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总目次

2018-02-26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素养课堂研究

教改论坛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理互动

王梦雅(1.1)

我国中学体罚现象探析

陈 珊(1.5)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高 博 刘晓巍(2.1)

学生应对欺凌的自我保护策略探究

——基于一例个案的分析

王一杰(2.6)

力量的博弈: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归因与预防

张善伟(2.10)

教育改革应该“情归何处”:基于学习本质的理性反思

邱德峰 杨士连(3.1)

培养有意向的学习者

刘 革 欧阳志(3.6)

基于核心素养的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建构

乔 虹(4.1)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问题与反思

安富海 徐艳霞(4.5)

新时代视域下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微

蔡英谦 蔡 殊(5.1)

少年儿童信仰教育中的管理教育法

孙月娟 薛国凤(5.5)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和谐对接的教育哲学思考

黄 敏(6.1)

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符号传播与国家形象认同研究

傅金兰(6.5)

异化与回归:生命哲学视域下儿童教育探析

宋 敏(7.1)

抑恶教育的特征及教育功能的再反思

徐文明 罗嘉文(7.5)

创造力开发“OCPE”体系架构及实施策略

——以发明创造课程开发为例

文云全(8.1)

高中生创造力倾向发展的教育建议与思考

岳爱峰 黄宇梅(8.5)

中小学创客空间的价值定位偏离与回归

杨莹莹(8.8)

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及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吴 菡(9.1)

广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SWOT分析

谢剑萍(9.6)

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价值取向反思及现实优化路径

张春海 李晓华(10.1)

学校教育视野下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模式探析

杜芳芳 潘祝青(10.7)

高中生涯教育镌刻核心素养

徐 峰(11.1)

传统文化教育视野下初中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王天超(11.6)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探析

刘洋溪 王 奇 徐银银(12.1)

从融入到融合:城市学校破解学生融合问题的路径选择

史灵燕(12.5)

高考改革

例析新课程高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创新考查

——以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为例

刘晖龙(4.58)

新高考模式下物理选考“遇冷”的成因分析和干预途径

张 鹏 周向玲(5.70)

新高考改革中信息技术的使命担当

余宪泽 赵 枫(5.74)

德育探索

回归道德生活的学校德育

王晓红(3.23)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宫东梅(3.27)

对分课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探索

李 靖(3.30)

基于共情理论的高中经济生活教学策略初探

龙小泉(3.33)

榜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失真与本质回归

李蔷蔷(4.10)

“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罗丽珍(4.14)

小学公民教育个案研究:经验与启示

陈修梅 刘 慧 李法松(4.17)

对话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实践中的“症状”与“处方”

张 超(7.2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刘汝敏(7.25)

小学品德课“三步三课型”大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邵钰芹(7.28)

中学生德育获得感提升的科学思维探析

赵 雨 张万玉(9.10)

德与才并行,培育精神气质

李 敏(9.13)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的实证研究

罗 敏 王 英(9.16)

基于诚信社会建设的小学德育内容设计与实践策略研究

钟越红(11.9)

孝德教育在初中生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鞠 伟(11.13)

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巩秀玲 王桂荣(11.16)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涵与策略

蒋兴春(12.26)

快乐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张 朋 龚 洋 朱奕达(12.30)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刘志海(12.34)

课程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艾兵有(1.9)

地方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与如何

李臣之 郑玉平(1.13)

“自上而下”课改路径之辨

陈中岭(4.23)

“破”与“立”:S小学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启示

冯 雪 伍雪辉(4.27)

学校本位的课程研究现状与反思

——以N市为例

李 洵 林 静(4.30)

创造驱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方向

宁可为 王 炜 李 甜 管珏琪(4.84)

游戏化学习课程设计: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

王学龙 杨文阳 于 晓(4.90)

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黎聚才 钟儒成 龚兴英(6.8)

数字化教学方式对课程效果的影响

——以南京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刘 阳(6.12)

课程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张善伟(9.21)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困境及突破

