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元赋校注》佚赋辑考

2018-02-26张相逢

关键词:文献

张相逢

(北京师范大学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自《全元文》编纂以来,元赋文献的汇集整理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专著有李新宇《元代辞赋研究》、牛海蓉《金元赋史》,论文有杜春雷《〈全元文〉佚赋辑考》等,均对《全元文》收录的元代辞赋有所增补,对元赋的深入研究助益良多。《全元赋校注》总其大成,共收录305位作家的798篇作品,堪称完备。然而,总集的编纂偶有遗漏亦在所难免,对元赋的搜集也是如此。学习、研究之中,本人从不同类型的文献内陆续有所收获,兹分地方志、集录体书画文献、总集文献、类书(《永乐大典》)、金石文献等5个部分,略为汇辑,并作相关考证。

一、地方志文献

方志文献存世数量巨大,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史材料,是编纂断代文学总集必须挖掘的资源宝库。《全元文》《全元赋校注》在利用方志文献辑补元赋方面成果甚夥,然而微有遗漏。兹新辑9篇,以之为补遗。

(一)陈璪《华溪赋》

此赋收录于明吴宣济等修、陈泗等纂《正德永康县志》卷三“华溪”。原题:“陈璪赋云……”[1]518既赋华溪,故称为《华溪赋》。清沈藻修、朱谨等纂《康熙永康县志》卷二“华溪”末所谓陈璪有赋即指此,而其书未载赋文。此赋共478字,对华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才士予以赞美,末尾慨叹人世。

陈璪,字仲饰,永康县(今属浙江金华)人。元至正年间,县尹丁从正辟为县学训导。著作有《质庵稿》若干卷,今未见传本。《正德永康县志》卷六《卓行》,明王懋德修、陆凤仪纂《万历金华府志》卷十六《人物二》,皆有其传,可参阅。

又,县尹丁从正字彦端。《康熙永康县志》卷九《元县尹名表》录之并注云:“字彦端。至正乙酉年任,本县人。”[2]512是知丁至正五年乙酉(1345年)任永康县尹,则陈璪被辟为县学训导的时间应在至正五年或稍后。

(二)陈樟《双溪赋》

此赋收录于清李汝为等修、潘树棠等纂《光绪永康县志》卷十二《艺文》。《正德永康县志》卷三“南溪”下注云:“县治南。与华溪合流,谓之双溪。”[1]520即此赋所谓双溪。赋共542字,慨叹山川之美,兴追慕昔贤之意。

《光绪永康县志》卷六《选举志》“荐举”有元代陈樟,名下注云:“字邦直。本邑教谕,摄县事。今补。”[3]585以是知陈樟字邦直,永康县人,曾任永康县儒学教谕,后摄行县事。

(三)李晔《卧云楼赋》

此赋收录于清李汝为等修、潘树棠等纂《光绪永康县志》卷十二《艺文》。同书卷一《地理志·古迹》中有卧云楼,注云:“在梅陇。元陈伯恭建。鹿皮子陈樵有记,李草阁有赋。”[3]465同书卷十五载陈樵《卧云楼记》,可与《卧云楼赋》相参。李草阁即李晔,草阁是其号,《全元文》第57册据《草阁文集》收录其《白泽赋》,《全元赋校注》卷九因之。此《卧云楼赋》为集外佚文。

李晔此赋的写作时间亦可推知。陈樵《卧云楼记》云:“今年八十有八,心若死灰,形若槁木……乙巳春,吕审言来曰:‘华溪陈生世恭结楼于其上,以卧云榜其楹题,请记之。’”[3]888乙巳当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吕审言《卧云处士传》云:“永康陈世恭筑楼于梅山之麓,曰卧云,遂因以为号。……遇李草阁于西湖,一见如旧相识……相与觞酒赋诗于楼上者二十年。一时文人学士,莫不韵其事,各为歌诗以纪之。鹿皮子之记,李草阁之赋,其尤著也。”[3]935李晔于元末徙居永康,馆于陈世恭家。李晔作赋与陈樵写记时应相去不久,可暂定于至正二十五年。

