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让寓言教学多一点文学味
2018-02-26江苏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小学226631朱小存
江苏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小学(226631) 朱小存
目前,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类课文。这些寓言故事可以分为国内寓言与国外寓言两大类。我国的寓言故事大多以人物为主角,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等;而国外的寓言,则大多来自《伊索寓言》,基本是以动物为主角,如《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蝉》等。这种通过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的文学体裁,极受儿童的喜爱。民间文学研究大师谭达先认为,寓言的语言生动、简练、风趣,具有“特殊的幽默感和寓意性”。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围绕寓言的寓意带领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一定的道理,是最为常见的套路。有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道理认识得更为深刻,我们甚至还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如,学习《自相矛盾》,在学生悟出平时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过头的话的道理的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由此让他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实上,寓言的教育功能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我国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则认为寓言会使小孩变得更加简单幼稚,认识事理变得单一绝对。因此,对寓言的教学,不应将目光过多地聚焦在其寓意的悟得上,应当重视主角形象的塑造方法,关注语言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让寓言阅读课堂更多一点文学的味道。
一、鼓励大胆想象,激活儿童灵性
儿童是天才的诗人和最浪漫的想象家。在他们眼里,大自然里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都充满喜怒哀乐,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感。静止不动的扫帚、板凳等物件,在他们的童心世界中都是有着无穷生命力的玩具,被当作飞机、木马玩得不亦乐乎。同样,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人与动物之间对话、思考,但在儿童看来完全合情合理。因此,在教学寓言类课文时,我们切不可撇开儿童的视角,生硬冷淡地告诉他们:寓言,尤其是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是作者根据需要编出来的,是借此来说明某个道理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故事失去吸引力,让学生在“原来这些都是假的”的认识中放弃了驰骋想象的原动力。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狐狸和葡萄》一文,笔者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和课文所配的插图,尽情想象:“成熟了的葡萄是什么样的?狐狸见到后表情怎样?他想到了哪些办法来摘葡萄?结果怎样?”学生兴味盎然,纷纷用“滚圆透亮”“紫娃娃披着白色的轻纱”“一颗颗紧挨着”“散发着酸酸甜甜的香气”来形容成熟了的葡萄,用“两眼放光”“垂涎欲滴”“恨不得立刻塞进嘴里”来描写狐狸的表情,用“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上跳”“顺着竹竿使劲爬”等语言想象狐狸使出的办法……原本精炼、概括的语言一下子被他们的想象力诠释得丰富多彩,简单的狐狸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了充满七情六欲的精灵。有了这样的主角形象认知后,寓言的寓意也呼之欲出:“自己明明没有能力做到,反而说不值得拥有;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于是,笔者顺势引出俗语“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学生们个个都会心一笑。
二、淡化主题挖掘,重感悟主角形象
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寓言也是借助一定的艺术形象来阐述某些道理的。教学时,如果能带着学生真切地去体验主角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寓言中生动的语言感受形象的特点,学生就能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如,教学《狐狸和葡萄》时,如果引领学生对狐狸的行为进行想象,分析他屡试屡败的结果,学生就能悟出寓言结尾“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含义。再如,教学《牧童和狼》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由来演一演放羊的小孩,反复喊出“狼来了!狼来了!”的话语。学生结合自己的恶作剧经历,将牧童的话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体会到起初的好玩发展为后来恐惧的心里。在表演狼真的来了之后牧童的求救时,他们又表现得那么撕心裂肺,恐惧之极。这样,让他们深感在欺骗后的那种无助和绝望。而正是在一遍遍的角色扮演和体验中,寓言的寓意自然流出:“做人切不可不诚实;没有诚信,就没有人会再相信你。”这样的重形象感悟,远比生硬地告诉“诚信是金”的道理有效和深刻得多。
当然,教学至此,我们还不能就认为就已经大功告成。在学生真切感受了某一寓言中特定的艺术形象、明白它所蕴含的道理之后,我们还要让他们明白,这形象是作者以比喻的方式呈现的,它往往是一类人或者是某种现象的代表。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就不同于《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蝉》中的狐狸,他是那些自以为是、不肯轻易承认自己不行的犟角色;而葡萄则象征着美好的追求和目标。这样,学生对寓言就多了一层文学常识的认知。
三、关注语言表达,侧重写法迁移
汪潮说:“寓言的教学,当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笔者认为还要补上一条,那就是“迁移语用为标”。充分关注寓言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其语言凝练生动、幽默风趣的特点,掌握它充满想象力的构思,而后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来,这对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如,教学《狐狸和葡萄》一文,笔者让学生思考:“垂下”一词可否换成“挂着”?他们通过对“垂”和“挂”的比较,发现“垂”更能展现葡萄的颗粒饱满,挨挨挤挤。如,教学《蝉和狐狸》一文,笔者让学生对文中留白部分加以补充,要求他们在“狐狸设下一个圈套”“蝉扔下一片树叶”“狐狸猛地扑了过去”的前面分别加上各自的心理活动。这样,原本抽象的描写就变得具体起来,简单的文本变得丰厚起来。随后,笔者提问:“作者为什么略去这些心理活动不写呢?如果写上,不是更容易被人理解吗?”这样,让学生发现简洁表达的好处——简洁不罗唆,且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在对蝉和狐狸的语言品味中,学生发现发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特点的作用,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同时,《伊索寓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后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教学的最后,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给学过的寓言,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等加上一个总结性的结尾。这样,让学生发现中外寓言表达上的差异。我国的寓言,寓意已经藏于故事之中,给读者自我思考的空间;国外的寓言,则顺势而为,亮出独特的见解。这两种写法无所谓好坏,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这样的写作迁移,给了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运用的空间,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着很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教学寓言时,我们要激活学生的前理解和前经验,既关注寓意的社会视角,又凸显寓言教学的儿童视角,注重发展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的言语和情感齐头并进。
[1]邵赟惠.轻轻唤醒儿童理性——浅谈寓言教学的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11(31).
[2]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导刊,2010(05).
[3]张远山.寓言的密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楼琦君.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