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省的案例研究

2018-02-26吴立保华玉珠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江苏优势学科

吴立保 高 凡 华玉珠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省的案例研究

吴立保 高 凡 华玉珠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提出产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要求,旨在提高江苏高校整体学科水平,培育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高校。以各高校提交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总结报告为基础,系统梳理了2014~2017年江苏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总结概括了江苏优势学科建设的创新举措,以世界一流学科为标杆,提出促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优势学科建设;高校;江苏;政策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以及“特色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支持学科建设的政策文件。十九大以来,“双一流”政策的出台更是将优势学科建设推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政策支持建设高校优势学科,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各省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本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本文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总结报告为依据,分析江苏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效应,提出促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的进展情况

学科与知识生产密切联系,有着特定的学术内涵。黑克豪森认为,学科是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的科学研究,以便实现知识的新旧更替、知识的一体化以及理论的系统化与再系统化[1]。同时,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过程也是学术活动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过程,因此,学科具有“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劳动组织”的双重形态。相对于学术界对“学科”内涵的界定,高校优势学科更倾向于政策目标概念,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明确的目标导向。高校优势学科一般理解为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其他高校同类学科或在本校学科群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科。刘国瑜从学科的师资队伍、物质基础、运行机制和社会贡献等四个方面界定优势学科的内涵,主要是从要素的比较优势来阐述高校优势学科[2]。作为政策目标概念,高校优势学科成为政府推动学科建设的主要抓手,通常是以重点建设项目的方式来推动,通过遴选和考核确定经费的投入,从而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

为深入实施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适应建设创新型省份和高水平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需要,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10年起,分两期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旨在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学科,全面提升江苏高等教育水平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期项目建设时间为2010~2013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王建华系统分析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项目的学科分布,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分析结果表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规划合理、目标明确,经费有保证、具有可持续性,对于提高江苏高校综合实力将产生深远影响[3]。张晓宁分析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的基本布局与建设特点,并对下一阶段优势学科的建设要求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4]。陈磊、宋燕从场域理论出发,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文本为依据,基于政治场域和学术场域的行动者和机构围绕优势学科建设同台博弈,或竞争,或合谋,最终促成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制度化的进程的分析,提出了建设优势学科的对策[5]。徐翠华在全面梳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其在地域分布、学科分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江苏高校加快优势学科建设的现实路径[6]。毛晓翔、蔡华研究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的立项思路与布局,统计调查其在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的成绩,客观分析其建设成效、不足和经验,提出优化区域学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7]。邹燕、蔡华在分析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项目成效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经费投入机制、突出人才培养、加强协同创新、完善评价体系、创新管理制度等方式,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奠定基础[8]。杨权海从学科发展速度、与兄弟省市对比、学科覆盖面、与教育部学科评估对比、与国际国内优势学科的差距等方面,分析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发展特点,建议进一步利用ESI开展多角度国际评估,为促进江苏优势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参考[9]。宋华明、严心彤从学科水平、学科资源、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四个层面,统计分析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整体成效,提出了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呈现出的特征与未来可能的突破点,为迈向“双一流”提供决策参考[10]。

在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项目综合评价与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继续推进二期项目建设,建设时间为2014~2017年。2014年3月,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二期项目遴选工作正式启动。全省34所高校175个学科申报参加了二期项目遴选,最终经过专家投票遴选出优势学科二期项目137个,省重点序列学科28个,共165个学科。2014~2017年,省财政每年投入7.2亿元对以上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项目相比,二期项目建设有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努力在前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产出一批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问题、技术瓶颈问题和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成果。二是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难题。三是突出交叉学科的融合建设,使新的学科领域真正有内涵、立得住、可持续。2017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对二期项目开展验收工作,各高校用书面形式总结汇报了目标达成情况、建设主要成效、存在的困难以及后续发展的建议。

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的整体成效分析

本研究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165个学科(以下简称“二期项目”优势学科)提交的总结报告进行了汇总和梳理,从五个方面总结二期项目建设的整体成效。

