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范例价值 夯实写作技巧
2018-02-26安徽天长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239331
安徽天长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239331)
写作技巧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信息传递、特征再现、表情达意时,所采取的带有规律性的技法与策略。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有所积淀是一回事;能够在实践中恰到好处地表达,让读者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则是另一回事。”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应强化学生对写作技巧运用能力的关注,为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努力。
一、促进结构严谨,在过渡中学会巧妙性转承
很多文本的素材广泛,过渡就如同一座桥梁,使得文章表达的转承更加自然,内在结构更加严谨。但在写作实践中,很多学生的过渡意识非常淡薄,语段之间毫无勾连、承接可言,即便有也显得异常突兀。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紧扣典型的教材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感知与点拨,为表达实践服务。
如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感受过渡“前后贯通、行文自然、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随后,教师再从文中具体的描述点拨学生。比如,作者在展现兵马俑规模大、类型多的特点之间,运用了“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作为补充,使得原本孤立的两个整体就串联、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事实上,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运用了过渡的创作技巧,教师需要充分开掘教材文本的价值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学习。除了上述串联整合形式之外,常见式过渡方法还包含了这样几种:自然式过渡,如《黄果树瀑布》中“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就在过渡中表明了观察角度的转移;转折式过渡,《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先是描写了海洋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蕴藏着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之后作者就以转折式过渡将笔锋一转,进入文本表达的主题——21世纪的希望;递进式过渡,《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作者先从霍金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入手,然后借助“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将人物的伟大人格进行了再度升华,让读者深刻领悟到文本前后部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更加有效地凸显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顽强人格。
结合教材中典型的文本,组织如此的专题学习,就能有效地实现学生对过渡这一重要技巧的深入探究,为他们在表达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内容统整,在照应中学会整体性构思
原本看似分散、割裂的内容,在照应技巧的统整下,可以形成相互关照、彼此呼应的效果,使得各自为政的内容迅速连缀成有机整体,给读者形成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从学生的习作来看,这种技巧的运用严重缺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弊端,让学生的习作成了断裂的碎片,毫无整体感和艺术感。部分学生总有照应意识,但基本都是机械重复地运用,大有为照应而机械照应之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通常在阅读教学中只关注“照应”的知识概念,而对于其表达效果的体悟、实践运用的策略指导,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例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教师在组织学生感知实践、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悟哥伦布作为航海家的情怀与智慧。之后,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上。首先,作者在描写事件之前,先交代了“海上凶神”的相关信息,为后续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其次,在船员得了“海上凶神”之后,作者对哥伦布扔下船员的不舍进行了细致描述,这就为返航时哥伦布“看望”船员最终发现维生素C的秘密埋下伏笔。如此一来,就让读者对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例,探寻习作中前后照应的运用技巧,然后设置适当的当堂练笔,借以巩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真切体悟的同时,提升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聚焦鲜明差异,在对比中学会立体化呈现
所谓对比,就是将矛盾双方或者对立两面置放在一起,通过对照、比对的方式展现各自特点的一种写作技巧。娴熟地运用对比手法,可以让意欲描写的人或事特征更鲜明、形象更直观。但学生在习作表达过程中,严重缺乏运用对比手法的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为此,阅读教学中运用对比技巧感知与体悟,就显得尤为必要。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教师围绕着“对比”手法进行了引导。首先,组织学生自主性阅读课文,将描写林冲与洪教头两人的语句圈画出来,形成整体上的认知,即林冲的谨慎忍让和洪教头的骄横跋扈。随后,设置问题:如此巨大的反差,作者施耐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当学生提炼出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之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具体探究对比技巧的运用方法。第一,以人物对话展开对比,紧扣林冲的“不敢不敢”和洪教头的“来来来”,想象说话时的神情,从而让人物形象印刻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第二,以人物动作展开对比,作者描写两人比武的场景时,运用“退、闪、扫”等词,不仅展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更将其谨慎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洪教头则“劈头打来”,穷凶极恶溢于言表。
只有紧扣文本表达的细节,阅读教学之于对比手法的关注,才能真正落在实处。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学生内在的认知方式,提升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的意识,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凸显主体特征,在衬托中学会多视角表达
为了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表达意蕴,创作过程就需要进行多维度地衬托,借助相同或者相反事物进行陪衬。由于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衬托手法关注不够,他们往往没有真正理清衬托写法的价值和内涵。教师就需要依托教材文本的载体资源,帮助学生做好相应地准备,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地发展与提升。
以教学《爱之链》一文为例,教师围绕着“衬托”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设问引发思考:我们常常关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而容易忽视环境描写,这篇小说的开头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教师引领学生提取出语段中“黄昏、寒风、雪花”等典型事物,感受环境的寒冷与凄凉契合了人物乔伊因为失业而产生的悲凉心境;而如果选择春暖花开或者阳光明媚的环境,就与小说叙事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处境背道而驰。其次,教师引领学生关注餐馆的环境,并对小说中“餐馆破旧、光线昏暗”和“装修精美、灯火辉煌”进行感知,衬托女主人的热情以及生活的窘迫。再次,教师组织学生深入领悟:小说中第三处的环境描写在哪里?应该是餐馆的里屋,但作者并没有继续写下去,而选择了戛然而止。如果依循着上面两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那第三处的环境描写可以从哪些细节入手呢?交流中,学生罗列出屋内陈旧的家具、褪色的窗帘等展现他们一家生活的困难;可以选择炉火的旺盛、陈设的整齐来暗喻生活的温馨,从而与小说最后的“一起都会好起来”形成匹配之势。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小说创作中利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凸显主题的创作策略,通过深入开掘、细致体悟,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高度交融,并充分运用结尾处留下来的广阔思维空间,引领学生在尊重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创造性地环境描写,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就需要充分运用教材范例中蕴藏的写作技巧,为学生的体悟辨析、实践运用搭建平台,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