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涵与策略
2018-02-26蒋兴春
蒋 兴 春
(江苏省阜宁中学,江苏 盐城 224400)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德育特色鲜明的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为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了思想政治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力求借助学科的教学,逐步涵育有益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理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注重从系统的视角明晰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它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注重学生的民主观念、科学意识、独立精神和文明修为的涵育,一定程度上纠偏了传统思政课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片面教育倾向。它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继续革命,赋予政治学科教学新的内涵。
1.融情性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反观当下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的确存在片面传授学科知识的问题,导致知识脱离情感的依附,变得赤裸化、冰冷化。这样的教学怎能增进学生对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教育的认同与升华?此外,部分教师惯以传道者自居,“一言堂”现象仍较普遍。这样的教学又怎能让师生、生生体验到知识的探究生成之乐?核心素养规引下的思政课教学直面上述问题,通过施行“寓情于理”“寓情于境”式的学科教学,关注学科所承载的价值观渗透教育,注重师生、生生同历知识探究与生成的乐趣体验,增进学生情感基础上的政治认同。
2.活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且知识只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1]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构建以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2]理念一脉相承。传统“一言堂”“单向”式的学科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沉闷、缺乏生命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又怎能有获取知识与感受知识实际价值的真切体验?核心素养理念支配下的“活动型”思政课教学坚持开展活动议题的确定、积极价值引领学习路径的选择以及学科内容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它是对既往“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范式的否定与超越,重在引导学生在价值感悟中内省、在自主辨析中思考、在参与中历练,促成“有意义学习”的真实发生,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毋庸讳言,当下的确存在将知识目标误作学科教学唯一目标的现象,将本应鲜活灵动的政治课衍化成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讲解课,课堂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唾液横飞,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如痴如醉。试问,学生若对所学知识心生倦意甚或滋生抵触心绪又怎会求知若渴?核心素养理念支配下的政治课格外注重学生“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等问题的求解,积极尝试采取开发与拓展学科的课程资源、倡导民主型的教学风格、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激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学习为乐,形成极强的学习内驱力,以理解与运用知识为靶向,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4.生活性
范梅南认为:“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这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泉源,更是教育的目的与归宿。政治学科的教学不应仅囿于封闭的教室或校园环境,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不能简单地表现为从教材中来再到试题中去的逻辑,如此,学生很难真切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很难感悟知识的生活本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直面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本本”问题,倡导实施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模式,坚持将课堂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生活的社会,有机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教育,实现教材知识的生活回归。既注重学生教材知识的深化理解,更放眼学生长远的发展,着力建构起富含中学特色的德育课程和实践体系,渐进式培塑学生的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
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因素,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人生的高度。涵养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旨在为学生未来更好地改造世界服务。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内蕴的丰厚价值,须借力特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方能得以充分地外显。可以预见,伴随新课标的真正落地,思政课的教学必将经受一场深刻的变革,必将引发优良教学生态的重构。
1.情:点润思想政治课教学天然的甘露
所谓情感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与心的契合。”[3]它是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题中之意,经受情感沐浴的政治教学将更具高度与温度。
首先,使学生体验知识涵育之情,让学科教学更具高度。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科教学置学生于“情与理、情与法”的冲突体验中,切实解决“学而不信,信而不笃”的难题,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此,教师应少些说教,留足学生自主议辩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作出理性的选择。比如,在讲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时,结合时政列举某高官犯法受审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刑不上大夫”的见解,真切体认我国公民在司法及守法方面享有的平等权利。又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时,先让学生权衡“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制”的利弊,使学生在分组自由探讨的基础上自主认同“在我国只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政体”的观点。在思政课教学中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教师无须直接向学生强行灌输教材观点,而是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使学生在“动情”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价值选择。实践表明,这样的宽松、民主式教学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素养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科知识立意的高度,强力彰显学科鲜明的德育功能特色。
其次,使师生体验知识探究合作之情,让学科教学更富温度。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正确摆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协作完成学科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相长。例如,在一次“国家财政”对外公开教学的准备中,笔者分组布置学生课外搜集部分教学素材,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提供的材料能够兼具时政性、地方性、典型性等要素。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按组探讨与陈述本组及个人的观点,课堂气氛生动热烈,师生、生生在频繁真实的互动中圆满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这种师生采取分工协作、共历知识探究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在滋养师生、生生关系的同时,让师生共享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自然地提升了教学的温度。
