-15%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扶持在研或预研项目(团队)。

4.留才

留才的关键在于适时使用,按需激励。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理论适时按需激励人才,是留才不可或缺的措施。(1)事业留才。这一点对高端人才尤显重要。(2)物质激励留才。落实股权激励、专利转让费分成的激励政策,着力使《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落地,以引导科研人员、教授从过于热衷发表论文(并非不要发表论文)、获奖转向着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3)非物质激励留才。鉴于物质激励并非万能,激励不是交易,更不是搏弈。物质激励有刚性,且存在边际效应,必须实现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的均衡,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非物质激励为主体,适时灵活选用。一是按需激励。根据激励对象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激励措施。对单身科技人员,关心其婚姻、住房,必要时助其解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并给予一定补贴。现在创建张江科学城,将在这方面做足文章,增加居住用地,新增住宅全部用作租赁,提高科研人才公寓、宿舍配套比例,满足人才居住需求。二是目标激励。尽可能为激励对象实现自我价值,个人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三是培训激励。提供出国进修,学术交流的机会。四是工作激励。让激励对象对自身的工作有一定选择权。五是晋升激励。适时给予技术职称或职位晋升。

5.育才

在李政道研究所开展世界级物理、天文学术研究实验的同时,将其办成培养本土科学家的教育平台。选拔100-200名30岁左右科技人才进入李政道研究所,担任所内科技骨干的业务助理,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成长成才,脱颖而出。选拔50-100名学有专长的中青年(40岁左右)分批进入研究所,担任所内永久成员、顶级科学家、顶级访问学者的合伙人或助理,在共同开展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中进一步开拓展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成长为本土顶级科学家。

6.提升人才竞争力

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学习力的竞争。在当下“快鱼吃慢鱼”时代,谁的学习力强于对手,谁的学习速度快于对手,谁就能率先掌握前沿新科技,执科技竞争之牛耳。

基此,应将专业学习、学术交流纳入科技人员工作计划之中,每周至少安排8-10个工作小时的学习、交流,以求尽早掌握当代最新科技知识、信息,通过学习交流,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科研灵感。

7.配套营造政策人文环境

当前至少应抓住以下几方面:(1)着力打造崇敬科学的社会氛围。多举措引领青年学子追捧科学家、工程师,热衷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技师的粉丝,在全社会打造崇敬科学,崇敬技术的人文环境。 在单位、地区、以及全市各层面加大对科技英才和三大领军人物的工作关注度和宣传力度,形成崇尚科创、敬仰科创、追求科创的社会氛围。使科技人员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关注度,让青年学子从一边倒地热衷追捧歌星、影星大幅度地转向迷恋科学、追捧科学家、工程师。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加快海外人才永久留居便利服务试点。与东京、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的10%。(尽管上海面积是纽约的5.2倍),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不足1%。为能使外国常住人口较快达到10%水平,建议加快海外人才永久留居便利服务试点,积累经验后形成政策,以促进上海国际化水平提高。大力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3)加快实施股权奖励递延纳税试点。对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个人的股权激励,递延至取得股权分红或转让股权时纳税的试点工作應加快推进,以避免科研成果权利人尚未获得经济上实惠就须筹措资金纳税。对科研成果主要权利人的首项(或第一、第二项)科研成果转让所得,减半征收所得税,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4)发扬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人才评价对人才的价值追求具有引领作用,应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一是对科技人员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其成果质量,实际能力,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使科研人员能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投入科研活动。二是制定贯彻《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的上海市实施细则,推动《意见》落到实处,解决职称标准单一,评价指标不合理等问题,使一些注重实务的创新型人才获得相应技术职称。三是落实分级分类评价方法,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相结合,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区别,在确保不降低职称的公信力和含金量的前提下,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评价对调动人才积极性,引领人才在本专业、本岗位追求学术进步,技能提升,砥砺前行,克难攻坚,勇攀高峰,为“突破式”创新发展作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江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科技在线
张江高科:负重转型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