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方向,让“科学实验类”文本更有效
——以《夜晚的实验》一文的教学为例
2018-02-26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中心小学224700
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中心小学(224700)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斯帕拉捷利用四次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并为后人发现并利用超声波提供了经验基础。这是一篇极具特色的“科学实验类”文本,具有科学实验文本的一般特质。因此,教师就应该尊重文体特征,把握文本表达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解读效益的不断发展。
一、广泛拓展联想,在对比辨析中感知文本结构
作为一篇典型的“科学实验类”文本,这篇课文在结构设置上极具特色。教学中,教师就紧扣课文的题目,引领学生从题到文,进行整体性扩散:课文中真正描写“夜晚实验”的语段是哪些?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文最为核心的2—6自然段中,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梳理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分别从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形成结论三个维度对其实验的过程进行提炼与梳理。随后,教师故意质疑:如果从课题来看,完全就可以写2—6自然段,那课文其他部分又写了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和后续部分,分别了解了“夜晚实验”的由来和后续,形成了对整篇课文的整体性感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拓展出示了已经学习过的《天火之谜》一文,引领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寻“科学实验类”课文在结构设置上的一般特质:现象引入、实验过程、后续发展。有了鲜明的结构板块,教师再引领学生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紧扣“实验类文本”的表达特质进行深入梳理,从而促进了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有效发展。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首先以所学文本为中心,在深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感性体验。而在拓展结合的环节中,教师则借助两篇文本的相互印证和对照,在共性规律的探寻中成功解构这一独特文体的结构特征,并为学生梳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支撑和抓手。
二、深入对话作者,在揣摩探究中习得表达策略精髓
在学生梳理了斯帕拉捷四次实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作者描写四次实验过程的不同点,学生立刻就能发现作者在描写第一次实验时相对细致,而对于后面三次实验过程的描写就相对简单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学生结合实验的过程和内容,逐步意识到由于第一次实验,读者对于实验的用意、方法都不甚了解,有必要在实验中进行细致的描写,读者才能顺着斯帕拉捷的思路进入到实验过程中;而后面的内容大致相同,就没有必要再做详细描述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顺势将学生的关注点向文本思维深处推进:我们可以从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方法对比中来研究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吗?一语点醒梦中人,很多学生顿悟:因为第一次是“蒙上眼睛”,正常的思维都是认为蝙蝠肯定是用眼睛辨别方向、绕开障碍物的,但蝙蝠居然不是。只有详细描述才能让所有的读者相信这一事实,所以值得详细写。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阅读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教材范例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对话作者。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就将阅读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这么写中,历练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写作策略的深入积累。
三、联手非连续性文本,在资源转化中历练表达能力
在第一板块的描述中,当学生梳理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表格的方式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提炼信息,并填入表格中,将纯粹性的文字转化到表格式的语言中,历练学生感知文本、提炼信息的能力;而在教学“超声波辨别方向”的语段时,教师则要求学生读懂课文语段、绘制示意图、口头表达训练,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表达搭建平台。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自己绘制的示意图,并合理地运用、改变和创编相关的语言,将学生的口头表达实践推向全新的范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化认知阶段,直观而形象化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是借助学生绘制示意图的环节,巧妙地将文字信息转化为鲜活可感的图示信息,为学生的口头表达实践提供了认知性支撑。
总而言之,当下阅读教学呼吁“关注文体”,只有真正把握文体特点,从文本的结构设置、表达方法运用等维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研读与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解读文本,促进学生阅读感知能力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