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幼小衔接,乐享生命成长
——百里路小学“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探究
2018-02-26浙江温州市百里路小学325000
浙江温州市百里路小学(325000)
“幼小衔接”课程,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所进行的包括知识、习惯等各个方面的衔接课程。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对于幼小衔接进行了许多理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许多幼儿园和小学也进行了幼小衔接的教学实践,这些都对幼小衔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百里路小学作为温州市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小学,近年来对幼小衔接方面有许多的实践和思考。作为校长,笔者集中学校团队,一起开发设计了“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本文主要通过对“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的含义、特点、实施和保障的介绍,对于幼小衔接的研究阐发一些个人见解。
一、“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的含义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时间的明显延长、学习课程的增加,规范的课堂学习取代了幼儿园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这些变化都是学生从幼儿转变为小学生道路中的巨大难题,因此,做好幼小衔接课程的探究,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者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在当前状态下,在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所能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教育者所要努力的方向。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方面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稍微带有难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正是针对当前幼小衔接的现状和需求,结合一定的政策背景和理论基础所提出的。课程围绕“校园常规秩序认知”“建立心灵沟通桥梁”“初步养成学习习惯”三个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的前两周,共计五十个课时,并在每一个活动后都制定详细的活动细则进行指导。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科展开课程整合等方法,同时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全方位进行,致力于让一年级新生真正融入小学校园,开始小学学习生活。
二、“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的特点
不同的课程设置有不一样的特点,针对“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特点是基于旧基础、涵盖各学科以及着眼小细节。
1.基于旧基础
“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是针对幼儿园刚毕业的学生进行的,全部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为学生准备向上攀爬的台阶,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和新知识进行联系与交融,因此特点之一就是基于旧知识。
考虑到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大多学习的是游戏、手工、绘画、体育等课程,而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幼小衔接课程大量采用绘本、课堂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展开“巧做贺卡”“笑脸墙”和“美妙阅读”等活动。将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幼儿园的游戏、绘画等积极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借鉴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有技巧地加入玩耍和游戏的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另一方面又在旧基础上加入教材内容和知识点,让教学更加高级有效,真正做到幼小之间知识的“衔接”。
2.涵盖各方面
“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包含了学生习惯、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突破了以往小学教育专注于学生成绩的局限,将关注点放到了各个不同方面上,希望让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能够整体全面地获得知识与能力。
对此,我们百里路小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所提出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知识成绩的提高,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中,我们展开主题活动“齐刷刷的路队”和“我的新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排队,拥有良好的站姿、坐姿,学会积极地和同学交流,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知道要和同学建立和谐的关系。这些都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希望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再是“小皇帝”“小公主”,而是真正全面发展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3.着眼小细节
“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主要是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交流习惯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小活动等逐步融入小学生活中,因此“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的另一特点就是着眼小细节。
由于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毕业不久,认知水平有限,“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就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课程。在新生入学后,我们专门展开活动“认识你、我、他”,配合课件或者端正的板书,让教师教孩子认识书本和作业本,同时指导孩子如何看课表,用正确的姿势看书等,并开展了运笔、握笔的专项练习活动,让孩子学习掌握写字、握笔姿势,让学生从小细节处开始成长,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未来的小学六年做准备。
三、“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的具体实施
“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主要集中在开学的前两周,根据学生逐步的成长,建立“融入、磨合、巩固、规范”几个部分的程序。
1.融入:新生启蒙
《礼记》中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也正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准备计划,让学生能在未来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更加从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仪式感,让他们感悟成长,体验自己进入小学后的新身份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对此,我们学校每年入学的第一天就会进行为时一整天的“入学仪式”,入学仪式中具体包括“我与校长拍张照”“笑脸墙上共欢笑”“大手小手伴成长”“小小礼物见心意”和“巧做贺卡递爱心”等活动。通过照片、手印等方式留住孩子刚刚入学时憧憬和懵懂的样子,记录步入校园的第一步,产生仪式感。我们也正是希望通过这些仪式感增加学生对于学校的参与感,鼓励学生积极地进入小学生活中,加强对于小学生这个身份的认同。
除了让学生产生入学的仪式感,我们还努力让学生尽快地熟悉校园环境,以达到对新生的启蒙教育效果。在入学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会在全校开展“校园大探索”活动,让新生在六年级同学的带领下,参观校园,了解学校和学校的历史,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校生活中不迷茫同时,并在参观结束后,进行“校园大闯关”活动,让学生找到学校各个公共设施的位置,让学生在游戏中更进一步地熟悉和了解校园,消除陌生感和隔阂。
2.磨合:秩序建立
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入学适应课程,充分融入环境,对自己小学生的身份有了一定的认同感之后,我们的幼小衔接课程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和学习秩序,进入与新环境的磨合。
这个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小学生涯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我们组织二年级的学生拍摄了许多校园文明行为的微视频,这些日常行为规范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吃饭篇、队列篇、喝水篇、如厕篇、整理篇。这六个篇章基本涵盖了学生日常的各类行为规范,并在校园内有组织地进行播放。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对新生的文明行为进行检测。
这样的训练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许多学生和教师都在这些课程中感到了一定的压力。但是经历过这样的磨合,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截然不同之处:小学需要秩序,需要规范,需要训练才能不断发展和成长。这也是我们百里路小学“四步式”幼小衔接的第二个阶段,希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阵痛”才能真正与新环境磨合,建立小学生应有的规范秩序。
