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仁爱教育”课程构建
2018-02-26宫海燕
■宫海燕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我们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发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品德养成。一方面,家庭教育问题日益明显。其一,随着独生子女和二代独生子女大规模出现,家庭中6个成人关注1个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多。隔代养育,家庭教育失范、宠溺、骄纵、放任、缺乏基本道德教育的情形越来越严重。其二,现代家庭无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教育观念浸染和崇尚物质的社会风气下,把平等、自由、自我、放养作为重要教育理念,导致儿童教育理念偏废的问题日益严重。其三,由于离婚率不断增长,家庭情感失和,家庭关系问题导致问题学生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学校德育问题也不容忽视。长久以来管理主义的学校经营,应试主义教育,竞争主义学习环境,习惯把规范、约束、管理、批评和教导作为学校德育的重点,过度的功利、长久的惯性和集体无意识,导致学校道德教育口号化、政治化和边缘化。这种现实背景下,我们评估学校以往的德育课程,发现其根本问题是缺乏了对真实社会问题的回应,远离了儿童的真实生活情境,远离了人性与人格发展的本义与规律,忽视了心灵教育的意义。因此,课程就难免缺乏了科学性、人文性、适切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使我们想到,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需要因循着德育的内在规律,试着基于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情境,重建德育的价值与观念,不断探索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形成符合当下社会情境和本校校情的课程体系。
二、生活教育理念下“仁爱教育”德育课程内涵和内容
(一)澄清仁爱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品德,是有意义生活的核心,是让儿童发现人之为人,我之为我,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我们认为,要实现“办属于孩子的学校”的愿景,培养“底蕴丰厚人格健全的阳光少年”,就要让教育回归德性,让德育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回归课程与教学本位,回归实践与活动本体,回归知行统一本义,回归人文、人性与人格本真。
我们在对校情学情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和家长、教师共同探讨,从儒家文化中找到了有着核心要义的一个字——“仁”。“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与礼相关联。爱人,是仁的道德实践,“爱”也符合当今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范畴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探索构建了“仁爱教育”德育课程体系。把“仁爱教育”解读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自然。力图以校园生活、班级生活、课堂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切入点,通过体验与实践,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注重心灵互动和知、情、意、行的过程体验,注重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建构“仁爱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第一,确立了“仁爱教育”课程目标。我们把“仁爱教育”解读为:爱自己,并对自己尽责;爱他人,并对他人尽责;爱社会,并对社会尽责;爱祖国,并对祖国尽责;爱自然,并对自然尽责。突出了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将具有指导性、综合性特征的德育目标转化为细小、可操作的具体行为目标。
第二,建构了“仁爱教育”内容体系。对各年级应该达成的5大目标17个小目标进行具体行为描述,并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三个方面18种好习惯,恰当融入各年级养成目标,由年级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内容的建构,不同的年级培养目标、生活内容和月度主题活动构成了鲜活、立体的课程图景。
三、有效实施“仁爱教育”,实现四个回归
(一)“仁爱教育”让德育回归校园生活
孩子们在学校度过大量的时间。为此,我们致力于在校园环境中树立榜样、解释意义、倡树风气、反思经验和规劝训诫,促进他们“知仁”、“爱仁”和“行仁”。
策略一,创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学校一切人员都是构成校风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着力培育管理者、教师、图书管理员、行政人员、后勤、安保、餐厅人员等的美德行为,观照其行为的示范作用。从餐厅到操场,到校园任何角落,他们都被当作榜样、示范和赞许的对象。
策略二,鼓励学生做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参与所有活动的策划、行动和反思评价全过程,体验成长过程,经历对“仁爱目标”的辨析,理解学校道德守则。
策略三,校园一日生活中的细节教育。一个共同体的道德生活是由一日生活中许多小事和细节组成的。我们对学生在校园内的一切行为都有明确的道德期待。例如,我校会严格要求上学有序穿脱衣服,课堂尊重自我和他人的人格与权利,如厕要养成盥洗习惯,完成作业日有精进等。
策略四,创设富有意义的班级服务工作。我们为每个学生创设了班级服务和对他人、对自己尽责的岗位。例如,管理桌椅、花草、黑板,擦掉涂画痕迹,统计加餐人数,进行队列管理,完成小组共同体成员监督员、记录员分工任务等,让道德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养成。
策略五,注重教材载体建设。各级部教师依据目标编写了“仁爱教育”校本教材,将课程分解到两个学期8个月中,所有学科教师和家长全员参与,对月度目标进行认领,并在课堂生活、班级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实施。
策略六,注重核心美德培育。学校核心美德教育通过“十大主题”教育渗透。例如:1月份“我的去年和今年”迎新成长教育,2月份“我和地球有个约定”环境教育,5月份“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到12月份“我是一个讲诚信的人”诚信教育,通过每月一主题活动,让核心美德“爱己、诚信、感恩、责任、合作”等教育贯穿整个学年。
策略七,注重活动的过程性。每一个德育小目标的组织和养成过程都经过详细分工和认领,并经历了发布、活动和评价的过程,确保了目标、内容通过实施来落地。
(二)“仁爱教育”让德育回归课堂生活
兰·汤姆说过,教学是一种道德行为。儿童社会化是重要课题,而课堂生活是学生用时最长、对其影响最深的社会化场景。因此“仁爱教育”就要立足于儿童真实的课堂生活。
策略一,构建共同体课堂文化。我们着力于在真实的课堂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成功所必须有的合作习惯。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学习共同体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生活中,有着民主、平等与自由的师生、生生关系和氛围,小组成员互相尊重、机会均等、捆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倾听、善于表达,使情感和思维都充满了丰富性、多样化和灵动性。