姜玉涛(9.25)

综合实践活动中两次转化的实施策略

孙红霞(9.47)

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与有效策略

巩秀玲 段兆晖(9.50)

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买建军(11.19)

隐性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开发与利用

丛 宏(11.24)

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情感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以人教版为例

郑璐璐(2.12)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所蕴藏的道德观念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

董 芳 刘国栋(2.17)

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人形象的文化认同分析

沈辉香 邓宝琳(2.20)

多元文化视野下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比较

邓伍丹 杨新荣(10.11)

走向生本的历史教科书

——台湾龙腾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文化历史篇》评析

马守信(10.17)

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百分数意义的比较

彭国庆 黎 阳(10.21)

教学新论

小班化教学: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实践与思考

卢 谦(2.24)

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越小越好?

涂阳军 蔡宁波 姚利民(2.27)

小班化背景下“四三五”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杨 文 李 毅(2.32)

学习文化:反思性的缺失与建构

王录梅(5.9)

无序之序:重新解构教学的规定性

李步良(5.13)

和合文化在现代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罗新方 毕大宣 申 睿(5.17)

教学设计效果的属性综合评价研究

张立勇(7.11)

快乐学习理论在课堂践行的价值、困境和路径

王焱坤(7.16)

小学语文主扶式教学法溯源、要义和应用

谢 非(7.19)

以直观质感的方式帮助儿童概念建构

——以“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

于 桓 金晓婉(8.13)

基于学生“水的液气相变”前科学概念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潇怡 黄 真(8.18)

论教学生成的“度”

徐琳琳(10.24)

思维因开放而高效

薛正桧(10.28)

高中生跨学科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薛海兵(10.34)

论认知技能获得过程及其教学设计意义

王映学 张大均(12.9)

儿童成长中的快乐机制及其探索

——基于伦理学视域的考量

王丽华 方亚军(12.14)

结构化教学中学情调查的价值与实践策略

——以“小数的意义”为例

颜春红 吴玉国(12.20)

课堂教学

重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视角

刘倍风 陈上仁(1.18)

小学生课堂行为参与差异性分析及对策

——基于逸夫小学六年级的实证调查

黎佳佳 黎 瑛(1.23)

小学低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实证研究

王灵莉 顾 群(1.27)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人文思考与实践探究

——以“五环教学法”为例

华球林(3.10)

以学为主的“学程导学”教学模式探析

徐耀光(3.15)

“以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个案研究

龙天贵 陆春练(3.18)

基于数字化课堂观察的精准教学研究

——以英语综合技能课为例

曹唯实(6.16)

课堂静默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基于高中语文特级教师阅读教学片断的思考

王奥轩 何善亮(6.21)

构建高阶思维课堂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魏 东(6.25)

自主课堂的建构意义与策略

王曰牟(6.29)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陈结龙(9.28)

学困生转化困境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独特价值

陈文彬 佟雪峰(9.31)

应对·合作·参与:课堂改革的三种路径

——兼谈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马天保(9.35)

戏曲进中小学课堂的困境及突破

周雨纳(10.39)

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情况调查

——以京剧为例

杨 楠 云海佳 纪晓丹(10.43)

基于课堂观察反观教师的提问与追问

刘继玲 王 丹(11.27)

知识内化:对分课堂的核心精髓

李 靖(11.31)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

王桂芹(11.34)

语文视角

PISA2018阅读素养框架新动向及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

王丽琳(2.36)

聚焦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教学模式

吴 璇 许锋华(2.42)

有效提升语文课堂内外融洽结合的对策

于艳丽(2.46)

提高农村小学低段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有效策略

韦晓燕 韦 芳(4.33)

识字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张 焰(4.37)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读”

王贤露(5.20)

整合主题:小学组诗教学探微

吴广岭(5.24)

追寻古诗词教学的诗意

谭鑫之(5.27)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古诗词学习评价设计与应用

——以《古诗两首》为例

丁 磊 王 标(5.30)

