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变方法
2018-02-26刘萍
刘 萍
(山东省齐河县教育局 山东齐河 251100)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走来,历史学的闪光点并不明显,略为落后的就业率,导致历史这一学科缺乏吸引力。尤其是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那么,当前情况下,中学历史教学都是存在哪些误区呢?
一、课程设置上需进一步合理化
受中高考等考试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历史很自觉地被规划到副科,跟语数外等主科相比,不仅课时少,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也不高,因而引不起教师、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个学科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了。不论师、生,皆把历史当成是考试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无益的,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历史来达到明智的目的了。
二、教育教学方式上不够机动灵活
当前,学校教育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的痕迹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为片面追求分数,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知识的灌输,一味强调知识点的背诵与记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背背背,学生的绝招。一句话,死记硬背还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虽然在一遍一遍地熟悉所学内容,可一直在心理上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参与性,再者要知道,背诵是颇费工夫的,这种逢学必背,逢背必考的模式,让好多学生提不起兴趣,更别说调动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了。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机动性,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轻松也很累。
三、教学内容上更新换代较慢
怎么说呢,从小学的品社开始,学生们就开始了学习历史的过程,初中继续学习历史,高中加深学习历史,内容几乎没什么变化。也许有人会说,这历史能怎么变呢?过去发生的事又不会改变,史实都在那摆着呢。但我们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不仅个头在不断增加,相应的知识量也是在不断增加。即便是一样的教育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肯定要不断变化,要让学生时刻保持兴趣点,只有触动到兴趣点了,才能很好地进行教与学。可目前看来,学来学去的历史内容太过重复性与相似性,更新换代满,创新性不足。这就像国家在幼儿教育阶段倡导去小学化、在小学阶段倡导零起点教育是一样的道理。学习重复性较高的内容,轻则失去兴趣,重则厌学。虽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但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应该是一致的。
四、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
1.运用多媒体这个“度”,不好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简而言之,就是多媒体手段,用音频、视频、ppt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却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运用的合理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之,就会给历史教学带来很大地弊端”。[1]多媒体技术运用地好,就会摆脱单纯的知识灌输所带来的单调性与乏味型,这一生动活泼地形式,自然会大大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运用不好的话,学生就会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课件生动的画面上,过分夸大了动,忽视了静,只看热闹不思考,就像我们常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做不到动静结合、动静交替,教育教学目标将会难以实现。
2.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好掌握。为避免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我想,这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下,一种很时尚的教学形式就是分组讨论开展教学,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上课时就按小组排座学习,每遇到一个问题,便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但小组中既有外向活跃的学生,也有内向低调的学生,每次积极参与讨论的往往还是这些活泼外向的学生,很多内向的学生还是保持原样;同时,小组分散讨论学习,看似化整为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的整体性与分散性,还是那句话,处理的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理的不好,学生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主动性与积极性还是会慢慢减弱,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如何改变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误区,推动历史教学实现良性发展呢?
(1)适当增加历史课的比重。须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地学科,涵盖了过去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风土,人情,天文等等等等,历史既是连接过去的纽带,也是畅想未来的基石。清代龚自珍曾说过:灭一国,必先去其史。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提高素质?学好历史不失为一种捷径。只要适当提高历史课所占的比重,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及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就是不言而喻的。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时常听到一句口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是充分强调学习主动性的,中学历史学习也是如此。那么,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呢?笔者认为,做好课前功课是非常必要的。举个例子,有些学校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一般在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讲故事之类的。历史学习不妨也采用一下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在课前讲解一下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历史小故事,也可以通过文史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等等,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参与度越高,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越高,对历史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只有将课堂节奏充分掌握好,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在适当的时候(比如学生注意力想要不集中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下与课程相关的简短视频、音频,切记时间不可过长,应该就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4)处理好整体与分散的关系。这里特指集体教学与小组讨论教学的关系。集体教学方式,很明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占主体;分组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可以说是皆有利弊,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可以前半段采用集体教学,后半段采用分组讨论。如果整节课都分组的话,过于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