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及大豆红蜘蛛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2018-02-26张秀玲
张秀玲
近几年大豆害虫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危害呈上升趋势,通过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在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如何防治等方面综述,达到消灭害虫获得高产目的。
我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北部,是大豆主产区,由于栽培措施不当,连年种植,使部分地块病虫害加重,由于近几年冬季气候变暖,越冬卵成活率高,虫量骤增,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危害逐年加重,为此我们对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的生活习性和如何防治进行了探讨。
1、大豆蚜:大豆蚜属同翅目蚜科
1.1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卵圆形,长约1.6mm,淡黄色至黄绿色。触角较体短,无次生感觉圈;第6节鞭部为基部的3倍。腹管黑色,长圆筒形,基部稍宽,上具瓦状纹。尾片圆锥形,近中部收缩,有微刺形成的瓦纹,有长毛7~10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长1.6mm,黄色或黄绿色。触角与体等长,第3节上有次生感觉圈3~8个,一般5~6个,排成1列,第6节鞭部为基部的4倍。腹管圆筒形,黑褐色,有轮纹,尾片圆锥形,黑色,中部略缢,有6~8个根长毛。
1.2危害症状
大豆蚜虫是大豆田常见重要害虫之一,以成蚜和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用针状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卷缩、发黄,植株发育不良,分枝及结荚减少,百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整株死亡,一般田块减产20%-30%, 严重的可减产50%。并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1.3发生规律
蚜虫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6月下旬,大豆开花前,蚜虫便很快蔓延全田。7月中旬大豆盛花期,如条件适宜,大豆蚜虫迅速繁殖并群集于植株顶叶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为害,从而造成蚜虫大发生。点片发生蚜虫的地块,有5-10%的植株卷叶时或者是有蚜株率超过50%,百株蚜量达1500-3000头以上时就应该防治。
1.4偏重发生原因:(1)由于大量使用了杀虫剂使草蛉、食蚜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大豆蚜虫的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同时大豆蚜虫的抗药性也逐渐增加。(2)近几年来冬季气温普遍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大豆蚜虫越冬卵的成活率提高,虫量骤增。6-7月份气温、雨量、相对湿度,也有利于大豆蚜虫的繁殖。(3)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
1.5防治方法:(1)早期防治,即在大豆蚜虫点片发生时用药,防止扩散蔓延为害;(2)结合中耕,清除田边、沟边杂草,消灭孳生越冬场所,压低虫源基数;(3)用3%啶虫咪乳油,每亩用量15-20ml喷雾;(4) 25%氰·辛乳油,每亩30ml;(5)48%毒死蜱乳油,每亩用量100ml,田间喷雾防蚜时要倒退行走,以免接触中毒。
2、大豆红蜘蛛:大豆红蜘蛛,又叫朱砂叶螨、棉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
2.1形态特征。
成虫为红色小型蜘蛛,雌虫体长0.4~0.5mm,雄虫体长0.26~0.36mm,均有4对足。体卵圆形,體色变化很大,一般呈橙红色或锈红色,体背刚毛排列成4列。卵直径0.13毫米,圆球形,初产时无色透明,逐渐变为黄带红色。幼虫足3对,体近圆形,暗绿色,眼红色。若虫足4对,体大于幼虫,颜色也较深。
2.2危害症状
大豆红蜘蛛的成虫、若虫均可危害大豆,在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汁,受害豆叶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以后随红蜘蛛增多,网间略具红色斑块且有大量红蜘蛛潜伏,造成受害叶片局部甚至全部卷缩、枯焦变黄或红褐色,叶片脱落甚至光杆,严重时整株死亡。大豆红蜘蛛首先危害大豆下部叶片,而后逐渐向中、上部蔓延。大豆田田间杂草多或植株稀疏的,发生较重。
2.3 发生规律
大豆红蜘蛛以受精的雌成虫在土缝、杂草根部、大豆植株残体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先在小蓟、蒲公英、车前等杂草上繁殖为害,6-7月转到大豆上为害,7月中下旬到8月初随着气温增高繁殖加快,迅速蔓延;8月中旬后逐渐减少,到9月份随着气温下降,开始转移到越冬场所,10月份开始越冬。在相对湿度超过70%以上时不利于红蜘蛛的发生,低温、多雨、大风天气对红蜘蛛的繁殖不利。
2.4 防治方法
大豆红蜘蛛在植株稀疏长势差的地块发生重,而在长势好、封垄好的地块发生轻。因此,农业防治的关键一是要保证保苗率,施足底肥,并要增加磷钾肥的施入量,以保证苗齐苗壮,后期不脱肥,增强大豆自身的抗红蜘蛛危害能力。二是要加强田间管理,要及时采取人工除草办法,将杂草铲除干净。三是要合理灌水,在干旱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灌水。四是药剂防治,当发现大豆红蜘蛛处于点片发生阶段,即应喷药防治。采用1%阿维菌素乳油2000-2500倍液,也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0ml/hm2,或48%毒死蜱750~1050ml/hm2。只要田间不旱,大豆长势良好,大豆红蜘蛛一般不会大发生。
(作者单位;1648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