(四)赵子渐《观潮赋》

此赋收录于明林策修、张烛纂、魏堂续增《嘉靖萧山县志》卷一,同载明刘会修、戴文明纂《万历萧山县志》卷一,清刘俨修、张远纂《康熙萧山县志》卷五。三书皆在相应卷内“潮汐”中录此赋。赋共749字,描写钱塘江大潮及作者的感悟。

《嘉靖萧山县志》卷四《官师表·教谕》中有元代金华人赵子渐。同书卷五《列传·名宦》载:“赵子渐,金华人。白云许先生门弟。帅府举为教谕。阐明纲常,以淑后进。远近闻风,衿佩云合。”[4]334又,《全元文》据《萧山县志稿》收录《萧山赋》。《全元文》和《全元赋校注》佚其《观潮赋》。

《宋元学案》卷八十二载:“赵子渐,金华人。”次行低二格小字注引王梓材按语云:“黄文献志退藏山人赵若磬墓言:‘其先自开封徙衢州,又自衢徙兰溪。退藏侨居于郡城,次子嗣鸿,遣之受业于乡先生许君。’嗣鸿盖即先生之名,子渐其字也。”[5]2792—2793据此,赵子渐名嗣鸿,子渐是其字。

(五)赵俶《沃青阁赋》

此赋收录于清唐煦春等修、朱士黻等纂《光绪上虞县志》卷四十六,又录于清储家藻修、徐致靖纂《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四十八。《全元赋校注》卷十有其《击蛇笏赋》,所附赵俶小传较详,兹录之如下:

赵俶,字本初,绍兴路(今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早年师从韩性,元统三年乙亥(1335年)举乡贡,所作《龙马图赋》传颂一时。至正间任江浙儒学提举。至正二十年(1360年),曾预刘仁本续兰亭会集。明洪武六年(1373年),征授国子博士,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九年(1376年),上书乞骸骨,以翰林院待制致仕。卒年八十一。事迹见《明史》卷一三七。[6]126

《光绪上虞县志》多处提及赵俶。卷七《人物·魏寿延传》谓寿延集倡酬之什为《敦交集》,其中有山阴赵俶本初。《沃青阁赋》的作者赵俶,当即此籍贯山阴、表字本初者。后文所补《余姚海堤赋》的作者赵俶,与此为同一人,详后。

《沃青阁赋》的写作时间亦可推测。《光绪上虞县志》卷三十七《金石志》有《沃青阁赋》石刻,注云:“洪武□年。《万历志》:赵俶撰。○石佚。赋载《文征》。”[7]770疑“洪武□年”为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年(1377年)之间的某年。由前引赵俶小传可知,赵俶于洪武六年(1373年)到九年(1376年)在京任国子博士,当不可能如赋文所言登阁旷览。且《光绪上虞县志》卷三十七所载碑刻以时代先后为次,如下:

沃青阁赋石刻 洪武□年

重筑海堤碑记 洪武□年

夏盖湖水利碑记 洪武六年

夏盖湖韩家闸碑记 洪武七年

皁李湖重修三闸记 洪武十五年

……

故兹推测《沃青阁赋》作于洪武元年到洪武六年赵俶应召赴京之间。

(六)朱善《沧洲钓者赋》

此赋收录于清杨周宪纂修《康熙新建县志》卷二十,同书卷二十八《隐逸》录有明代毛舜选,称其“少从云标先生游,通经,善属文……隐居钱洲,自号沧洲钓者。时翰林学士丰城朱善美其才,为《沧洲钓者赋》”[8]1090。云标先生即凌云标,清承霈修、杜友棠等纂《同治新建县志》卷四十八《人纪志·文苑》“元代”载:“凌云标,字伯原。元至正间,乡试解首。”[9]576毛舜选从凌云标游,则应为元末明初人。