1.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江苏高校学科高峰

在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江苏高校学科高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数位居前列。江苏有2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3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数位列全国第二。二是学科建设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教育部开展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二期项目优势学科中有80个学科进入A档,总数位列全国第三,其中A+等级学科21个,总数位列全国第三。根据最新一期ESI数据,江苏31所优势学科建设高校中有23所高校的111个学科进入ESI前1%,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ESI前1‰学科数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18年已增加到12个。三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增量明显。优势学科建设辐射效应凸显,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江苏新增19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体现了江苏优势学科建设成效。

2.人才聚合效应明显增加,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杰出学科人才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开展期间,展现出优势学科平台良好的人才聚合效应,二期项目优势学科成为江苏高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主阵地。在四年建设期内,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聚集了18名院士,其中新增院士10名,引进院士8名;培养和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4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46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6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7人,“万人计划”杰出人才7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4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6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5人。同时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团队,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8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6个。高层次人才的聚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的高峰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产出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二期项目优势学科通过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显著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新增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使江苏省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增加至5个,继续保持全国前二位。新获批6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总数达到10个,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优势学科建设高校就增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8个、科技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17个,奠定了优势学科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621项,其中“973计划”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专题)61项,“863计划”项目7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18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特别委托项目115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2项。在Science、Nature、Cell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7篇,在科研创新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2项,获奖数量保持全国第二。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广泛认可,培养了一批高质量优秀人才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这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江苏本科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4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7项。江苏高校获奖总数、一等奖及以上获奖数均居全国第一,特等奖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9个、新增“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出版“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12门,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0门。大力实施“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四年共计选拔派遣5000多名研究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研究。大力推进研究生全英文教学,共计开设400多门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5.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增强,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

二期项目优势学科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创新需求,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和理论原创性研究,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165个二期项目优势学科中,有72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占比达43.6%,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江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控制、计算机、电子通信及传感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物联网产业与智能制造核心体系等方面面向无锡市智能制造行业开展了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服务,变“制造”为“智造”,服务无锡产业转型。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围绕电化学能量转化与存储材料、光热转换材料、高效催化材料等开展探索,加强对新型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利用等与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产业化技术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市场认可的产业化技术。其中,隔膜产品已经进入电动汽车车用锂离子电池市场,年销售额3亿元,有力推动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的创新举措

通过对165个二期项目优势学科总结报告的分析,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引领

高校优势学科的顶层设计应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合理规划,才能有效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通过设立学科特区,彰显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等措施,宏观规划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如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建设强调以世界一流大学相关学科为标杆,科学制定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突出科学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国防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工信融合学科建设计划、理工融合学科建设计划等措施,在巩固优势地位的同时,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发展。中国矿业大学着力突破智能开采和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形成集矿山生产安全、矿区生态安全于一体的安全科学采矿学科体系,强化传统学科优势地位。南京工业大学通过构建强势学科群、扶持ESI潜力学科发展、鼓励学科提档升等,协同相关学科支撑主干学科、重点学科的发展,推进学科内涵发展。实施“学科与技术领域相近、工程对象相同”学科群管理模式,在利用优势学科支撑一般学科发展的同时,利用学科群中的其他学科与优势学科的学科方向进行协同建设,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培育学校新的增长点。

