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文本互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2018-02-26江苏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小学2256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品析矛盾冲突

江苏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小学(225600)刘 俊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要通过文本互读,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互读是依据共同内容或者共同主题,通过比较、勾连、互补等方式进行整合,让相对孤立的文本之间发生联系,继而产生“1+1〉2”的阅读效果。怎样进行文本互读呢?

一、借助比较整合,对文本内容进行互读

比较是文本互读的常用方式。两篇或者多篇文本之间,有着共同的内容或者主题。通过对其整合,我们从中挖掘出它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感悟,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不同的比较方式,有不同的互读形式。文本互读的关键不在于文本,也不在于内容,而在于阅读教学的目标以及围绕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前三篇都有一个共同话题——老师。对此,教师可以围绕“老师”这一内容进行整合。首先,抓住课题进行互读,让学生思考比较:这几篇课文从课题来看,分别写了老师的什么?其次,围绕“老师”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初读。在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三个老师的事迹,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他们的特点。最后,围绕文本细节组织学生进行互读、比较:在刻画老师形象时作者分别采用那些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在文本互读中,教师要跳出单一文本思维的局限,运用大语文观的思维,从服务于学生写作的角度进行整合。案例中,教师采用比较的方式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了三次有效互读。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丰富了他们写作经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借助互补策略,对文本难点进行互读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对文本互读来说,也是如此。虽然有的文章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但从便于突破教学难点这一角度思考,也可以采用互补策略进行文本互读。

比如,《大自然的文字》与《观书有感》这两篇课文,一个是记叙文,一个是古诗,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细细分析,我们发现《大自然的文字》内容相对简单,而《观书有感》则相对难以理解。教学时,笔者先疏通两篇课文的生字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文字》,引导他们思考:“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样,自然引入《观书有感》一诗,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一句也描写了‘大自然的文字’?看到这样的‘文字’,朱熹有什么想法?”最后逐步逼近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朱熹明明写的是“半亩方塘”,为何题目是“观书有感”?经过《大自然的文字》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朱熹眼中的“书”就是“半亩方塘”。

案例中,为何能迅速突破难点?其根源就在于前面的文本互读。由于这两篇课文一易一难,且在“大自然的文字”与“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因而笔者采用互补策略,在学生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一课内容时,帮助他们突破了《观书有感》的教学难点。

三、借助冲突品析,对文本人物进行互读

在写人记事类文本中,矛盾冲突往往将事件推向高潮。在教学中,对矛盾冲突进行品析,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题,而且还能推促他们习得表达技巧,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仅靠一篇文本,学生就很难发现其中的秘妙。因此,应围绕矛盾冲突组织互文阅读,让学生从中发现技巧,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都是描写战争题材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文本互读。首先,对时代背景进行互读,让学生在了解大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也聚焦了小背景(抗日战争);接着,对文本矛盾冲突进行互读,让学生走近文本人物,品析人物性格;最后,引导学生对刻画人物细节进行互读,从中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三次互读,层层推进,让学生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度对话,准确把握文本人物的性格特点。

案例中,抓住矛盾冲突组织文本互读,其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近人物,从中掌握写作技巧。在这里,矛盾冲突仅仅是抓手,借助冲突品析人物才是关键。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文本特征设计文本互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把握文本重点,直达阅读目标;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品析矛盾冲突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