上称“翰林学士丰城朱善”,疑有误。据《明史·朱善传》的记载,朱善未曾任翰林学士,而是于洪武八年(1375年)授翰林修撰。疑“翰林学士”为“翰林修撰”之误。钱仲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谓朱善任翰林修撰两年,“以奏对失旨,谪辽东。未抵达其地,即赐还乡,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年初回到南昌”[10]877。则《沧洲钓者赋》当作于洪武十二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善隐居家乡之时。

朱善(1314—1385年),字备万,号一斋,龙兴路富州(今江西丰城市)人。《全元文》第53册据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刻本《朱一斋先生文集》收录朱善赋5篇,《全元赋校注》卷九因之。此《沧洲钓者赋》为集外佚文。

(七)屠曾《虞庭庆云赋》

此赋收录于明樊维城修、胡震亨等纂《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十五。卷内“元”下注云:“乡、会题名无考。姚叔祥于郡士屠中孚家觅得同年录,所载姓名及其祖省试律赋一篇记后。”于“至治三年屠曾”下注云:“字体宁,小名一郎。住土家山永福巷。行省试第一名,台试二十七名,备榜。授建康学正。”[11]318-319所谓“省试律赋一篇”当指《虞庭庆云赋》,然实非律赋,当为一篇应试的练笔之作。

同书卷十二《人物篇第六之二》载:“屠曾,字体乾。母乐梦王曾而生,故名曾……至治癸亥,中浙江东榜第一。有《虞庭庆云赋》,为艺林称重。”[11]250前谓屠曾字体宁,此又谓字体乾,未知孰是。《全元诗》第37册据《檇李诗系》收录屠曾《庆云赋歌》,实为《庆云赋》的开篇部分。

(八)郑彝《后历山赋》

此赋收录于杨积芳纂修《民国余姚六仓志》卷二《山川·历山》。同书卷四十一《寓贤》载:“郑彝,字元秉,号山辉。清逸夷旷,傲视贵倨。……隐于历山,尝作《后历山赋》。”[12]257

北宋王安石(1021—1086年)知鄞县时,曾作《历山赋》,其中有“呜呼已矣兮,来者为谁”之句,慨叹承继不得人和民俗不古。“后公一百余年,大梁刘侯佐是邦,受履田之命于郡,息争田之讼七十余事……余,耕于历山者也,于侯之化,幸亲见之,乃作《后历山赋》”(《后历山赋》序)[12]26。历山,在今余姚市北28里历山镇。

赋序所谓“大梁刘侯”指汴梁人刘辉。刘辉(1292—1352年),字文大,本太原人,曾祖宏徙家于汴,遂占籍开封。生平事迹,详参贡师泰撰《奉训大夫绍兴路余姚州知州刘君墓志铭》。至正二年(1342年 ),刘辉同知余姚州事,负责余姚州的经界事宜。危素《余姚州经界图记》载:“至正二年,礼部侍郎泰不华公出守绍兴,思有以均其赋役……至于消积久之争者七千余事,侯开谕之,无不感悟……至正四年六月既望,经筵检讨危素记。”[13]343-344此与郑彝赋序所云“大梁刘侯佐是邦,受履田之命于郡”完全相合,二者可相互参证。

又,明郭经修、唐锦纂《弘治上海志》卷七《官守志·惠政》载:“刘辉,字文大,大梁人……至正五年,擢尹上海。”[14]240是知刘辉于至正五年(1345年)任上海县尹。再结合郑彝赋序和危素所撰记文,则赋当作于至正四年(1344年)前后。据此,赋序所云“后公一百余年”显然有误,疑“一”字为“三”字的手民之误。