3.巩固:知识学习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教学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认识校园和遵守规范,而是专注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从第二周开始,我们集中性地展开“奇妙的数字”“有趣的形状”“美妙的阅读”“小小读书郎”等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学习认识数字、图形、开始阅读,对于知识的学习有初步的认知,以便后续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同时也是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改革和学校的特色课程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给予教师的课堂一定的弹性。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教学参考书走,而是有选择性地展开整合。一方面是进行学科内部的整合,在同一门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前后知识之间的交融。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有教师尝试拼音后置、教材重组等学科内的整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的整合。我们通过主题教学的方式,有机地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绘本等学科结合在一起,让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之间碰撞出火花。
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教学要努力做到有趣和有效。幼小衔接课程应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在进行多种探索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充分感知,拓展儿童的经验,让学生在不断打破旧有知识平衡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
4.规范:多方评价
评价内容上,我们涵盖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阶段,会让各位教师以及校方观察学生的各个行为习惯,并做好记录进行相应的考核。在学生入学后,每位学生会得到一张“开学十天乐”的七星卡,分别为“文明星、友善星、午休星、插队星、听课星、整理星、用餐星”,根据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对七星卡进行评分,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小衔接阶段中来。
针对学生,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会组织一定的考核,以检测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这个评价体系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一周一小评、二周一展评、六周一巡导、期末一游考。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来自教师和学校,还有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同时还会积极参考家长的建议,真正做到“多方评价”。评价的时间跨越整个学期,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从幼小衔接阶段开始到第一学期结束,都能受到来自同学、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规范,以激励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和态度等各个方面,通过老师、学生、家长、校方等各方面的途径,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以推动课程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四、“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实施的保障
“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的策略是关注学情,增加幼小融合;培养教师,激发丰富课堂;联合家校,共建友好环境。
1.关注学情,增加幼小融合
幼小衔接课程针对的是幼儿园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我们通过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在作息时间、功课上做了调整。在入学的前两周,工作日十天内上午和下午放学时间都提早了半小时,让学生在时间上循序渐进地融入。在了解到学情之后,我们还会在开学前发放新生家长手册,新生家长手册从学习准备到生活准备,事无巨细一一罗列,帮助家长挑选适合孩子的用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开,并对家长们提出小建议,如书包我们不建议栏杆书包,铅笔备好5支,贴上名字。这些准备都是让学生在刚刚入学的阶段就学会积极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知识内容方面,我们会对新生进行测试来判断学情。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会给学生四百个字进行测试,以判断学生的识字量。同时对学生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学生最难识记的字词,这些工作对于进一步展开教学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学生本身的学情,采用绘本伴读、游戏教学等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当的支架,推动学生学习。
2.培养教师,激发丰富课堂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许多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都认为,必须走出僵化的教学模式,要变单纯的讲解为学与练,变单纯的传授技巧为综合性的训练。作为校方,我所提出的“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中提到了“幸福教师课程”,这就给了教师一定的平台,通过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以适应幼小衔接的孩子,从而让幼小衔接的课堂越来越丰富。
我们的“幸福教师课程”由经验教师的班级管理经验分享、新生入学状态分析、新生家访几大板块构成。首先,在学生刚入学之时, “幸福教师课程”中会组织教师对于自己班级的新生入学状态进行分析讨论,让教师之间更加了解学情,共同分享教学智慧,并针对新生进行提前家访,通过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学情。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刚入职的青年老师,我们都会进行大量的教师培训,让老教师、校长等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让他们从心理到实践接受并爱上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过程。此外,我们还会让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自主展开教材重整和学科整合,从教学和科研的方面培养优秀的教师。同时,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鼓励男教师进行低年级的教学,以丰富幼小阶段的教学。
3.联合家校,共建友好环境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一起对接,有调查显示,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小学是70%,初中是50%,高中是30%。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进行家校联合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幼小衔接阶段更是如此。“四步式”幼小衔接专门推出“幸福家长课程”,鼓励家校之间进行联合,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友好的环境。
家长课程是由熟悉学校,如何当好一年级家长,家长行为训练营几个板块组成。首先,我们在开学前会给每位家长发放新生家长手册,这个手册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帮助学生挑选学习用品,还包括有针对性的阅读书目以及我们的百小寄语,以帮助我们的家长在入学前就充分做好准备。其次,每一年一年级新生在入学之前,我作为校长,都会对新生家长进行家长培训会,培训会包括老师和家长的互动、各类技能教师的展示等活动。一方面让家长熟悉学校,另一方面也鼓励家长和学校建立联系,呼吁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2016年8月20号,我们百里路小学的微信公众号专门推出了一封“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这封信在仅仅半天时间内,点击率就达到了14000多次,这也表明我们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在学习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我们在开学之时,会为每一位家长制定“成长护照”,这个成长护照作为我们学校的“开学礼”,将记录孩子六年的亲子成长。在这个护照中,我们为每位家长专门制订了“家长成绩单”,上面是登记家长培训的实践,以及家长课堂的登记情况,和亲子活动的登记情况等,并有一定的评分情况。“家长成绩单”也让孩子了解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情况,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当这些家长走进学校跟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学生的时候,家长也更能体会到教师和校方的辛苦,家校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幼小衔接作为儿童生命成长的奠基阶段,不仅关系着儿童当下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幸福。因此,我们理应把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幼小衔接的目标追求。我们的“四步式”幼小衔接课程,也将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第一要义,在课程上不断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 万莉.论语文支架式教学[J].现代语文,2017(8).
[2] 许军红.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5).
[3] 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广西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的现状与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5.
[4] 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 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