群文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苗 倩(9.38)

儿童文学适配教学策略探究

周 娅(9.41)

小学语文课内外链接阅读初探

窦婷婷(9.44)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探析

李 桃(11.37)

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浅析叙事性作品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马建明(11.40)

小学阅读教学新实践:解读“教什么”,探究“怎么教”

踪 红(11.45)

语文学科的活力因子及其激活

戚韵东(12.37)

“望”“闻”“问”“切”

——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略谈

梅德刚(12.40)

乡土选文的美感教育价值及教学建议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

刘冬岩(12.44)

写作指导

生活经验的写作价值及其实现

贺敏达(3.36)

《诗经》艺术风格对小学生习作的启示

肖 玉(3.40)

读写交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建构策略

王桂芹(8.22)

诗意情境创设与小学记实习作教学革新

冯小松(8.25)

别开生面 自成一体

——成语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仇定荣(8.27)

数学研讨

核心问题引领: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理性追求

王玉东(1.31)

建构多元体验的数学生态课堂

李月胜(1.34)

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

牛广华(1.37)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课堂过程评价解析

颜春红(2.49)

几何画板技术对数学探究实验的创新性应用研究

——以“用表格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例

王小磊 邢志新(2.54)

有效讲评习题 提升思维品质

郑克凤(6.32)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单位“1”教学再思考

王月明(6.35)

基于交往的小学数学教学管理

任 力(7.31)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要求

臧永建(7.34)

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模型思想

赵世恩 于 然(8.31)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刘洋溪 王 奇(8.37)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周 达 冯娉婷 刘 浩(8.42)

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打造小学数学“善学课堂”

陈玉梅(12.48)

以生为本 演绎精彩数学课堂

张毕云(12.52)

直观想象在2018年高考理科数学试卷中的体现

戴有刚(12.55)

英语教研

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新解

杜雪梅(5.34)

论英文儿歌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唐新萍(5.38)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金施琪 田家宁 徐笑梅(5.43)

小学英语游戏化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徐 杰 杨文正 马映梅(7.38)

英语早学效应的实证性研究

张建英 宋 爽(7.43)

初中英语学科工作坊式教研共同体创新研究

吴晓威 丁 薇 南延娇(7.48)

化学教学

分阶段促进学生化学学科认识方式发展

陈进前(3.44)

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类型与层次探析

吴晗清 王 欣 游 宏(3.49)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曹子阳 杨 琼 周仕东(3.54)

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孙建明 王祖浩 王后雄 曾国平(4.41)

“产教研”模式在化学创新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王书玉(4.47)

在化学课堂中巧借“星”效应促学生主动发展

张卫娟(4.51)

基于有效教学的化学学习心向研究

王 伟 姚如富 王后雄(7.51)

促进学生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学习进阶”

周建秋(7.57)

促进学生定量计算能力发展的“学习进阶”

周建秋(10.49)

中学化学教学中启发失当的表征及矫正

杨季冬 王后雄(10.53)

化学教学如何搭上信息技术的高铁

毛杨林(10.57)

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实验拓展中意义建构教学探究

刘 峰(5.47)

中学物理“微实验”创设的价值思考

汪德强 唐伯景(5.50)

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李志东(5.54)

初中物理微实验教学策略

郑 莹(8.47)

科学探究

促进学生模型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进阶”

周建秋(4.54)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许永奎(8.51)

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改进

王晨光(10.61)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

沈伟云(10.66)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选项走班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王 政(8.54)

合作,让足球课更好“玩”

孙 瑜(8.57)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校园足球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

万 勇 王 佳 潘凌云(12.59)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王 政(12.63)

美术教育

游弋于整体与局部之间

——一堂美术写生课的教学启示

蒋 艳(4.64)

挖掘随迁子女家乡资源 提升美术学科教育价值

姜悦诚(11.48)

指向“图像识读”素养的三维参与式美术作品鉴赏策略

朱晓飞(11.52)