2.加强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培机制

人才队伍是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核心,创新引培机制是发挥高校优势学科人才聚合效应的关键。南京农业大学深入实施人才“1235”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引育结合的“钟山学者”建设计划,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多途径引进国内外优秀学术人才,积极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努力构筑优势学科人才高地。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学校在政策层面采取灵活方式,一人一议,一事一议。建立基于岗位分类管理的聘任、考核及分配制度,逐步实现“评聘分离、非升即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动人事人才管理从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改革,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和薪酬改革,通过全球招聘、“长望英才”、“校长面对面”等活动,引进一批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千人”、“杰青”等在内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南京工业大学坚持“人才优先、高端引育”理念,创立了“海外人才缓冲基地”,“量体裁衣”向6个优势学科输送急需的海外高端人才。探索构建适应优势学科发展的人事和薪酬体系,修订绩效工资和目标考核制度,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年薪制”。中国药科大学加大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海外人才储备库,将海内外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工作常态化。加强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人才培养,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杰出学者发展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专项计划”等,努力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3.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占领学科人才高地是高校优势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国药科大学实施“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创新药物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为支撑,实施制药工业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开展与国际Pharm.D.教育等效的“4+3”七年一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药学服务型人才。东南大学推动优势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全英文教学专业和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能力,进一步扩大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规模。徐州医科大学大力开展江苏省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推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五项改革、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面培养体系,形成新的学科人才储备增长点。江苏师范大学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立敬文书院(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对部分优秀本科生实施“精英教育”。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构建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4.瞄准一流目标,突出重大科研创新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核心标志是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原始科研创新引领科技进步。南京大学以“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文科“双重计划”为抓手,瞄准世界一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学校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即在学校层面遴选10个左右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科学问题,院系层面遴选100个左右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问题,教师层面遴选千个左右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问题。作为“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的重点内容,实施“卓越计划”,结合优势学科基础,打造学科高峰。在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领域实施了“文科重点方向和重大问题研究计划”(简称文科“双重计划”)。以“双力驱动”为指导,突出问题意识,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原创科研,着力提高南大文科科研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河海大学坚持重大科技项目带动,加强对创新团队布局的指导,在相关领域中形成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以重大科技任务为导向的核心创新团队。除了“增量”以外,更好整合“存量”,形成“叠加效应”,完善政策的配套衔接,强化有组织的重大科研活动,组合使用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和任务牵引等手段,引导各类科技项目、平台及经费等资源向创新团队集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实现优势学科联动发展,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紧密结合大气科学、环境、通信、气象装备等前沿科学领域和重大应用开发问题开展研究,设置研究团队,形成研究特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强化需求导向,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优势学科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产教融合和科研成果转化,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东南大学突出科学研究的优势特色,面向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究工作,引领相关优势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围绕“对接产业发展,促进成果转化”的理念,以“A+B”双机制为中枢,将学校运行与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加强与南京、无锡、苏州、盐城、徐州等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建膜科学技术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积极探索构建创新型的开放合作体系,打通优势学科创新链薄弱环节。制定新的科研管理政策以及经费管理政策,健全项目、基地、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三权”改革等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优势学科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应用。常州大学优势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并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要开展基础研究,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开展成果转化,有效促进常州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药科大学优势学科建设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宗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着力解决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高等药学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助力江苏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与省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工业园区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既发挥了政府指导和督促的作用,又激发了高校和学科团队的积极性,项目的成功运行助力江苏省在本次国家“双一流”遴选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政策实效分析,建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三期项目在政策方面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1.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管理,创新项目遴选机制

为了进一步凸显优势学科建设产出重大成果、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首先要优化管理方式。三期项目遴选建议进一步结合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宏观考虑遴选条件,简化申报流程,重点加强绩效考核和成果产出。其次,要创新遴选机制。三期项目建设遴选建议采取“认定+评审”的方式。认定式主要以第四轮学科评估(部属高校B+以上等级学科、省属高校B以上等级学科)、ESI全球前1%为依据,直接接入三期建设项目;评审主要依据高校类别、学科ESI潜力值和学位点设置情况,引导学科特色发展和分类发展,实行限额申报,由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或认定。第三,要扶优扶特。加大对行业特色高校的支持力度,将学科行业优势发展成国际优势。侧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立地”学科,支持对地方经济有重大支撑、引领作用的应用型学科。关注“冷僻”的人文学科,充分考虑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在学科生态体系和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重要性,向相对薄弱的人文社会学科适度倾斜。优先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第四,要重点支持新兴交叉学科。重点支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交叉学科,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交叉学科。第五,要支持苏北发展。对接江苏“1+3”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江苏沿海经济带建设,满足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注重对苏北地方院校的倾斜,让优势学科更好地服务江苏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引领江苏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创新经费投入机制

