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练对比思维,巧学古典诗词

2018-02-26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周西小学225247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悟李清照古诗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周西小学(225247)

阅读教学离不开思维的浸润。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语言凝练、意蕴丰富,需要学生以深刻的思维进行解读。当下小学语文教材对古诗词的编排都是依照相应的主题展开的,这就为运用对比性思维开展古诗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对比背景,探寻诗歌的内在本质

古语有云:诗言志,词传情。要想真正地研读诗歌,就必须学会从诗人创作诗词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心境入手,体悟其中的情感。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拓展补充与诗歌创作相关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走进诗词的内核。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编选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如梦令》两首诗词,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心境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两首诗词在关注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于是,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李清照一生中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早年阶段,李清照生活富裕,悠闲自得,这一时期写的《如梦令》正是以自己与友人畅饮之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李清照生活的悠闲宁静;中年阶段,李清照受到时局影响,举家南迁,她忧民忧国,所以才写出了《夏日绝句》这种痛斥宋朝政府的诗篇;晚年阶段,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心境悲切,教师可以拓展补充李清照在这一时期写的经典名作《声声慢》。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教材中编选的两首诗词,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并将这两首诗词与作者的遭遇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借助李清照的晚年词作,为学生提供了教材之外的对比资源,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深入。

二、对比方法,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古典诗词虽然字数较少,篇幅较短,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技巧,是引领学生进行语用探究和实践运用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主题相同、内容相似的诗篇,在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引领他们以更为理性的视角去探究诗人的创作方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古诗,都是经典的爱国诗篇。一个因为失地收复喜极而泣,一个因为未收复失地而死不瞑目。一喜一悲之中,浓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但在写作方法的运用上,律诗和绝句还是有着不同的特点的。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比这两首古诗后发现:律诗的创作,诗人更加注重人物细节的描写,如“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青春作伴”等就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不同的维度,展现了人物的爱国之情;而绝句的体裁,由于篇幅相对有限,在表达的过程中作者淡化了对人物细节的描写,而是将自己内在的情感诗人抒发出来,如“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家祭无忘”等都是直抒胸臆。对比中,教师又引领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展开诵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两首诗在创作方法上的体悟与吸收。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运用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感知了律诗与绝句在表达方法上存在的不同。

三、对比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诗歌大意的机械理解上,而要借助诗歌的语言走进诗词的意境中,体悟作者蕴藏在语言中的丰富情感。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咏物诗中,编者选编了于谦的《石灰吟》和王冕的《墨梅》。这两首古诗都是借物言志类诗歌的典范之作。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性诵读,使学生大致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初步了解了石灰和墨梅的特点;随后,教师补充了于谦和王冕的生平资料,引领学生运用对比的视角感知两位诗人笔下所描写的事物与自己人生经历之间的联系,深入感知咏物诗的特点。如对比两者的外形:“粉身碎骨”“清白”与“淡墨痕”“不要好颜色”;对比两者的品质:“留”与“流”在表达上形成的不同效果。在对比之中,学生不难看出,于谦正是借助坚贞不屈、乐于奉献的石灰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而王冕也是借助幽雅高洁的梅花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对比的思维从诗歌语言的细节入手,感受石灰、墨梅在外形、色彩、品质上的相互联系。在对比中,学生不仅深入感知了事物的特点,更体悟了诗人内在的精神气质。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历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

猜你喜欢

体悟李清照古诗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点绛唇
如梦令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喝醉的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