(九)凌善之《天柱山赋》

此赋收录于明温朝祚修、方廉纂《万历新城县志》卷一《山水志·天柱山》,在介绍天柱山之后,次行低三格始载录邑人凌善之《天柱山赋》。天头处有按语云:“按,凌赋原文,较此志所录为长。”[15]636检阅此赋,即可发现其中有明显阙文。不仅如此,此《天柱山赋》与《全元文》第59册、《全元赋校注》卷九所载赵纯翁《黄山赋》在文词、旨意上有绝大部分雷同之处,而仅仅在涉及天柱山、黄山地理方位时,文词略有不同。赵纯翁《黄山赋》亦辑自方志文献,而所谓“凌赋原文”今尚未见,二赋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尚无法判断,暂时不妨两存之。

凌善之,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折桂乡人,别号草庭,元季,隐居不仕,岁大饥,乃倾资煮粥,以赈济贫人,乡人德之。见《万历新城县志》卷三。

二、题跋集录体书画文献

元代书法、绘画艺术繁荣,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也十分可观。这些书画作品保存了大量的元人题跋,其中即有一部分辞赋作品。尤其是将书画上的题跋全文载录的文献,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提供参考,也成为后人文献辑佚的重要来源。此类文献颇多,杜春雷《〈全元文〉佚赋辑考》已从传世书画和集录体书画著作中辑得8篇元赋,兹以所得5篇,补之于下。

(一)黄溍《菊山赋》

此赋收录于明朱存理编《铁网珊瑚·书品》第8卷之《黄氏菊山卷》(见韩进等校证《铁网珊瑚校证》),又被录入清卞永誉编《式古堂书画汇考》(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元人题黄氏菊山卷》等。《全元文》第29册据《四库全书》本《文献集》收录黄溍《离居赋》《太极赋》,《全元赋校注》卷四因之。此《菊山赋》为集外佚文。

湖州路(今浙江湖州市)乌程县人黄庆翁隐德不仕,晚而爱菊,以“菊山”自号,一时文人士大夫纷纷为之题咏。《铁网珊瑚》等所载《黄氏菊山卷》是这些题咏的集录,黄溍《菊山赋》是题咏之一。赋用散体,共531字,赋末有云:“居越三日,爰有吴滨之隐,扣乎松竹之扃。……亶厥号曰菊山,续五柳之希声。感兹梦之有契,乃吉人之所征。”[16]647显然指黄庆翁自乌程访黄溍于越,请其题写菊山卷。具体时间暂未能考知。

(二)钱孤云《游仙赋》

此赋收录于明朱存理编《铁网珊瑚·书品》第六卷之《游仙词卷》(见韩进等校证《铁网珊瑚校证》),又被录入清卞永誉编《式古堂书画汇考》(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二《元人游仙词卷》。

此《元人游仙词卷》皆为元人题咏。先是至正六年(1346年),郑元祐次韵赵季文《游仙词》10首,张雨爱而和之。其后,次韵郑张二人《游仙词》者,有郭翼、陆大本(1361年,此为题写时间,下同)、释净圭(1360年)、杨维桢(1363年)、王逢(1362年)等人。钱孤云《游仙赋》位于卷后,末署:“岁甲辰十月既望,霅川钱孤云制。”[16]467此处“甲辰”当指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游仙赋》写作之时。钱孤云其人未详。

(三)蒋景高《蕤宾铁赋》

此赋收录于清陆心源编《穰梨馆过眼录》卷十《元人蕤宾铁琴题咏姚云东补图卷》。赋前序文云:“蕤宾铁者,天台朱伯贤父所蓄古琴也。律中蕤宾,其声清越,若出金铁,古者以之号焉。……年记至正,岁阳柔兆,日月会于析木,伯贤由慈溪文学校官上考有司。一日,抱琴予过之,篬筤生蒋景高遂为之赋。”[17]105朱伯贤即朱右(1314—1376年),伯贤是其字,台州临海县(今属浙江台州市)人。