学前教育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准则及措施

徐 虹(3.75)

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具身意蕴及其策略研究

——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徐 雪 黄 豪(3.78)

幼儿园生命教学的理论审视

李玥婧(3.82)

社会互动视角下以同伴冲突为契机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解析

梁入文(5.57)

核心素养理念下“学习故事”在我国本土实践的内涵阐释

蒋华青 李姗泽(5.61)

幼儿园玩沙游戏:问题及发展趋势

张红霞(5.66)

香港特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费广洪 刘友棚(6.54)

香港地区幼儿园园长证书课程的发展及其启示

索长清 胡洪强(6.58)

厘清幼儿教师领导力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

李 飞(7.61)

幼儿园教师儿童行为观察:困惑与思考

钱 兵(7.65)

幼儿园角色游戏资源开发和利用探析

周红梅(7.70)

“分类管理”背景下省域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李红霞(10.68)

应用大数据手段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薛 杨(10.72)

滇西边境山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褚远辉 孙亚娟(10.75)

教育心理

高年级小学生学习自控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赵 浩(1.40)

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陈 珂(1.44)

高中生情绪智力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生涯成熟度的中介作用

陈 实 顾雪英(6.63)

县镇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嵩钰佳 常 义 马世超 商庆龙(6.70)

中小学留守儿童共情发展问题及对策

姜英杰 姜淑梅(8.61)

普通学校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个案研究

李晓娟(8.65)

课堂场域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理学策略

钟佳容(9.53)

留守初中生共情发展特点及训练方案

姜英杰 刘 薇 姜淑梅(9.57)

教师发展

教师社会技能的建构与提升

佟雪峰(1.48)

公办中小学教师流动意向调查报告

——以广州市H区为例

杜新秀 戴育红(1.52)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政策朔望与内涵分析

徐永军 张 剑(1.57)

职业三问: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究

李 江 周幼林(1.62)

领导力视角下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王胜华 周 瑜 侯 恕(1.66)

中小学教师队伍亟待增强“阳刚之气”

——基于调查的教师性别结构状态与改进建议

韩雪娇 柳海民(3.57)

高中体育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

郭艳红(3.62)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现实失落与理性回归

马振云 朱成科(3.67)

论教师关怀素养发展

张 悦(3.7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刘立云 葛福鸿 张丽萍(4.67)

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现状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王 静 任 慧 韩 娟(4.72)

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水平、特点及综合治理

——基于川、滇、黔、渝四省(市)民族地区的实证分析

王莉娟 王建平(4.77)

让文化润泽幸福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实践与思考

陈立芳(6.38)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新疆W县的调研

武天宏(6.42)

分层向度下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的内涵与架构

张小勤(6.49)

全面“二胎”政策下中小学教师储备问题研究

——基于“产假式”缺编问题的背景

田宝军 展 翔(7.74)

加快高中青年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精神激励策略

马 军 李渊浩(7.78)

在研学后教中践行地理核心素养

——以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为例

郑芝杨(7.82)

关于名师之“名”的追问和思考

支爱玲(8.70)

普通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历史课堂提问对比实证研究

刘洪生 林 泽(8.74)

新时代新教师素养提升策略

代俊华 郭晓娜(8.80)

近三十年来我国教师培训模式变迁之知识图谱分析

刘赣洪 张希丽(8.83)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开发策略

陈晓君 贾林祥(9.60)

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徐莉莉 高葵芬(9.64)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失位与归位

张俊杰(9.68)

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包金玲(11.56)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李晓刚(11.62)

与学生核心素养对称:地理教师素养出现的新转变

王 忠 孙慧兰(11.65)

班级管理

以学生心灵成长为目的 实现主题班会的变革

——银川市中小学主题班会变革6年的实践研究

马 丽(9.72)

班级场域中的学生弱势群体审视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的分析

余炎林 明庆华(9.77)

浅论高中“快慢班”划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

刘静文(9.82)