策略二,构建“仁爱教育”课堂教学价值。赋予课堂以如下内涵:尚学科之美、育学科之能、立人格之基。学科之美指向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独特价值;学科之能指向学科关键能力;人格之基立足于学科本体,同时观照勤奋意志、自尊自信、责任勇气、诚实友善、创新人格、合作交往等习惯养成,和积极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校通过教学目标设计确保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通过日常课堂评价去发现课堂是否关注了“仁爱教育”的长久主题任务和学科本身的德育要素。
策略三,培养终身的阅读者。我们构建了教科书、泛阅读、经典诵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通过持续的经典诵读、每日全校持续默读、中高年级人人掌握的高效速读、高效精读法,实现了包含经典诵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海量阅读。级部整体图书漂流活动、班级读书交流会、读书节等系列阅读与表达活动,使“人人喜爱阅读,人人能快速阅读,人人能海量阅读,人人能负责任地表达”成为实小学生的重要美德标签。
策略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范畴。我们确立了“照亮孩子成长的路,温暖教师耕耘的心,提升父母智慧的爱”的心理健康教育宗旨,用一整套课程——开发心智潜能,融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适,促进高效学习;用一本书——校长和教师根据教师和家长教育困惑写成的人人能读懂的心理学著作《试试这样教育孩子》;一种文化——全员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灵成长的文化,让孩子追求生命与生活意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过有德性的生活成为可能,等等。
(三)“仁爱教育”让德育回归家庭生活
我们把吸引家长参与品德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责任,力图让德育回归家庭生活。
策略一,建立家校发展共同体。我们把学校、家庭、教师、班级、课堂作为共同体去发展,搭建了班级共同体、仁爱大讲堂、三级家委会等对话平台。家长们积极响应学校和专家对品德的关注,通过与教师并肩协作和家长的共同切磋,不断改进仁爱目标下家庭教育理念与操作方法。
策略二,建构“仁爱教育”家长课程。并由校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各级部家庭教育导师。每学期指导各级部班级开设3次以上“仁爱教育”家长课程,确定各年级家庭教育分层目标和近期养成点,讨论养成情况和方法策略。
(四)“仁爱教育”让德育回归社会生活
“仁爱教育”创设了12大主题实践活动,旨在让德育回归知行统一和实践本义,回归社会生活。
策略一,创设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创设了12大类主题实践活动,各主题自成序列。涵盖了四大类仪式活动、五大类亲子活动、三大类少先队活动系列活动和国际理解课程。这些实践类活动,基于劳力之上劳心的理念,重情境,重体验,重探究,重创造,重互动,旨在用丰富的载体搭建桥梁,让德育回归社会生活。
策略二,创建儿童主体的多维参与环境。12大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儿童主体观。让学生参与活动策划设计,参与各类劳作,体验过程。
四、建立“仁爱教育”评价机制
我们注重了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了品德教育从外部学习到内部强化,提高了学生反思和建构自我意识的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仁爱教育自控表”,对照标准,对每周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的评价,利用每日暮省时间进行反思,调控自我行为。
(二)让师生学会互助评价
在教师主导下,班级的小组合作共同体成员在班会课上,针对本周养成目标,进行逐一交流,谈自己的成长与感悟,问题与改进,讲自己的一个美德故事。共同体成员互相讨论,互相赞美,互相提出改进的期许。评价过程变成组内行为辨析、思维碰撞、情感共鸣、互助互爱的过程。一些班级进行了组内道德日记接龙,也让品德养成变成了长程的坚持过程。
(三)让家长学会家庭评价
学校通过家长课程和班级家长圈平台,指导父母进行有意识的情景观察,对孩子进行赋予积极意义的以爱为基础地指导、对话、欣赏、批评和期许,并将评价及时反馈班级。
(四)重视学校过程中评价
学校德育评价都基于领导者、教师有意识的一日生活情景观察。例如,“每月百星计划”中,班级学生通过自我和民主推选,参选“每月百星”,学期末积分评选“星级学生”。每月初,孩子们总是成群结队站在榜前阅读别人的成长故事。这些榜样故事,引导了学生对尽责、美善、优秀的渴盼和行动。例如,在升旗仪式中,通过讲校园美德故事,榜样班组升旗等,形成共同话语和价值追求。学校研发了《实验小学成长记录手册》,每学期的全过程,学生都将成长过程一一记录,在美德树上填满美德的果子。诚实、友善、助人、自护、锻炼等仁爱品格被一一践行和记载。
五、“仁爱教育”的成效与反思
在仁爱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力图通过通过生活教育,来完善学校儿童品德教育,有了初步的收获。第一,教师、家长的德育观念、信念与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家校达成了共同愿景,即确保双方所有的努力都会使孩子们具有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和爱自然的美德。第二,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和气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知仁、爱仁和行仁的风尚日益浓厚。学校德育经验多次在区域内交流。第三,学校和教师在不断研究和反思德育目标、组织氛围、学校风气、课程内容、正确的德育途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中,获得了教育理性与自主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有仁爱之心的班主任、教师和员工。这是学校的无价之宝。第四,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并多次举办省市级专题会议,心理健康课题成果被评为烟台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学校,校长被评为山东省家庭教育专家组成员,学校出版和即将出版相关论著和教材等3本。
存在的问题是,从文化的视角看,学校各项规章体现“仁爱教育”意蕴不够;“仁爱教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深度操作不够;对人稳定的性格与品性形成的机理和策略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反思和对话;“仁爱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还有待于再聚焦和完善,使之更富有逻辑、更简要、更易操作。
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遵循“认知-理解-行动-反思”德育内在规律,遵循生活教育理念,以全员参与的行动研究为基础,增进学校德育的科学性,增进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度,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山东烟台 264006)
(编辑:左秀娟 校对:高 原)