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胜任力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8-02-26关敏丹

现代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胜任大学生能力

■关敏丹

一、创业胜任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创业胜任力的内涵

对“创业胜任力”这一概念的研究源于人们对创业者特质的关注。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创业的成功与创业者的特质息息相关,且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效果和创业的成功与否,这些特质包括人格、知识结构、创新性、心理特质、人际关系和战略布局等。20 世纪70 年代,McClelland对于“胜任力”(competent)的概念提出了见解,他认为创业者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识别、预见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并将它们定义为创业胜任力。创业胜任力能够指导人们关注成功创业者的特质,同时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更为具体和有效的参考依据[1]。

(二)创业胜任力的特征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自“胜任力”这个概念提出后,也有学者广泛地认为胜任力包括学习、组织和战略三个维度。学习维度是指在长期的个人学习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自觉的学习思维习惯;组织维度是指在创业团队管理中有专业、科学、标准的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战略维度是指遵循一定组织管理规律,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现状

(一)创业鉴别性胜任力培养不足

高校创业教育注重理论培训,鉴别性胜任力培养不足[3]。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呈现出声势浩大、口号多的现状,活动效果较差,归结原因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笼统,没有能够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规划教育和做好创业教育的“传帮带”。

二是注重知识讲授,教学体系不完善。学校虽然开设创业课程、举办相关的创业论坛、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举办创业赛事等,但多为流于形式的僵化式教学,忽视了大学生思维模式和意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二)创业教育对学生能力特点的关注不足

谢维和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创新创业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培养中没有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作为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4]。近几年,尽管国内高校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大力倡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但仅仅依靠这些培养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以短期获得奖励为目标,竞赛结束后大多数学生不会继续深入地进行项目实践创新和孵化,创业教育未能有针对性地考虑到大学生的能力特点,缺乏可持续性。

(三)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和社会融合的力度较弱

根据有关创业成功率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处在世界排名中的较低水平,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度较弱。创业的综合性较强,它一定是以专业技术为支撑的,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创业教育导向缺乏专业的支撑,忽视创业和就业的融合,片面地认为要创业就不能就业,最终造成理念和市场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

三、胜任力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途径

(一)以胜任力理论为出发点,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构建整体优化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业实践+项目孵化+项目社会移植+公益项目+表彰先进”的立体化创业教学保障体系,消除课程体系“肥胖化”及课程内容“碎片化”现象,构建并综合运用仿真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把现实案例和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互动过程中,采用引导式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胜任力。

2.结合高校办学特点和学科特色,将零散的报告会、专业讲座、创业活动、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相关联方面充分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切实提升大学生创业活动和社会的融合度,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

(二)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1.构建多维创业实践平台。目前,大学生创业能力较弱,除了创业意识不强或创业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外,缺少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创业环境,软硬件设施不足等也是限制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多维创业实践平台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活动、资源整合和创业基金。

2.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活动。目前,高校创业活动主要还是依托学生社团开展,这样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指导创业项目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项目实施、执行决策等创业胜任能力。基于此,学校可从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学生创业社团进行指导。如果学生在学习认知阶段未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创业,高校可从资金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存在的资金问题,使活动的开展具有稳固的经济基础。科学的技术指导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条件与资源。

(三)以胜任力塑造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可持续的创业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习惯。通用式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方式,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存在局限性。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模拟、学术研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创业胜任力的学习中。其次,要重视知识积累,培养大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并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活跃的创新精神,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可持续创业能力的塑造过程中,应着重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育。一方面,要引入创新与实践的教学理念,而不是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创新,支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总结出相关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从而渐渐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在胜任力内涵指引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个性

1.遵循人才成长的多样化规律,强化创业能力培养。个性化教育,是以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来展开的教育方式。目前,大多数高等教育均采用传统式教学,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的方式进行单一的培养,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遵循人才成长的多样化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

2.实施分层次培养,强化大学生的创业个性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人才培养已经在全国各高校大范围展开,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到位”等问题,甚至还存在空白环节。我国高等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决定了大学生队伍的多样性,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特点、素质差异、兴趣特长也各有不同。只有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培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为此,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差异化结构结合“创业基础层”“实践提高层”“创新研究层”等三个层级进行培养实施。

(五)以胜任力理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创业教学评价体系

创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将教育部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相关的考评机制,科学细化创业评价体系指标,并制定奖惩机制,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站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角度,避免走形式主义,确保评价体系能客观、真实有效地反映创业工作的效果。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标准、管理系统和效果反馈,以教授课程、师资团队、配套设施和创业效果四个方面为主线,细化各项评价指标。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6)

(编辑:方 欣 校对:高 原)

猜你喜欢

胜任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