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对江苏建设高教强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优势学科建设是江苏高校追求一流目标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在经费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实践证明,省财政的集中投入为优势学科构筑高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各优势学科在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提升江苏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以及整体办学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作为江苏省学科高峰建设的核心工程长期予以资助,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和广度,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引导企业经费投入,鼓励高校多渠道争取优势学科建设经费。其次,要创新经费投入机制。建议三期项目分类资助、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建议分为四类:优势学科Ⅰ类由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及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A+、A等级的学科组成,建设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或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成为A+学科;优势学科Ⅱ类由A–等级学科组成,建设目标为A等级;优势学科Ⅲ类由B+、B等级学科组成,建设目标为A等级;优势学科VI类由B等级以下学科组成,重点是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目标为B等级以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分类发展,每类优势学科资助经费递减。

3.进一步强化学科管理统筹作用,创新经费使用机制

经费使用效率直接影响优势学科建设的成效。首先要合理统筹经费管理。修改完善优势学科管理办法,加大经费的统筹使用。结合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取消或放宽对优势学科经费使用的限制,给学科更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包括绩效考核自由裁量权和经费自主管理权,允许高校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整预算。引导学科经费的合理流向,激发更多人员为学科建设做贡献,实现经费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增加经费使用调剂权。依据国家科研经费改革文件精神,按照学科建设实际需要,打破年度平均投入的限制,同类科目间打通使用,更加灵活地使用经费,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率。强化绩效导向,将用于队伍建设的经费比例提高到不少于50%,队伍建设经费中30%可用于现有人员队伍,激发教师参与优势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经费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4.进一步发挥学科人才聚合效应,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是优势学科建设的核心,集聚更多的国内外优秀团队和高端人才加盟,优势学科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引领追踪国际科学前沿。首先,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高层次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要通过制度环境、设施条件和学术环境的完善,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其次,要培育高层次人才。在“青年拔尖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等人才项目上给予支持,放宽推荐名额限制。再次,要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研究生招生指标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建议根据优势学科建设成效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指标;努力争取教育部加大对省属高校博士生招生计划和研究生推免比例的政策支持。

5.进一步推进学科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科研服务机制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要服务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首先,要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为牵引,鼓励高校优势学科统筹组织科研,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大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积极发展横向联合,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科,以学科建设促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强化优势学科推动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能力。其次是促进高校学科集群发展。建议支持省内高校联合建设优势学科或学科群,通过联合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学科;促使学科做大做强,产生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实现建设高峰学科的目标。同时,通过联合建设,能够使得优势学科的资源分布更为科学和均衡,有利于全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再次,要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开辟跨校共享渠道,建立校际共享平台和优惠机制,提高平台使用率及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度、共享度和使用效益。

[1] 杨天平. 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 大学教育科学, 2004 (1): 13-15.

[2] 刘国瑜. 高校优势学科:内涵、意义与建设[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12): 67-70.

[3] 王建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项目统计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 2012(2):52-59.

[4] 张晓宁. 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科——以江苏省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9):54-57.

[5] 陈磊, 宋燕.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场域理论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 2012(5):18-26.

[6] 徐翠华. 高校优势学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4):56-59.

[7] 毛晓翔、蔡华. 区域视角下学科体系建设布局与策略研究——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为例[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4):140-146.

[8] 邹燕, 蔡华.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成效、特色及问题分析[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2015(11): 35-38.

[9] 杨权海. 基于ESI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评估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6(4): 53-59.

[10]宋华明, 严心彤.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成效的探析与思考——以江苏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 36-42.

(责任编辑 刘俊起)

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成效研究”(编号:JGZD18_008)

10.16750/j.adge.2018.10.002

吴立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京 210044;高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 210044;华玉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 210044。

猜你喜欢

江苏优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数读江苏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独江苏
矮的优势
数读江苏
江苏
“超学科”来啦
画与话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