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8-02-26狄曼
狄 曼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5)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和实践。当前,如何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使大学生理解和认同这一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血脉和灵魂,塑造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精神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文化自信不仅是孕育中国梦的沃土,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是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道德价值观,而且包括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构建、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引导和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具体来说,它既蕴含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价值诉求,也体现了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完美结合。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长期存在”[4]。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价值观自信的基石,价值观自信从根本上表现为文化自信。正如任何国家的价值观都根植于国家自身的土壤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概念脱胎于古老价值,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简单来说,文化自信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本质,又要以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从而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和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文化层面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自我构建。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坚定文化自信开辟了路径,拓宽了领域,提升了境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促进文化自信的动力,赋予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葆有文化生命之延续,匡正文化发展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个特定群体,他们既经历着生理与心理的逐步成熟,也体会着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彷徨。一方面,他们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大学生既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价值选择的主体。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而衍生出多样的价值观则构成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如何引领和统领这个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是大学生教育中面临的迫切问题。换句话说,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有着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种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近年来,以标榜民主、自由、人权、宪政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强权意识形态堂而皇之地介入人类的精神殿堂,它们以宣扬美式自由民主为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各种诋毁,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终点的普世价值的宣扬和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达到他们“西化”和“分化”的政治意图。应该说,在全球化和信息前所未有的高速传播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在没有得到甄辨和过滤的情况下,迅速占领校园文化和学术领域,甚至被奉为时尚和潮流。大学生正处于文化学习和知识储备时期,因此对各种社会思潮极其敏感,但又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因此,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入侵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大学价值取向功利化和价值教育边缘化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匡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律和市场法则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也造成了直接影响。大学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一方面,市场化的办学理念在一些大学办学过程中直接体现为大学价值。为了迎合市场部分大学甚至走向庸俗化,从而忽略了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大学教育与职业愿望以及就业密切相连,在市场化作用下部分大学生把大学教育当作功利化工具,急功近利,使教育内容和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冲击。应该承认,现代大学作为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一体化的社会机构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已进入社会中心机构及前沿地带。然而,随着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大学的价值理性并没有获得同步发展,相反则更多地让位于工具理性,处于边缘地位。长期以来,价值教育在大学没有专门课程,只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而简单的教学模式和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同时,严重削弱了价值教育的有效性。大学价值教育的边缘化不仅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价值意识和批判精神,而且在多元价值面前也不能给予大学生科学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基于此,大学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价值教育的边缘化急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匡正和改进。
三、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化精髓的凝聚与提炼,也是现实生活中判断是非对错和价值追求的准则,更是人们在多元文化价值的交汇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18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大学生在漫长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以及自觉践行的价值共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更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夯实思想基础,优化培育的社会环境。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随着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涌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也愈发激烈。习近平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5]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我们的国家、民族就会瓦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正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因此,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以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尤为重要。
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不竭源泉,更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不仅是培育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相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是具有思想性、科学性以及时代性的理论。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对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文化教育纳入第一课堂,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应对文化挑战,用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精神化解社会不良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利用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和文化名人故居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参与体验,引导大学生思考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基础。
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正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网络信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与时俱进,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换思维方式,根据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如运用微博、微信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教育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的同步覆盖和互动传播,为学生提供马列经典和国内外前沿著作,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以往传统单向、静态的灌输模式,提升受教育者的体验;通过京剧、话剧、芭蕾舞和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艺术观及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讲述美德善行的中国故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生活化。针对社会热点、难点和网络不良信息,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有力的回应,培养大学生的甄别意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武器。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使命,更是教育者的责任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