2.趣:点燃思想政治课教学不熄的火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的封闭单一、教学内容的抽象晦涩以及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使得当下的政治课教学犹若汤之无盐、寡淡无味。孔子认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乐”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在学科的有效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做好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拓展,编制优秀剧本。思政学科课程资源是指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一是充分利用网络音像等信息化资源。教者应适时地将网络中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录音、录像或影视作品等视听资源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充满动感的情境中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比如,在讲解“汇率”知识时,播放了一则题为“人民币贬值会对老百姓生活有什么影响”的视频,一幕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动画情境,激活了学生视觉与听觉的神经,点燃了学生听课的热情,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主动加强课程特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我们应立足学生、学校、所处地域等特点,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实现特色开发。例如,在讲授“斗争性寓于同一性”时,引入学生熟知的《七步诗》,并引导学生思考“曹丕为何如此急于诛杀曹植?”学生们经探讨后给出的解释是:“正是同根生,所以相煎分外急。”可见,学生熟知的典故、名言警句、经典诗句及乐曲等都是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又如,在讲授“国家财政”时,以横贯我县的“连盐铁路”为题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知可感的亲切氛围中,深切体悟国家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政治教师只有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才能不断开发与拓展课程教学资源,编制出优秀教学剧本,进而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巨大内生动力。
其次,倡导民主型的教学风格,建构灵动课堂。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这启示我们应崇尚师生间人格平等的理念,着力建构起师生间互尊、互信、合作、共赢的关系,使学生在充盈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探究与生成知识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所授内容,必要时可采取师生、生生辩论的方式厘清问题。例如,在介绍完“商品的定义”后让学生质疑,于是有学生抛出“土地又不是劳动产品,为什么开发商圈地还要花钱?”“路边待售的盗版书籍是商品吗?”等问题。实践表明,只有教师教学风格的民主,才会带动师生关系的民主,学生有话才会“敢讲、愿讲、乐讲”,进而培养起学生学科学习的浓烈兴趣,逐步滋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素养。
再次,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社会实践活动是政治学科生命张力生发的重要源泉与动力。它主要表现为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谈等活动,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此,学校可尝试与邻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部门建立工作上的联系,条件许可的可共建德育课程实践基地,科学安排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的课时,使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与理性思考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时,组织学生走进附近的某知名企业,让学生沉浸于真正的情境中,切身感受公司制的内涵及优势,体认公司制两种法定形式的异同,体验影响企业成功经营因素的实践价值,使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提升公共参与的能力。
3.味:点奏思想政治课教学永恒的旋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教材的理论观点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2],着力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应深刻反思,究竟什么才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真正需要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如何避免将本应鲜活灵动的政治课衍化成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讲解课?正反的实践表明,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然的价值取向。
一是讲生活化的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讲好政治课亦需适切的学科教学用语。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我们“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清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4]。这启示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应立足高中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力避艰深晦涩,力求通俗易懂,以畅通学生理解教材观点的渠道,增进学生情感上的政治认同。例如,某老师在一次“国家财政”的对外公开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深加工,添进了大学知识的佐料,欲使学生经由系列活动的探究,系统掌握国家财政的知识。但课堂教学的实践显示,学生反应冷淡,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事与愿违。笔者认为,其一可能缘于学生原本对于国家财政就比较陌生,而教者的教学加剧了学生的陌生感;其二可能是因我们的教师平时精于科研,造诣颇深的文字功底及较强的语言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学生既有的认知极限。这启示我们应适时做好教学用语的切换,使得教师的教学供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减少甚或避免课堂冷场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唯有立足高中生认知心理的实际,选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简明平实且不失生动的教学语言,方能使政治课堂教学之花绚丽绽放并结出累累硕果。
二是举生活化的实例。政治理论的抽象与晦涩决定了学科的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实例。但是教师在遴选教学案例时仍应秉持真实性、适切性、典型性兼具的原则。教师列举的案例唯有真实,方能赢得学生的真信,方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信度;教师列举的案例唯有贴近学生且与所授的内容密切相关,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度;教师列举的案例唯有典型,方能收到触类旁通的独特功效。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时,向学生讲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该案例中,笔者未因户籍民警的工作过失,而做出任何过激的行为;相反,采取了理性的态度与合法的方式,帮助该民警认识到工作中的失误,促使其改进工作。此外,通过该案例的举隅,既教育学生应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上坚定对法律的信仰;又教育学生在遭受不公时,能自觉采取合法的方式处置问题,逐步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见,一个精准的生活案例将会释放多重的教育教学正能量,将强力促成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是创生活化的情境。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知识探究与生成的乐趣,教师应精心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历经相关角色的扮演或旁观,实现教材知识与其身心的融合,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讲授“选举方式的选择”时,创设了一则学生都熟悉的选举班委的情境,让全班学生在亲历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及差额选举班委的角色扮演中,体味四种选举方式的异同,感受各种选举方式的利弊,增进对我国当下选举制度的政治认同。同时,让学生常态性地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有助于孕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四是议生活化的话题。思想政治学科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倒逼政治学科的教学须与时事政策的教育相互补充。教师应优选与所授内容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热点事件,精准地设计问题,巧妙地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在与高三学生复习“走近国际社会”时,引入彼时发生的“中印洞朗对峙事件”话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评议我国政府对此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多数学生对中方面对印方违反国际法入侵我国领土却保持极力克制的做法深表赞赏。他们认为,我国政府的做法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精神,充分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方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集中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风范。通过类似时事热点问题的探讨,既促成学生学科知识的复习,又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永恒的旋律,更应是政治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将继续从生活的海洋中汲取营养,用以滋养政治学科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