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三个经验体会
2018-02-26李勤
李 勤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
课改后,初中地理教学任务变得复杂、繁重,不仅要教学生地理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各种素养进行培养——比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培养他们应用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对地理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等等。这样,在教学时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就需要在课堂教学提高效率上下功夫。笔者结合实践,从经验的角度总结提炼了三个有效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质量有所帮助。[1]
一、创设利于高效的课堂环境
要想学生在学习中充满热情而又精力集中地学,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征等,创设出一个利于高效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而对地理学科来说,我们所能够构建的环境大多是指心理、情境这些方面的软环境。[2]
比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的时候,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直接按着书本去教理论,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思想被与学习相关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专注于学习。这就是“环境”。
在教学之初,我先让学生看看窗外的天气……“是啊,今天的气真是不错。大家说,今天有多大可能会下雨呢?”学生们说,“应该不会吧,老师”,“对,我跟你们想的一样。但是,我觉得三天内一定会有一场雨,你们信不信?”学生们很讶异,“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天气预报也没说呀?”“噢,天气预报说这两天有个台风要登陆了,虽然离我们这里还远,但我知道,它一定会在未来几天影响我们这的天气。其实,这一点也不神秘,把今天要学的东西学会了,你也可以的。”这样,用身边的生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引力”环境,学生们产生了掌握这个知识的冲动,从而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二、给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条件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当然不能指望着凭借教师在讲台上的理论讲解来实现——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到学习中,自己去探究。所以,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探究的条件。
比如,在教“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中国的地理位置怎么好、中国的疆域有多么宽广,而是抓住“从世界看中国”这个关键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的探究活动。我对学生说,“世界是个大家庭,我们就算没有去过美国、欧洲等地方,但依然有对他们的认识判断——比如那个国家有多大呀、那里的天气怎么样啊、那里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等等,我们是有所了解的。而且,这些评价比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会更客观。所以,今天我让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外国人——比如法国、巴西、赤道几内亚……来到中国旅游。那么,他们会怎么评价我国的地理环境呢?”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小组中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假设自己是非洲人——“啊,中国的天气太凉爽了,海南也没有我们那里热”,有的假设自己是瑞典人——“嗯,这里的天气比我们那里干燥些,但有的地方也挺潮湿。中国太大了,在我们国家开车几小时就出国了,在这里从东到西要跑三天!”……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自主探究思维完全被打开,在活跃、有趣的氛围中,他们自然就发展了思维探究能力。
三、及时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后,再简单说一个体会,就是及时对所教、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一点,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巩固,为后面学习新知识打通关节、铺平道路。就比如,上面所例举的组织探究我国地理特征的学习活动,它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生对地球、经纬、气候带等知识的系统掌握。特别是,我们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了一些自由讨论或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之后,学生们虽然掌握了知识,但知识结构是比较松散的——东一块、西一块的,在脑子里没有条理性,就更需要及时进行梳理。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梳理出脉络,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具体把握。比如,在学习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之后,学生们已经明白了各地理区域的主要特征,但并不一定在脑子形成了体系。在快下课前,教师就要将这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北方、南方、西北、青藏”排列出来,并把它们对应的主要特征列在后面,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
以上,根据自己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过程中所积累出来的一些经验体会,在创设高效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及时归纳总结这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主要的观点就是,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学情、地理学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