据前引赋序“年记至正,岁阳柔兆,日月会于析木”云云,可推知蒋景高作赋时间。柔兆是岁阳名之一,指太岁在丙。元顺帝至正六年为丙戌,十六年(1356年)为丙申,二十六年(1366年)为丙午。陶凯《朱公行状》云:“间尝游金陵,南台监察御史赵承禧举才堪校官,浙东帅阃檄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18]417赵承禧于后至元四年(1338年)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至正五年前后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参沈仁国《元朝进士集证》第六章),朱右荐任教谕当在后至元四年到至正五年之间。又,“日月会于析木”指孟冬十月。综上,朱右由慈溪教谕上考有司应在至正六年十月。此亦为蒋景高作赋之时。

蒋景高,字伯尚,象山县(今属浙江宁波)人。刻意问学,与弟景武筑室山中,朝夕讲论。景高有《云屋集》,未见传本。《全元诗》第41册收录其诗1首。方志文献尚载其遗文,兹不赘论。

(四)张枢《南村赋》

此赋收录于明汪砢玉编《珊瑚网》(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十五《王叔明南村草堂图》,又被录入清卞永誉编《式古堂书画汇考》(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十一《王叔明南村草堂图》。叔明即王蒙的字,《南村草堂图》是为陶宗仪而画,描绘陶宗仪在华亭时期的隐居状况。图后有元明之际文人沈铉、吴全节等题跋,张枢《南村赋》是其中之一。

此赋前序文云:“(陶宗仪)树艺往来,不离乎九峰之南,人皆以南村先生称之。年已七十余矣……又相知为最深,故特为之赋,以道先生之高情云。”[19]662按,陶宗仪生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年七十余当明洪武九年(1376年)稍后,《南村赋》即作于此时。

张枢(1316—?),字梦辰,号林泉民、书巢生。《全元诗》第57册收录其诗15首,其文则罕见。

(五)王裕《云林小隐赋》

此赋收录于清陆心源编《穰梨馆过眼续录》卷三《王叔明云林小隐图卷》,又被录入清端方编《壬寅销夏录》之《御题王叔明云林小隐图卷》。《云林小隐图》是王蒙为崔晟而作。崔晟字彦晖,号云林生,是赵孟頫之曾外孙,赵雍之外孙,王蒙之表甥。彦晖携家侨居吴兴,营别业一区,谓之云林小隐。王蒙所绘,即崔晟隐居之状。图卷上载录众多元明之际文人的题跋,王裕《云林小隐赋》是其中唯一的赋作。赋末署:“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九月望日,杭学崇文楼东斋书。山阴王裕识。”[20]471之下有“小蓬莱”“王裕印”“好问”等印记,是知赋作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九月十五日。

王裕,字好问,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早岁即以文辞鸣。元顺帝至正初年,科举法复行,裕领江浙乡荐,再试礼部,失利,授校官。既谢事归,以五经教授于乡,门徒常百余人。工于诗文,有集若干卷。见明许东望修、张天复等纂《嘉靖山阴县志》卷八《人物传》。

三、总集文献

总集,是指汇集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元代以诗文相酬赠的风气颇盛,以这些诗文为内容编次而成的总集,也往往成为辑佚之源。兹从《余姚海堤集》和《述善集》辑得元赋2篇,论之如下。

(一)赵俶《余姚海堤赋》

此赋收录于明叶翼辑《余姚海堤集》卷一。《余姚海堤集》四卷,叶翼辑,南京图书馆藏有清钞本,已影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9册。清丁丙所撰《余姚海堤集》提要有助于了解该集收录诗文的性质,兹录之如下:

海堤在越之余姚,潮汐往来,堤堰倾圮。元天历间,四明叶侯敬常由太学为是州判官,尝捐资募工,先著劳绩。莆中陈旅记其事,文人学士莫不以诗文艳之。州判卒官,邦人闻于朝,封仁功侯,赐庙永泽,祀典太常。有子曰晋,字孔昭,授宣政院照磨,补官江南行御史台掾,痛念其父有功海堤,诸君述作褒扬恐久而泯殁,乃摭为《海堤集》,将刊行,会兵火绎骚,不果。从弟之翼哀痛之,遍求乡邦耆彦及各文集中,采录得之,编为此集。[21]卷三九

