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孝道思想研究
2018-02-26曹婷婷于天红
曹婷婷 于天红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一、孝道的起源和含义
关于孝道的起源时间,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孝道起源于西周时期。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到了周代孝道将行孝的对象由祭祀鬼神转变为祭祀祖先及侍奉父母,这一时期的孝道才真正具有了伦理上的意义。所以很多人认可孝道始于周代。关于孝道的内涵,在《说文解字》中已经从字形上做了明确的解释:认为孝字是“子承老”即赡养父母者为孝。《孝经》之前的孝道观也比较认同孝道的主要含义就是善事父母。但是《孝经》产生之后,它提出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孝道观念。孝道的含义也由最基本的家庭层面延伸到了社会层面和个人价值上。《孝经》的孝道内涵也比以往时期更加复杂和深邃。[1]
二、《孝经》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1.善事父母
《孝经》中对于奉养父母有着明确的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敬亲、养亲、葬亲、祭亲、显亲。首先为人子女应该做到对父母恭敬,因为在子女幼年和成年初的阶段,基本不涉及养亲的问题,这一阶段要求子女从小就培养对父母长辈的爱敬意识,此时的孝道也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等到父母年迈之时,子女开始承担起奉养父母的重任,此时的孝道除了精神层面的恭敬之外,还需要子女在物质上奉养父母。所以在此阶段养亲和敬亲是同步的,二者都应该做到。但是在养亲和敬亲问题上,孔子曾明确指出了敬亲要比养亲重要。在《孝经·纪孝行章》中,孔子明确提出如果作为子女居高自傲、犯上作乱、聚众斗殴让父母操心,那么就算日日用美味佳肴供养父母也是不孝。可见在孔子看来精神上敬亲比物质上养亲具有更高层次的含义。《孝经》还提出显亲的思想,即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来达到光宗耀祖、使父母感到光荣的目的。另外,《孝经》对父母死后的安葬和祭祀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孝经·丧亲章》中指出孝子在父母丧葬期间应该表现的比较自然,应该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刻意做出一些行为以免有违礼节。在丧葬期间除了按照固有的礼节行事外,孝子还应该及时调整好心态,尽快的恢复到以往的生活状态中去,不要“以死伤生”,过度悲痛。在丧礼结束之后,要定期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缅怀逝去的亲人,同时继承先人的志向。[2]
2.移孝于忠
孔子认为事君是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好方式。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封建国家被认为是家天下的管理模式,所以在强调孝亲的同时,也强调孝君。《孝经》指出为人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这份孝心扩展到君主身上,这样将孝本身的含义扩展开来,原本狭义上的孝就扩充为对君主的忠诚,所以忠既可以作为狭义的孝道本身的延续,同时又可以认为它本身就是孝的一部分。但是孔子在这里指明了一点,他认为的忠君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个君王必须是一个明君,如果帝王有错误臣子是可以拒绝听命的。但事君也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以致于很多后代学者研究《孝经》时,认为《孝经》的本质意义在于劝忠。劝忠的确是《孝经》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认为劝忠是《孝经》的终极目的,恐怕是对儒家这部典籍的误解。儒学的本质在于修身,儒家从孔子时代开始就在强调以修身为本。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明确指出了孝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认为人人尽孝的最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修养自身的灵性和品行。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就是历代的封建帝王都十分推崇这部《孝经》,他们通过《孝经》中指出的“孝可移于君”这种观念,将《孝经》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用它来做禁锢百姓思想的理论武器,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因后代将《孝经》这部书用于政治目的,我们就认为《孝经》的本身最终含义就在于忠。
3.几谏和立身
在《孝经·谏诤章》中孔子明确提出了谏诤的思想。谏诤的对象包括两类人,一类是父亲,一类是君王。在《谏诤章》中孔子认为“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在这里孔子指出了几谏的标准,就是道义。当君王不义或父母不义之时,臣子或子女不该采取一种顺从的态度,而是应该以道义作为判断标准,去劝谏父母君王。如果明明知道这样做十分不妥,但为了维护自己孝顺的名声,而听之任之,最后导致父母或君王犯下重大错误时,作为子女或臣子就是更大意义上的不孝了。所以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孔子不认为孝道赋予了父母君王绝对的权力。这种谏诤思想,是对封建大家长式权力的一种制约,同时这种思想也带有一定意义的民主性。谏诤的思想是整个儒学思想的一大闪光点。此外,《孝经》中还指出了另一主要思想内容,即它要求人们通过行孝道来最终达到立身的目的。简而言之立身包括立德、立言、立功等方面。其中立德是立身的根本,立身最终又要通过建立功勋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来实现。《孝经》明确提出了孝道止于立身。立身既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同时也要求人们达到内在自我修养的提升。在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就是当人们功成名就之时,孔子不认为应该到处宣传自己的功绩,因为社会上存在诸多诱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让人低调行事,后世留名,这样才能保存自己一生的名誉。[3]
《孝经》指出了孝道丰富的内涵、深广的寓意,不仅在家庭关系中,处理社会关系时同样应该遵守孝悌之道。《孝经》把孝道从一种私德渐渐扩展为一种公共道德,不论是忠君爱国还是实现个人价值,都是自孝道延伸而来。可以认为《孝经》中的孝道既是指导人类生活的总原则又是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