中学班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程水银(12.66)

中小学生日常情绪体验的特点及与班级环境的关系

张兴慧 薛小迪(12.71)

学校管理

基于云录播系统的家校沟通策略研究

桑晓斐 王海燕(1.69)

统放有度 协同教育

——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

林秀芳(1.72)

人本视域下建设智慧校园的策略研究

陈雪原(2.58)

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策略探究

王林静(2.61)

“自觉教育”办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林淑贤(2.64)

教师校本研修课程与研究型教师成长

刘茂祥(6.73)

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分层分类”行动策略

刘臣进 张克龙(6.77)

濡染经典 厚重人生

——书法教育进校园创新做法纪实

王美玲(8.89)

“群文阅读”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王 朔 李 爽(8.92)

基于三结合教育的核心素养校本落实简论

王毓珣(9.85)

多元发展课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重构

邓 铭 谢发超(9.89)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教学实施策略

季 平(9.93)

打造“三生”体验式德育特色学校的行动研究

张克龙(11.77)

培育自信文化 成就自信师生

丛培荣(11.82)

风险社会视域下学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为例

方 芳(12.76)

校园欺凌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

许 微 王 丹(12.81)

校长工作研究

义务教育学校理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研究

——基于学校治理现代化视角

徐玉特(5.79)

中小学校长行为失范之检视及重塑路径探思

魏宝宝 禇永奎 杨康艳 刘玉玺 杨效兰(5.84)

湖南小学校长核心领导力现状调查分析

袁小平 黄月胜(5.90)

校长教学领导行为如何影响教师效能感

郑 鑫 龚胜利(11.68)

学校诊断:一种有效的校长培训方式

杨 虹 丘名实(11.74)

教育管理与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评价的价值转向与实现方式

张红霞(1.75)

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关注

曹 飞(1.79)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发展思路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杨永双 邵瑞劲(3.86)

小学课后托管现状研究及反思

李 亚(3.92)

农村教育

社会变迁背景下西北农村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张希亮 杨慷慨(2.67)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

周 琰(2.73)

论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传承

康传凯 田宗友(2.77)

农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王 莉(2.81)

外国教育

美国最新修订FOSS2017科学课程的特色及启示

王晨光(6.81)

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学课程框架述评及启示

龚 伟 钱 瑶 汪芳芳(6.86)

美国高中地理学生指导用书特色分析

高文钰 赵春子 董玉芝(6.92)

探寻美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基因

潘仕恒(7.85)

美国中小学课堂学习的特点及启示

张志娟(7.89)

以“有声思维”促进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以英国小学阶段母语写作教学为例

郭文娟 孙建龙(7.93)

美国基于网络、面向课堂的个性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及启示

于 珍(10.80)

日本中小学师德问责制述评及启示

乔花云 吴振其(10.85)

档案袋促进教师反思性实践:芬兰的经验

汪 波 吴 倩(10.92)

德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防范的体系及其经验

邓雪梅(11.85)

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资助制度改革

赵顺彩(11.89)

美国SPARK视野下的体育课堂常规

王 勇(11.93)

美国“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转型探析及启示

杨新晓 陈殿兵(12.85)

美国康涅狄格州2014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及其启示

高春梅(12.91)

美国当代教育家爱伦博士论21世纪学校改革

卢瑞玲(12.97)

加拿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数据管理与概率”课程期望评析

——以安大略省为例

栾庆芳 沈南山(12.101)

教育比较

中美主流高中化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比较分析

——以人教版和美国《化学:概念与应用》为例

刘莹莹 王婧子(1.83)

中英高中物理课程难度比较

——以“机械波”课程为例

周颖琦 王晶莹(1.87)

中澳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情境的比较分析

——以“统计与概率”领域为例

朱 琛 唐恒钧 徐元根(1.91)

六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衔接性研究

严 虹(2.8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启示

——基于中国与十二国的比较研究

徐建星(2.90)

猜你喜欢

素养课堂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