赵俶此作是一篇骚体赋,共821字。《余姚海堤集》仅题“赋”,换行作者题曰“会稽赵俶本初”。因集中诗文皆为余姚海堤而作,故题《余姚海堤赋》。

此赋的写作时间亦可略作推测。赋云:“羌永怀乎昔之人兮,崒为长堤限水陆而捍奔冲。大惠施乎兹土兮,宜其越载祀而播流声之沨沨也。”又云:“嘉誉蔼其上闻兮,利泽湛乎鸿溶。摅济川之英干兮,盍将昉于勋庸?”[22]636-637揣摩文意,当指海堤筑造成功之后有年,最迟应不晚于叶恒去世之年。

(二)张以宁《亦乐堂赋》

此赋收录于元唐兀崇喜编《述善集·育才卷》。有关《述善集》的相关情况,详参焦进文、杨富学校注的《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一书。该书共分《善俗卷》《育才卷》《行实卷》。《亦乐堂赋》载于《育才卷》,卷首为潘迪《亦乐堂记》,其后依次是张桢诗1首、张以宁赋1篇等。因题咏对象皆为亦乐堂,故将张以宁之作题为《亦乐堂赋》。《全元文》第47册据张以宁《翠屏集》收录其文,并辑得集外佚文3篇,此赋可为之补遗。

据潘迪《亦乐堂记》载,亦乐堂是唐兀崇喜建立的乡校讲堂,落成于至正戊子(1348年)四月。落成之时,唐兀崇喜致书时任国子司业的潘迪,请其署匾额之名,潘迪为起名“亦乐”,并作《亦乐堂记》。《亦乐堂赋》是一篇骚体赋,共525字。赋文主要叙述唐兀崇喜继承父祖之志而兴办亦乐讲堂的事迹,可与潘迪之《亦乐堂记》及卷中诗歌相互参阅。

《亦乐堂赋》后署:“晋安张以宁为唐兀象贤赋。至正庚子春二月吉旦,书于成均之崇术堂。”[23]75此指元代的国子监的崇术堂,至正庚子为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即作赋之年。

四、类书文献(《永乐大典》)

明解缙、姚广孝奉敕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目录60卷,正文22 877卷,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它保存了元代以前许多佚文秘典,其文献价值向为研究者青睐。《全元文》已利用它辑补元代文章,然而尚不充分。今从中辑得元赋3篇,论之如下。

(一)方德麟《禹鼎赋》

此赋收录于《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六,题曰“元方德麟集禹鼎赋”[24]5071。《方德麟集》应是方德麟的别集,《禹鼎赋》是其中的一篇作品。据《史记·封禅书》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重器。赋题所谓“禹鼎”即指此。赋共有427字,表达出“系时君以重轻,不在鼎而在德”的观点,并无深刻内涵。

方德麟,字藏六,桐庐县(今属浙江杭州)人,徙居新城(今浙江新登县),至正元年(1341年)尚在世。《全元文》第51册和《全元赋校注》未收录其赋,此《禹鼎赋》可为补遗。

(二)熊朋来《天宝洞天赋》

此赋收录于《永乐大典》卷一三〇七五,题曰“豫章熊朋来家集天宝洞天赋”[25]5631。据虞集《熊与可墓志铭》载,熊朋来有家集30卷,故《豫章熊朋来家集》是熊朋来的别集名称,《天宝洞天赋》是其作品之一。今存家集仅有7卷,原作多散佚。此赋因《永乐大典》载录,得以流传至今,可补入《全元赋校注》。

熊朋来(1246—1323年),字与可,号天慵,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后仕元为儒学教授。生平详参虞集《熊与可墓志铭》、吴澄《前进士熊先生墓表》等。天宝洞在今江西新建县西80里西山。此赋是登临之作,全文(正文和自注)共有1 107字,其中颇有人生慨叹。

(三)杨维桢《乡饮酒赋》

此赋收录于《永乐大典》卷一二〇七二,题曰“杨铁崖集乡饮酒赋”[25]5238。铁崖是杨维桢号,《杨铁崖集》收录《乡饮酒赋》。《全元文》第41册和《全元赋校注》卷六已据《丽则遗音》《铁崖赋稿》等书收录杨维桢赋86篇,此《乡饮酒赋》可作补遗。

此赋序云:“秋闱以《乡饮酒》命题,知今日卿大夫且将采是礼,而追《周官·司徒》之懿矣,遂为赋。”秋闱指秋试。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规定各行省乡试在秋季八月举行,故秋闱一般指行省乡试。杨维桢属江浙行省,于泰定三年(1326年)八月参加乡试,四年(1327年)登进士第。自延祐元年(1314年)至泰定三年(1326年)之间,江浙行省乡试所考古赋并无以《乡饮酒》命题者。故赋序中所谓的“秋闱”非指行省乡试。另外《丽则遗音》卷三有《孔子履赋》,其序云:“乡校命赋以孔子履,谨再拜而为之赋。”[26]75由此可知,《乡饮酒赋》应是行省下属的路学之类考试的题目,是科举习作,其创作时间应在延祐元年到泰定三年之间。

五、金石文献

文献载体形式多样,除纸质文献外,金石文献也保存着部分诗文作品。以金石上的诗歌而论,已有“诗刻”之称。以此类推,刊刻于石碑等之上的赋作亦可称之为“赋刻”。兹从《道家金石略》辑得1篇,以之为补遗。

宋德方《全真列祖赋》

此赋收录于陈垣编《道家金石略》中的《崇道诏书碑》第2面,题“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全真列祖赋”[27]593。“玄通弘教披云真人”是宋德方的谥号。宋德方(1183—1247年),字广道,莱州(今属山东烟台)人,全真道士,尝从丘处机西游,生平详参王利用《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道行之碑》。此赋是在宋德方去世之后刻于石碑,其具体写作时间无考。宋德方《全真列祖赋》共1 961字(有阙文),叙述全真道的宗派统绪,是全真道早期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

综上所述,本文共补赋20篇,这些作品与《全元赋校注》所收作品都是元代赋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补遗作品为研究元代赋体文学的整体风貌增添了新的支撑。

[1] 吴宣济,陈 泗.正德永康县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2] 沈 藻,朱 谨.康熙永康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3] 李汝为,潘树棠.光绪永康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4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4] 林 策,张 烛,魏 堂.嘉靖萧山县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9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5]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韩格平.全元赋校注(卷8)[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7] 唐煦春,朱士黻.光绪上虞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8] 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M]//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5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9] 承 霈,杜友棠.同治新建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第5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10] 钱仲联,等.中国文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1] 樊维城,胡震亨.天启海盐县图经[M]//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1编第73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12] 杨积芳.民国余姚六仓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32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13] 李修生.全元文(第48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4] 郭 经,唐 锦.弘治上海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15] 温朝祚,方 廉.万历新城县志[M]//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6] 朱存理,韩 进,等.铁网珊瑚校证[M].扬州:广陵书社,2012.

[17] 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108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 朱存理,王允亮,点校.珊瑚木难[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9] 汪砢玉.珊瑚网[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0] 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108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 丁 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清光绪刻本.

[22] 叶 翼.余姚海堤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3] 唐兀崇喜,焦进文,等.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4] 姚广孝,解缙,等.永乐大典(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5] 姚广孝,解缙,等.永乐大典(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 韩格平.全元赋校注(卷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27] 陈 垣,陈智超,等校补.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党的文献》2013年第6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4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3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